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解析 B.“窠”应为kē。C.“瞟”应为piǎo。D.“钏”应为chuàn。
A
解析 A.元—原。B.宣—喧。D.涨—胀。
C
解析 “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D
解析 A.“其”指代不明;B.主语是“公益活动”,后一个谓语是“种下的……树苗”,明显不搭配,我们可以说“此次植树种下的……树苗”,但不可以说“此次活动种下的是……”;D.“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搭配不当,“发扬”和“文化”不搭配。
答案 C
视觉
听觉
答案 大海美丽壮观而又含情脉脉,但是诗人却与大海即将分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写照,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向往。
答案 自由。因为这一节所写的大海的“深渊之歌”、“黄昏时分的幽静”和“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是大海自由奔放的具体表现。
答案 只写正面或反面都不好。因为这一节仍然在表现
大海的“自由奔放”。只写一个方面,不足以表现大海独
有的性格。
答案 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答案 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答案 略。(共12张PPT)
沃尔柯特
《黑八月》通过对雨季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一种宽厚的接纳。
沃尔柯特身圣卢西亚诗人。他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耳法语(本地土语)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在多种文化交叉错杂的环境下成长,然而他的国家——1979年才获得独立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沃尔柯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和“海滩”主题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的诗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里力,使人得以“海滩余生”。《黑八月》即是这样一首诗。
在诗风上,沃尔柯特是传统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诗人,他不随俗,当诗趋于“反诗”而显得艺术性“式微”之际,作为“边缘诗人”的沃尔柯特自行其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
《黑八月》通过对“黑八月”的雨季的描述,反映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1——5节)写“黑八月”的雨水和“肿胀的天”,“一切东西都进了地狱”,大家都在盼望着太阳。
第二部分(6——8节)写太阳出来后,诗人欣喜无比的心情,表达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纳。
黑八月
雨水成灾
太阳不出来
——
爱上
黑的雨
白的山
表达对生活宽厚的接纳
1、诗人为什么说“爱这阴暗的日子,这冒汽的山,充满嗡嗡闲话的蚊子的空气,和啜饮苦药”?
表达了他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逆境坦然接受、积极面对,而有这种态度才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
2、最后一节诗有什么深意?
最后一节是诗的升华,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是以廉价的乐观给人以安慰,而是表达出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对逆境坦然的接受、积极的面对,而有这种态度才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
1、反复诵读,想一想此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如诗人想像太阳的方式很奇特,拟人化的太阳非常有性格,说“他”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抱窝不出”,“躲在房间里赏玩古老东西”,而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太阳出来了,诗人用了非常亲切、温馨、华丽的词句,如“体谅的眼”、繁花的额“、雨的珠帘”等,表达诗人见到太阳后欣喜无比的心情。
2、《黑八月》有诗画合一的特点,请结合全诗浅析。
三行为一段,反映一种形式上的对称,造成一种奇特的效果,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诗的韵味,且诗歌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如黑的雨,白的山,还有明丽的太阳等,追求一种诗画合一的境界。(共13张PPT)
作家简介
写作背景
相关资料
作品朗诵
艺术鉴赏
赏析练习
扩展阅读
结 束
(1799-1837)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俄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 ,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遇害。
诗作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美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
作家简介
普希金
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写作背景
1824年夏,普希金流放南方奥德萨期间,因的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与当地总督发生冲突,被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此地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最终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完成了这一诗篇──《致大海》。它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相关资料
(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早年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大革命期间参加革命军,在土伦战役中战功卓著。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奥地利并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对外扩张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军,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其战争破坏和动摇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具有掠夺他国的侵略性质。1814年反法同盟军队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出逃,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夺政权。6月,在滑铁卢战役被反法同盟打败,再次退位,流放到太平洋的圣赫勒拿岛,后病死于该岛。
拿破仑·波拿巴
(1788-1824)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1809年他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这些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逢勃发展,大大开拓了诗人的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叙事诗《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诗里塑造了一系列无国无家,个人与社会对立的“拜伦式的英雄”)。1811年回到英国。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未完成)。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幸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非常严重。
相关资料
乔治·戈登·拜伦
作品朗诵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
普希金
艺术鉴赏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思路:
怀念、礼赞。
其实质是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道别
联想
道别
功业未竟的伟人
挣脱束缚的愿望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愁苦,心愿难遂
──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3.创作特色:
艺术鉴赏
⑵情与景高度统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以情写海,移情于海,使海具有独立人格,使得内在情感客观化,外在景物主观化。
⑴以高度的的艺术概括力,反映时代精神。
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象征,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反抗封建专制的愿望。
赏析练习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赏析: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2.“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
赏析练习
赏析:
大海的勇敢的水手,
我多么羡慕你,
生活在帆影下,
在风涛里直到年老!
已经花白了头,
你是否早已寻到平静的港湾,
享受一刻安恬的慰藉?
然而诱人的风浪,
又把你喊叫。
伸过手来吧,
我们心里有同样的渴望。
让我们离开这过去的海岸,
去漫游于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地方。
我在地面住厌了,
渴求另一种自然,
让我跨进你的领域吧,
自由的海洋……
扩展阅读
普希金(共26张PPT)
wǎnɡ
yīn
Fù
fù
xù
zhànɡ
lù
lòu
ɡuān
ɡuàn
báo
bò
bó
jiànɡ
qiánɡ
qiǎnɡ
相
像
峭
俏
塑
溯
喋喋
牒
碟
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光荣的称号或冠军。
言语烦琐,说话没完没了。
喝。
试图
企图
寂静
安静
答案 (1)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2)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答案 诗人是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答案 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第1节最后两句“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第5节“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很明显的,从一开始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答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答案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诗人的精神向往所在。普希
金歌颂拜伦等,实际上是以拜伦等而喻己,表达自己对
大海般自由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薄雾、草地、榕树
鸟儿、蜜蜂、
流水、挤奶的女人
答案 泰戈尔擅长于写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体验生命的乐趣。在第1节中,他描绘了一幅这样的景象: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在大榕树下,“我一无所求”地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超然的静谧的美丽的图画,它要告知的不是劳动的辛苦、生活的艰难,而是超然物外的闲适,乡间恬静祥和的生活乐趣,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景观。
答案 对着底片,“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
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
相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
都可看做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
的。
答案 诗人所说表达了他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
逆境坦然接受、积极面对,而有了这种态度才能更加
珍惜美好的事物。
答案 是人生的阳光和人生的雨季,是社会的光明和黑
暗,是人性的善和恶等等。(诗歌中的“太阳”和“雨
季”不论指什么都应该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黑白色的对比 真实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两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
左右位置的互换 底片从正面看和从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
鬼魂与活人的对比 真实世界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因为上述这些对比构成的奇妙的感觉,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所以就有了问候和提问,这也可以看做是自己向自己问候和提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共27张PPT)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外国
诗歌的特点,开阔眼界,提高诗
歌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诗歌
的意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丰富
诗歌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中外
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
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
学法点拨: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感情脉
络,体味诗人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简介背景
朗诵欣赏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政治抒情诗《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民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创作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 ——别林斯基
“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高尔基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海洛夫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在奥德萨,诗人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海洛夫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简介背景
朗诵欣赏
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一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曾说过“普希金好像在寒冷而又阴沉的国度上空,燃起了一个新的太阳,而这个太阳的光线立即使得这个国度变得肥沃和富饶起来。”读他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整体感知
致大海
一(1--2):向大海告别——赞叹大海壮美
二(3--13):
表达对自由
的渴望
(3--7):要逃往海外,
懊丧失去自由。
(8--13):追念两伟人,
表壮志难酬。
三(14--15):为自由奋斗不息
精华鉴赏
1、理解下列诗句含义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这一节是诗人歌唱自己最佩服的诗人拜伦,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渡海远征,为自己祖国所不容,客死希腊。拜伦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让大海“喧腾吧”“汹涌”,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吧!
2、《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致大海》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简析其作用
《致大海》通篇使用了象征手法,其中“大海”这一意象象征着自由奔放的精神。抒情主人公在对大海进行赞扬时,使用第二人称,即呼告的修辞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好处是便于诗人与大海进行交流,抒发感情更加强烈、更加直接。
拓展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须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
作者简介
基本解读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以诗歌为主,1913年以诗集《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另外的代表作还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他对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
基本解读
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他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这种“爱” 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他的诗带有民歌的色彩,单纯,宁静,和谐。他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如黄鸟、羔羊、麦田、蜜蜂、溪流、挤奶的女人等,当他将这些乡村小景零零星星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一无所求》正是这样的作品。
整体感知
我一无所求
“我”——提着空桶站着
“你”——正在挤着牛奶
动静结合
爱与自然融合
精华鉴赏
1、简要分析《我一无所求》中“爱”的主题
全诗由三节组成,出现在诗中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的“我”一个是“你”,一个正在挤奶的女人。只有客观描摹而没有主观诉说。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是泰戈尔早期的诗,写爱也写自然,爱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种景观。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这首诗用质朴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和谐清新的乡村生活场景。黎明,青年偷偷地欣赏着榕树下挤奶的姑娘,她娴熟地工作着,动作优美,神情专注,形象圣洁,然而“我”却一无所求;当大地醒来,繁忙的一天开始了,姑娘工作也已经结束,可是我始终是“沉静地站着”, “没有走近”这美丽的姑娘……
在这幅印度乡村生活风俗画里,青年美好的情感没有结局,给诗笼上了一层甜蜜的忧伤。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读诗品诗
作者简介
希姆博尔斯卡,波兰著名诗人。1925年生,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出版的诗集有《我们为此而活着》《向自己提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桥上的人们》和《结束和开始》等。“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以1956年为界,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
读诗品诗
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特别注意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在几个方面的对比:
A、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只有黑白色,产生一种奇妙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
B、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
C、鬼魂与活人的对比。真实世界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
整体感知
底 片
底片的背景
底片中景物
底片中的人
天空
乌云
太阳
(黑)
樱桃树
(白枝黑花)
黑脸、灰手
(鬼魂印象、
活人姿态)
内心感觉
与
真实世界
的对比
作者简介
读诗品诗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作者简介
沃尔柯特(1930—— ),圣卢西亚诗人。主要作品有《海滩余生》(1965)《海葡萄》(1976)《星苹果王国》(1976)《幸运的旅客》(1984)《仲夏》(1986)长诗《另一生》长诗《荷马》(1990)。199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读诗品诗
《黑八月》题目中一个“黑”字,给读者视觉上以强烈的刺激,作者以“黑八月”来指代生活中所有黑暗的日子。
诗歌抒写了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的日子,现在也爱如八月一样黑暗的日子。表达出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
整体感知
雨季——厌恶——学着
去爱——学会去爱
太阳——盼望——出现——
始终如一的爱
黑 八 月
坦然地接受
积极地面对
精华鉴赏
这首诗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共10张PPT)
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押韵
诗歌的用词
复沓句式
诗中的五个意象
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撑一油纸伞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
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姑娘。
认识作者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共27张PPT)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外国
诗歌的特点,开阔眼界,提高诗
歌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诗歌
的意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丰富
诗歌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中外
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
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
学法点拨: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感情脉
络,体味诗人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简介背景
朗诵欣赏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政治抒情诗《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民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创作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 ——别林斯基
“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高尔基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海洛夫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在奥德萨,诗人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海洛夫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简介背景
朗诵欣赏
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一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曾说过“普希金好像在寒冷而又阴沉的国度上空,燃起了一个新的太阳,而这个太阳的光线立即使得这个国度变得肥沃和富饶起来。”读他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整体感知
致大海
一(1--2):向大海告别——赞叹大海壮美
二(3--13):
表达对自由
的渴望
(3--7):要逃往海外,
懊丧失去自由。
(8--13):追念两伟人,
表壮志难酬。
三(14--15):为自由奋斗不息
精华鉴赏
1、理解下列诗句含义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这一节是诗人歌唱自己最佩服的诗人拜伦,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渡海远征,为自己祖国所不容,客死希腊。拜伦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让大海“喧腾吧”“汹涌”,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吧!
2、《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致大海》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简析其作用
《致大海》通篇使用了象征手法,其中“大海”这一意象象征着自由奔放的精神。抒情主人公在对大海进行赞扬时,使用第二人称,即呼告的修辞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好处是便于诗人与大海进行交流,抒发感情更加强烈、更加直接。
拓展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须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
作者简介
基本解读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以诗歌为主,1913年以诗集《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另外的代表作还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他对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
基本解读
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他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这种“爱” 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他的诗带有民歌的色彩,单纯,宁静,和谐。他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如黄鸟、羔羊、麦田、蜜蜂、溪流、挤奶的女人等,当他将这些乡村小景零零星星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一无所求》正是这样的作品。
整体感知
我一无所求
“我”——提着空桶站着
“你”——正在挤着牛奶
动静结合
爱与自然融合
精华鉴赏
1、简要分析《我一无所求》中“爱”的主题
全诗由三节组成,出现在诗中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的“我”一个是“你”,一个正在挤奶的女人。只有客观描摹而没有主观诉说。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是泰戈尔早期的诗,写爱也写自然,爱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种景观。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这首诗用质朴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和谐清新的乡村生活场景。黎明,青年偷偷地欣赏着榕树下挤奶的姑娘,她娴熟地工作着,动作优美,神情专注,形象圣洁,然而“我”却一无所求;当大地醒来,繁忙的一天开始了,姑娘工作也已经结束,可是我始终是“沉静地站着”, “没有走近”这美丽的姑娘……
在这幅印度乡村生活风俗画里,青年美好的情感没有结局,给诗笼上了一层甜蜜的忧伤。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读诗品诗
作者简介
希姆博尔斯卡,波兰著名诗人。1925年生,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出版的诗集有《我们为此而活着》《向自己提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桥上的人们》和《结束和开始》等。“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以1956年为界,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
读诗品诗
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特别注意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在几个方面的对比:
A、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只有黑白色,产生一种奇妙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
B、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
C、鬼魂与活人的对比。真实世界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
整体感知
底 片
底片的背景
底片中景物
底片中的人
天空
乌云
太阳
(黑)
樱桃树
(白枝黑花)
黑脸、灰手
(鬼魂印象、
活人姿态)
内心感觉
与
真实世界
的对比
作者简介
读诗品诗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作者简介
沃尔柯特(1930—— ),圣卢西亚诗人。主要作品有《海滩余生》(1965)《海葡萄》(1976)《星苹果王国》(1976)《幸运的旅客》(1984)《仲夏》(1986)长诗《另一生》长诗《荷马》(1990)。199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读诗品诗
《黑八月》题目中一个“黑”字,给读者视觉上以强烈的刺激,作者以“黑八月”来指代生活中所有黑暗的日子。
诗歌抒写了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的日子,现在也爱如八月一样黑暗的日子。表达出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
整体感知
雨季——厌恶——学着
去爱——学会去爱
太阳——盼望——出现——
始终如一的爱
黑 八 月
坦然地接受
积极地面对
精华鉴赏
这首诗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共27张PPT)
外国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外国
诗歌的特点,开阔眼界,提高诗
歌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诗歌
的意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丰富
诗歌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中外
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
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
学法点拨: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感情脉
络,体味诗人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简介背景
朗诵欣赏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政治抒情诗《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民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创作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 ——别林斯基
“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高尔基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海洛夫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在奥德萨,诗人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海洛夫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朗诵欣赏
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一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曾说过“普希金好像在寒冷而又阴沉的国度上空,燃起了一个新的太阳,而这个太阳的光线立即使得这个国度变得肥沃和富饶起来。”读他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整体感知
致大海
一(1--2):向大海告别——赞叹大海壮美
二(3--13):
表达对自由
的渴望
(3--7):要逃往海外,
懊丧失去自由。
(8--13):追念两伟人,
表壮志难酬。
三(14--15):为自由奋斗不息
精华鉴赏
1、理解下列诗句含义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这一节是诗人歌唱自己最佩服的诗人拜伦,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渡海远征,为自己祖国所不容,客死希腊。拜伦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让大海“喧腾吧”“汹涌”,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吧!
2、《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致大海》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简析其作用
《致大海》通篇使用了象征手法,其中“大海”这一意象象征着自由奔放的精神。抒情主人公在对大海进行赞扬时,使用第二人称,即呼告的修辞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好处是便于诗人与大海进行交流,抒发感情更加强烈、更加直接。
拓展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须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
作者简介
基本解读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以诗歌为主,1913年以诗集《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另外的代表作还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他对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
基本解读
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他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这种“爱” 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他的诗带有民歌的色彩,单纯,宁静,和谐。他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如黄鸟、羔羊、麦田、蜜蜂、溪流、挤奶的女人等,当他将这些乡村小景零零星星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一无所求》正是这样的作品。
整体感知
我一无所求
“我”——提着空桶站着
“你”——正在挤着牛奶
动静结合
爱与自然融合
精华鉴赏
1、简要分析《我一无所求》中“爱”的主题
全诗由三节组成,出现在诗中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的“我”一个是“你”,一个正在挤奶的女人。只有客观描摹而没有主观诉说。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是泰戈尔早期的诗,写爱也写自然,爱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种景观。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这首诗用质朴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和谐清新的乡村生活场景。黎明,青年偷偷地欣赏着榕树下挤奶的姑娘,她娴熟地工作着,动作优美,神情专注,形象圣洁,然而“我”却一无所求;当大地醒来,繁忙的一天开始了,姑娘工作也已经结束,可是我始终是“沉静地站着”, “没有走近”这美丽的姑娘……
在这幅印度乡村生活风俗画里,青年美好的情感没有结局,给诗笼上了一层甜蜜的忧伤。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读诗品诗
作者简介
希姆博尔斯卡,波兰著名诗人。1925年生,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出版的诗集有《我们为此而活着》《向自己提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桥上的人们》和《结束和开始》等。“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以1956年为界,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
读诗品诗
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特别注意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在几个方面的对比:
A、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只有黑白色,产生一种奇妙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
B、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
C、鬼魂与活人的对比。真实世界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
整体感知
底 片
底片的背景
底片中景物
底片中的人
天空
乌云
太阳
(黑)
樱桃树
(白枝黑花)
黑脸、灰手
(鬼魂印象、
活人姿态)
内心感觉
与
真实世界
的对比
作者简介
读诗品诗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作者简介
沃尔柯特(1930—— ),圣卢西亚诗人。主要作品有《海滩余生》(1965)《海葡萄》(1976)《星苹果王国》(1976)《幸运的旅客》(1984)《仲夏》(1986)长诗《另一生》长诗《荷马》(1990)。199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读诗品诗
《黑八月》题目中一个“黑”字,给读者视觉上以强烈的刺激,作者以“黑八月”来指代生活中所有黑暗的日子。
诗歌抒写了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的日子,现在也爱如八月一样黑暗的日子。表达出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
整体感知
雨季——厌恶——学着
去爱——学会去爱
太阳——盼望——出现——
始终如一的爱
黑 八 月
坦然地接受
积极地面对
精华鉴赏
这首诗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