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与社评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中共七大召开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平解放
2.下图为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面商国家大计时的合影。两人这次会谈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
A.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3.“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是毛泽东经典的战略思想之一。以下战役最能够体现该战略思想精髓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辽沈战役
4.以下表格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土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5.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6.“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7.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 300头,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由这段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民心向背是战争成败的关键
B.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力军
C.共产党的实力远强于国民党
D.陈毅司令员指挥了三大战役
8.“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 )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判断题
9.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国共双方进行了40多天的谈判,在中国共产党作出巨大让步的基础上,双方代表于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但是国民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1946年6月,以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C”。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 )
(2)国民党希望通过两党谈判实现真正的和平建国。 ( )
(3)陪同毛泽东赴重庆的有周恩来、王若飞等成员。 ( )
(4)毛泽东亲赴重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 ( )
(5)“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 )
三、材料分析题
10.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
材料二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 700副,大车389 820辆,牲畜1 009 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编自莫宏伟、张成洁
《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并简述随后“我四万万众”是如何合力“誓死图之”的。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民的伟大之处。
四、简答题
11.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兄弟齐心,共创伟业,力挽狂澜。20世纪的20年代,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再度携手合作,建立了哪一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胜利?
(2)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946年,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全面内战。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解放军制定了什么作战原则和方针?请列举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期组织的一次重大战役名称。
(3)民族之殇,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949年4月23日,哪个地方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其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何地?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B 6.B 7.A 8.A
9.(1)A (2)B (3)C (4)A (5)B
10.(1)缘由: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行动:爱国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面对北洋政府的镇压,各界人士纷纷支援,从而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工、学、商联合参加的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2)人民群众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力资源,促进解放军兵力由弱变强,国共兵力对比发生转变,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变革成功的基础。
11.(1)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作战原则、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任答一个即可)
(3)南京。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