(共11张PPT)
我 的 母 亲
老舍
老 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口》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写作背景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根据下列提示整体感知课文
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段:母亲……
第3~6段:母亲……
第7~10段:母亲……
第11~12段:母亲……
第13~14段:母亲……
第15~16段:母亲……
第17段:母亲……
根据下列提示整体感知课文
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思考理解
1.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文章中用第8、9、10段介绍父亲去世后母亲独立撑持一家生活的情况,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描写具体体现了母亲的优良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怎样?
3.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的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1.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通过文章中介绍母亲娘家的情况,说明母亲从小生在农家,知道日子的艰苦,劳动的可贵,为她“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以及“软而硬”的个性等都埋下了伏笔。
2.文章中用第8、9、10段介绍父亲去世后母亲独立撑持一家生活的情况,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描写具体体现了母亲的优良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怎样?
参考:对父亲去世后的叙述描写,是为了突出母亲勤俭、耐劳、朴实、善良的优秀品质。
体现母亲勤俭的描述——“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体现母亲执着——“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体现母亲朴实——“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颂扬母亲为人热情——“给亲友邻居帮忙,他总走在前面……”母亲的一言一行在作者幼小心灵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爱花,爱清洁,守秩序”以及“好客的习性”。
3.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的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参考:作者之所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写母亲“软而硬”的性格,是因为母亲这种形象和性格既平凡又伟大,既有中国最普通女性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这种性格给了作者以终生的影响。“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在作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使老舍在人生几大关键之处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就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的性格。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课文读后感受: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教师,是母亲用血汗和毕生精力养育了我们,是母亲把个性、品质传给了我们,我们也要用真心去爱母亲,敬母亲,呵护母亲,关怀母亲,用最大的努力去回报母亲。
内容分析
文章内容看,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
一是老舍通过对母亲一生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母亲的性格特征及对“我”的影响。
“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认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的性格最突出的是“软中硬”
二是文章思想意蕴的核心不仅歌颂了母亲对子女的爱,同时通过重温和反思已经逝去的天伦往事,尽情抒发了儿子对母亲的爱。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共18张PPT)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 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田世国
人世间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
那便是父母的呼唤!
人世间有一种最纯洁的目光,
那便是父母的关注!
灵魂深处的拷问:
1、知道母亲节是哪一
天吗?父亲节呢?
2、知道父母的生日是
哪一天吗?
3、你主动为自己的父
母做过哪些事?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百善孝为先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
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
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
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
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
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
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
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人生于世,绝大多数人 都拥有一种无价之宝,那就是被亲人深深地关爱。对别人的滴水之恩,我们会涌泉相报,但父母亲人对我们的爱,有时我们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同学们,多给亲人一些关爱吧,哪怕是一杯水,甚至一段记忆,他们也会感到十分满足… …
有一个人,
她永远占据在我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有一种爱,
她让我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图任何回报……
这一个人
叫“母亲”。
这一种爱
叫“母爱”。
我爱我家
愿全天下所有的父母
健康长寿!(共20张PPT)
mǎ hu
dān
zhì
fū yǎn
niàn
shā
zhènɡ chuài
zhēnɡ
yīn
yān
zhé
shé
基础精练
俭朴
眼睑
揣着
惴惴不安
忙碌
俸禄
撮合
嘬奶
拆除
折扣
a.做事不认真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
的应付。b.勉强维持。
亲切优厚地招待。
热情周到。
凄凉悲惨。
爱护并教养。多指父母对子女。
独力
独立
看望
探望
生命的教育
我的出生
我师范毕业
七七抗战
介绍了母亲的身世及家庭背景。
暗示母亲身世一般,从侧面写出了母亲性格
形成的社会原因。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
秩序”。
“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
尽管生活是这样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
不易改掉的”。
“她的泪会在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
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
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
看作是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
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
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
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
答案 (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2)北平无数次地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答案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亲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课堂小结
1.结构图解(共27张PPT)
解析 A.“秩”读zhì,“甫”读fǔ;B.“耽”读dān,
“喟”读kuì;C.“数”读shuò。
答案 D
解析 A.“誓死如归”应为“视死如归”;B.“勤检”应
为“勤俭”,“弱不经风”应为“弱不禁风”;C.“举步为
艰”应为“举步维艰”;D.“夙兴夜寝”应为“夙兴夜
寐”。
B
解析 抚养:爱护并教养。哺养:喂养。委曲:a.形
容词,河流、道路、曲调等弯弯曲曲的;b.名词,事
情的底细和原委。委屈:形容词,受到不应该有的指
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动词,让人受到委屈。界线:
分界线(具体的)。界限:事物区别的分界(抽象的事
物)。
答案 B
解析 A.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着生存。B.清炉冷灶:
比喻家中贫寒,没有生火做饭。C.睚眦必报:像被人
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其狭
窄。D.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
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答案 C
解析 句式杂糅,应在“营养状况”前加上“因而他们
的”。
C
答案 母亲和女儿共同撑持着家中的一切,母亲难以
承受分别带来的痛苦,也为女儿今后的生活担忧。天
气暖反衬了母亲内心的凄凉。
答案 四个动词是“笑”、“愣”、“叹”、“递”。分别
表现了母亲为“我”回来而喜,为“我”离开而惊,为
儿子不能和自己共度除夕而无奈,同时又表现了对
儿子的理解和关爱。
答案 回忆起以往母亲会在家里候盼着“我”,而“我”
使她失望,感到无比愧疚。如今,作者永远失去了母
亲,内心又涌起无比的痛楚和怀念。
答案 作者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觉得要报答母亲,
也有能力报答母亲了。多年的艰辛苦难,才让儿子熬
出了头,母亲心中涌起阵阵酸楚,同时也表现了母亲
苦尽甘来的激动和兴奋。
答案 (1)租给张六叔种;(2)送给刘二叔种;(3)不
忍看荒,打算自己种;(4)雇别人种。
答案 (1)呼应题目,照应上文,使“吃一口自己田
里的米”这条主线得以贯穿全篇。(2)表现“我”的
思想感情,“我”孝顺母亲,对母亲非常理解,尽
管请人种田,入不敷出,也坚持满足母亲的愿望。
(3)强化现实主义,表明种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从
而引起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深思和感慨。(4)深化主
题,表达对老一辈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感情的深
切理解和同情。
答案 (1)母亲为人宽容大方,心地善良,对张六叔很
体谅,不计较田租的多少。(2)母亲对自己的土地怀有
深厚的感情,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是她的最大愿望。
(3)张六叔忠厚老实,力所能及地履行诺言。
看到儿女躺在病床上流下的滴滴清泪,母爱
是清晨给子女做好的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风雨中为
孩儿撑起的厚实的油纸伞。
答案 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
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答案 略。(共22张PPT)
无情未必真豪杰(中国画)
看画面,说画意。
读课文,悟深情。
阅读思考:
1.文章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抓关键句,
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
2.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
3.作者在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母亲对
子女们的感情?
4.品读句子,谈感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
或两句你感触最深的话来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老舍
我的母亲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著有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火葬》《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著有短篇小说集: 《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和通俗文艺集《三四一》《赶集》《樱海集》《蛤藻集》。 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
读课文,悟深情。
阅读思考:
1.文章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
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
2.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
3.作者在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的母亲对
子女们的感情?
4.品读句子,谈感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
或两句你感触最深的话来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母亲的优秀品质
① 勤劳诚实,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
② 热情好客
③ 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
④ 有着软而硬的性格,善良而又坚强
她与儿女之间语言交流不多
(但之间的感情内敛而又深厚)
怎样体现?
玩游戏
(拉上所有的窗帘——进入人生考试场) 要求:请按老师的提示思考并做出判断和慎重的选择。 1、每人准备一张纸,一只笔,把你一生中难以割舍的几组人名写下来。
父母、朋友、孩子、
丈夫(妻子)。
2、同学们思考并做出选择。请从四项中划去一项。一旦划去就意味着永远消失,在划去以前,要不断回忆它带给你的快乐和种种好处,然后慎重选择。
请你想一想: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让我们边欣赏歌曲边思考。(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
请说出你这样划的理由。
欣赏感悟
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你了解母亲最大的心愿吗?你打算怎么做?
总结:
1、慈母情是对怀中婴儿的甜甜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孩子写字的苦苦耐心;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慈母情是人世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最永恒的亲情。
2、本节课我们歌颂母亲,颂扬母爱,并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之情,回去以后,同学们要拿出实际行动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还要拿起自己的笔,写母亲,书母爱,表真情。 3、布置作业:书写母爱
调动你的生活积累,联系自己的感情经历,为母亲写一段最有真情、最美好、最具魅力的文字或为母亲写一首诗。
情感驿站:
《我的母亲》感人至深,读起来催人泪下,令人深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祝福母亲 送给母亲一首歌《母亲我为你骄傲》 。(共31张PPT)
自古以来民间的俗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养男不知娘辛苦,
养女点点报娘恩。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在美国,最早关於母亲节的记载是1872年由茱丽雅(Julia Ward Howe即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的作者)所提出的,她建议将这一天献给「和平」,并在波斯顿等地举行母亲节的集会。
1911年时,几乎所有的州都已开始庆祝母亲节了。威尔生总统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亦於1914年发表官方声言,让母亲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就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礼拜天这一天。全世界的母亲节.
母亲之花——康乃馨
在纤细青翠的花茎上,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花瓣紧凑而不易凋落,叶片秀长而不易卷曲,花朵雍容富丽,姿态高雅别致,色彩绚丽娇艳,更有那诱人的浓郁香气,甜醇幽雅,使人目迷心醉,这就是在母亲节赠给母亲的鲜花——康乃馨。
1934年的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康乃馨与母亲节便联系在一起了。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
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萱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它不仅供人观赏,花蕾叫金针,也可作蔬菜供人食用,在我国南北方广为栽植。
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那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 。
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亲情在这世间,总是让生活洋溢着一份份平平常常但却恒久的温暖,亲情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为此,让我用一片红叶,祝福天底下每一位母亲——母亲节快乐!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亲的诠释
仔细想想,原来mother一词是可以这样解释的:
M (many)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
O (old)
妈妈为我操心,白发已爬上了您的头
T (tears)您为我流过不少泪
H (heart)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您的爱是崇高的爱,只是给予,不求索取,不溯既往,不讨恩情。
虽然古语有‘至亲不谢’,今天我要说一句‘谢谢您,妈妈!’
十多年的关爱,我没有向您表示过什么,您的爱总是深藏在我心底。
看着母亲一丝一丝的白发,一条一条逐日渐深的皱纹,多年含辛茹苦哺育我成人的母亲,请接受我对您最深切的祝愿:祝您永远快乐,永远年轻 。
成功的时候,说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
——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的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谢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