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生平
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与孟子同时。是 战国初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境内)人。曾在当地做过漆园吏,是个极小的官。大约不久就退出官场,终身不仕了。他生活贫困,住在陋巷,靠打草鞋生活。他一生贫穷,却鄙视荣华富贵,不畏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人格独立,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他才高学博,思想精深,感情充沛,但却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
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庄子的《逍遥游》及其哲学思想
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
庄子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
题解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名家评论
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蓬蒿( )
míng
kūn
tuán
xǐ
āo
jiè
è
蜩蝉( )
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疏通课文意思(第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理解文章第二段文意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了。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
理解第三段文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理解第四段文意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归纳第一部分段意:
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疏通课文意思(第五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找出第5段的中心句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 大年
朝菌
蟪蛄
众人
冥灵
大椿
彭祖
小知不如大知
此大小之辩也
知 通 智
辩 通 辨
通假字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绝云气,负青天
解释词语
相 比
直上穿过
独
翻译: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疏通课文意思(第六段)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归纳第二段段意:
大小之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疏通课文意思(第七段)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作者提及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
以世俗之见自视
以出类拔萃自居
(蜩、学鸠、斥鴳)
宋荣子
列 子
淡泊名利、犹有未树
超脱于世、犹有所待
(大鹏)
未达逍遥之境
翻译下面文段: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也就只能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翻译下面文段: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需要凭借什么呢?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如何做到“逍遥游”?
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无己,无功,无名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归纳第三部分段意: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这三“笑”分别是谁笑谁呢?
明确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
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 :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明确 :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明确: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同样是反对、反驳。
明确: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明确: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明确: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
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小结: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就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xǐ)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苏 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老 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翻译下列语句: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
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完成《学海导航》各题。
2、背诵课文 。(共42张PPT)
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对名利的轻蔑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说:“我拿天地当棺材,日月当宝璧,星辰当珍珠,万物当随葬的物品,难道我的葬品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弟子们说“我们恐怕老鹰、乌鸦啄食你呀!”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乌鸦吃,埋在地下被蝼蚁吃,夺了那个的食给这个吃,你们怎么那么偏心呀!”
面对死亡的安然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姓庄, 。战国中期宋国 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 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庄子
名周
蒙
道家学派
庄子的思想属于 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 。
庄子思想
主观唯心
“无为而治”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先秦散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共52篇),《庄子》现存 ,分为 、 、 三个部分。一般认为, 是庄子所作。 出于庄子后学的是 。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作品
《庄子》
33篇
内(7)
外(15)
杂(11)
内篇
外篇、杂篇
寓言十九
“著书十万余言,人物天地,皆空无事实。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关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
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注音:
蜩蝉
舂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万仞
蓬蒿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北冥
鲲鹏
抟
迁徙
坳堂
草芥
夭阏
决起
míng
kūn
tuán
xǐ
ào 、āo
jiè
è
xuè
研读第一段
重点实词
怒而飞 垂天之云 志怪 抟扶摇
海运 野马 六月息 负大舟 置杯焉则胶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夭阏 果然 坳堂
莽苍
通假字
北冥有鱼 三餐而反
虚词
其名为鲲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
之二虫又何知!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之 水之积也不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莫之夭阏者
焉 置杯焉则胶
乃 而后乃今图南
表选择
这
到
兼词,于此
才
翻译:
南冥者,天池也.
莫之夭阏者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判断句 南冥是天然形成的大海.
宾语前置 没有阻碍它的东西.
固定句式 奚以……为 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宾语前置 这两只虫子又知道什么
内容研讨
1.作者写鲲鹏与蜩鸠的目的是什么?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水浅而舟大也”一段说明什么道理?
3.抛开庄子的本意,鲲鹏与蜩鸠的对比给我们什么启发?
形象
鲲鹏借息适南冥
蜩鸠无知笑大鹏
大舟借大水
大翼凭大风
适远则备多
道理
志向越高
目标越远
所待越多
(不逍遥)
启发
树立远大理想
付出更多努力
形象
道理
启发
研读第二段
小知不如大知 此小大之辩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通假字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绝云气,负青天
穷发之北
解释词语
相 比
直上穿过
独
荒远的不胜草木的地方
翻译: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虚词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有鱼焉
翱翔蓬蒿之间
内容研讨
1.本段用了几组对比,说明什么道理?
2.庄子说的“小大之辩”是什么?
形象
鲲鹏蜩鸠
朝菌蟪蛄
冥灵大椿
彭祖众人
鲲鹏斥鷃
道理
小大之辩
逍遥境界高低不同
(但都不是绝对逍遥)
形象
道理
研读第三段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不加沮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彼于致福者
犹有所待者也
解释词语
勉励
沮丧
拼命追求的样子
凭借
故夫知效一官
辩乎荣辱之境
旬有五日而后反
而御六气之辩
而征一国
通假字
翻译:
彼且恶乎待哉?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那将要凭借什么呢? 宾语前置
虚词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定乎内外之分
泠然善矣
彼且恶乎待哉
内容研讨
1.这一段提到了几类人?各自达到了什么境界?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逍遥?
知、行、德、而者,自视甚高如斥鴳
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犹然笑之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
这些人虽然境界高低不同,但皆没有达到绝对逍遥的境界。
那什么才是逍遥境界呢?
无己 无功 无名
形象
道理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小结
形象
鲲鹏借息适南冥
蜩鸠无知笑大鹏
大舟借大水
大翼凭大风
适远则备多
道理
志向越高
目标越远
所待越多
(万物皆有所待,皆不逍遥)
启发
树立远大理想
付出更多努力
形象
道理
启发
形象
鲲鹏蜩鸠
朝菌蟪蛄
冥灵大椿
彭祖众人
鲲鹏斥鷃
道理
小大之辩
逍遥境界高低不同
(但都不是绝对逍遥)
形象
道理
知、行、德、而者,自视甚高如斥鴳
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犹然笑之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
这些人虽然境界高低不同,但皆没有达到绝对逍遥的境界。
那什么才是逍遥境界呢?
无己 无功 无名
形象
道理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成语: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上 李 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 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在长安官场失意,受朝中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他也没有心灰意懒,大鹏自许的浪漫天才仍然不甘寂寞,抗争拼搏 。
融天地于胸中——开阔胸襟
博览精修——洞明世事
我们的认识: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在极不自由的环境中去追求极端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将逍遥的标准放低一点,将我们的境界提高一点,我们也可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
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
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苏 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
庄子认为,只有释放了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当我们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当我们处于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角色之中时,我们想到过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吗?我们是不是已经被束缚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
人心应该是自然的,不应有很多的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于丹《庄子》心得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出自《庄子》的成语举例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切中肯綮
呆若木鸡 运斤成风
朝三暮四 螳臂当车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涸辙之鲋 望洋兴叹(共21张PPT)
庄 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guó)”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散文最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听读全文,任务
标注字音与段号,圈划疑难词句;
试着划出全文核心观点句。
第一段学习要求
诵读第1段,结合注释和字典理解文意,重点解释投影上变色词句的意思,标注在书上,备查。可以相互交流。
下课前将检测
第一段文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第一段讨论
第一段中庄子为我们描绘了几个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
这些形象各自有何寓意?他们达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了吗?
文中的形象与议论能否引发你的联想与思考?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吗?
鹏的形象
第二段重点词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第二段学习要求
自读第2节,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能理解的句子读过去即可,不明白的看注解,注解没有的结合上下文推断,猜不出来则查字典、问同学老师。意思弄懂后反复读全段,要流利、准确。
第2段描写了几个怎样的形象?想说明什么道理?再次提到鹏的故事,与第一段表达的意思相同吗?
第三段(学习要求与第2段相同)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3段讨论
这一段庄子提到了几种怎样生命境界的人?
你能否为他们找到同类形象(文中文外)?
他们达到“逍遥”境界了吗?
你更愿意做哪一种生命境界的人?
全文观点与艺术风格
庄子的“逍遥游”到底意味着什么?
——就是“无所待”,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彻底排除于心,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与万物齐一,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独特文风与手法
——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语不惊人死不休”……
——先破后立的反跌(反衬)手法,令人读来“意外不断”;
——善用比喻,奇幻的想象夸张……
作业2
1、复习文章重点词语及句式知识,准备测试;
2、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庄子《逍遥游》中几种生命境界的看法。或者:从《逍遥游》文中选一个词或句子谈谈你的感触和联想。
3、读鲍鹏山文章,回答问题:
4、课外自读庄子其它文章,在网络平台上相应专题下交流阅读感受,准备写庄子读后感(仿鲍文)。
作业2(1、2项写在作业本2上,明天交
1、总结1、2段中的通假字、“适”“且”和宾语前置句(写出句子和句式名称,字字对应着翻译,并标出被前置的宾语和其还原后的位置)。
2、从《论语 》“学而”篇1-8条中选最能触发你联想感受的3条摘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联想和感触。
3、课堂听写句子改错:(写在测验本上)
在原句下改正错字,并分别解释原字和错字的意思;如果错误太多,也可以重写原句,句下相应位置翻译(字字对译格式)。
4、准备明天上课再次听写1、2两段重点句。
第一段形象与境界
形象:
鹏
——无比巨大,变化神奇,乘风直上九万里,翱翔天海,无滞无碍
蜩与学鸠
——微末委琐,上下蓬蒿,满足于榆枋之高,嘲笑大鹏,自鸣得意……
境界:
一个充满了奇幻想象的世界,漠漠无涯、广大无穷的世界,旷远缥缈,非世人所见之地。
南怀瑾:“不可知,不可见,不可量,无量无边。”
第一段形象寓意
鹏
——志存高远,才能非凡,眼界高远的杰出人物;
蜩与学鸠
——世俗之人,眼界狭窄,见识浅陋,不理解志存高远者的精神境界。嘲笑一切伟大者的侏儒之群。
是否“逍遥”:
鹏虽巨大雄伟,但也要“待六月息”方能直上九万里,也有所待,没能做到“逍遥游”。蜩与学鸠则待于自己狭小的视野,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
第一段相关观点
陈鼓应:
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水浅而舟大”“适莽苍者”,说明“积厚”的意义,非大道之渊深广大(北海之大)不能涵养大圣之胚胎,喻大圣必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方尽大圣之体用。
南怀瑾: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修道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者倒霉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沉潜”在深水里头。修到相当的程度,就升华高飞了。
南怀瑾:
要见地高超,有远见,才能有真正的成就。一个人见解不高,他有所成就也有限。
“鹏”的形象
李白《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第一段“之”的用法
去,往,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指示代词,这:之二虫又何知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芥为之舟 莫之夭阏 蜩与学鸠笑之曰
助词,相当于“的”:
鹏之背 垂天之云 《谐》之言曰
坳堂之上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 水之积也不厚 风之积也不厚
第二段观点:
观点一?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大之辩?)
观点二?
说明大如鹏鸟、小如斥鷃在生命本质状态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都不“逍遥”。
第二次鹏的故事的用意?
对比衬托,更显出大鹏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
关于几种生命境界
“德合一君……”者——世俗社会中的理想人格?行为合乎社会规范,自觉将实现社会需求作为生命意义,满足于功成名就的人生目标。
宋荣子——隐士形象?对世俗礼法、社会价值、荣辱得失毫不在意。(陶渊明?)
列子
——超脱世俗的道家人物?
庄子自己?(蝴蝶?)?大鹏?
至人、神人、圣人
——真正的“逍遥游”境界,超脱一切,无物无我,无功无名,无所凭依,庄子理想中的人格境界。(共19张PPT)
疏通、翻译课文第二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见了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月的时间变化;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寿命长的。可是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黑色的深海,那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说像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我飞腾起来,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疏通、翻译课文第三段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宋荣子尚且嗤笑这四种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归纳第三段段意: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但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课文思路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第一部分: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 (待——凭借)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3层: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第二部分: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有待”,存在“小大之辩”。 (辩——区别)
第1层: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之意)
第2层:补充印证,点明“小大之辩”
第三部分:由物到人,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效”“比”“合”“征”四种人,虽有才智修养,但为功名利禄束缚,所以仍未达到逍遥游之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轻妙可观,但犹有所待者,还未能算是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无己、无功、无名,才算是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主要内容归纳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思考探讨: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大小之辩也
[4]御六气之辩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冥—溟,海。
知—智,才智、聪明。
辩—辨,区别。
辩—变,变化。
而—耐,能力。
有—又;反—返。
2、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而后乃今培风
[2]犹有所待者也
[3]而征一国者
[4]我决起而飞
[5]枪榆枋而止
[6]行比一乡
[7]奚以知其然也
[8]腹犹果然
[9]抟扶摇
[10]若夫乘天地之正
培:凭,乘。
待:凭借,依赖。
征:使……信任。
决:迅疾的样子。
枪:碰到,触到。
比:联合。
奚:什么。
果:充实,饱。
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 抟:环旋着往上飞。
乘:顺应。
3、解释多义词
之
[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之二虫又何知
[4]举世而誉之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
[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助词,用在主谓间]
[助词,“的”]
[代词,“这”]
[代词,“他”]
[动词,“到”]
[成为]
[叫、称]
[作为]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斯已矣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下
[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
上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
斯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
[代词;“这”、“此”]
[副词,“就”]
[名词,“下面”]
[动词,“下落”]
[名词,“上面”]
[动词,“上升”]
[形容词,时间、次第在前]
,以千岁为春
南冥者,天池也。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判断句,“……者……也”。
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
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
介宾后置,“于……上”后置。
“其……其……”表选择,意为“是……还是……”
“不亦……乎”表反问,意为“不是……吗?”
“奚以……为”表反问,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肯定也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共56张PPT)
逍遥游
《庄子》
课文学习重点
①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②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③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④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关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
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
抟( tuán )
迁徙( xǐ )
坳堂( āo )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决起(xuè)
蜩蝉( tiáo )
舂粮( chōng )
蟪蛄( huì gū)
大椿( chūn )
斥鴳(chì yàn)
泠然( líng )
万仞( rèn )
蓬蒿( hāo )
听课文朗读,积累字音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那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海。《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齐谐》上记载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激起几千里的波涛。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况且水积聚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这是水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得不够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能凭风而行;鹏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向南方飞行。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落在地上说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归纳第一段段意: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万物都有所待;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都没有绝对自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见了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月的时间变化;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寿命长的。可是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黑色的深海,那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说像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我飞腾起来,不过十几尺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宋荣子尚且嗤笑这四种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归纳第三段段意: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但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文章思路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第一部分: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 (待——凭借)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3层: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有待”,存在“小大之辩”。 (辩——区别)
第1层: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之意)
第2层:补充印证,点明“小大之辩”。
第三部分:由物到人,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效”“比”“合”“征”四种人,虽有才智修养,但为功名利禄束缚,所以仍未达到逍遥游之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轻妙可观,但犹有所待者,还未能算是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无己、无功、无名,才算是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主要内容归纳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思考探讨: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此词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词语积累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ā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迅疾的样子。
(24)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复死或复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39)匹:配,比。
(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42)修:长。
(43)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44)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45)绝:穿过。
(46)斥鴳(yàn):一种小鸟。
(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48)至:极点。
(49)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50)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51)行(xìng):品行。比:比并。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54)举:全。劝:劝勉,努力。
(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56)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57)境:界限。
(58)数数(shuò)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59)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60)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63)待:凭借,依靠。
(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66)恶(wū):何,什么。 (67)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69)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大小之辩也
[4]御六气之辩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冥—溟,海。
知—智,才智、聪明。
辩—辨,区别。
辩—变,变化。
而—耐,能力。
有—又;反—返。
2、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而后乃今培风
[2]犹有所待者也
[3]而征一国者
[4]我决起而飞
[5]枪榆枋而止
[6]行比一乡
[7]奚以知其然也
[8]腹犹果然
[9]抟扶摇
[10]若夫乘天地之正
培:凭,乘。
待:凭借,依赖。
征:使……信任。
决:迅疾的样子。
枪:碰到,触到。
比:联合。
奚:什么。
果:充实,饱。
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 抟:环旋着往上飞。
乘:顺应。
3、解释多义词
之
[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之二虫又何知
[4]举世而誉之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
[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助词,用在主谓间]
[助词,“的”]
[代词,“这”]
[代词,“他”]
[动词,“到”]
[成为]
[叫、称]
[作为]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斯已矣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下
[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
上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
斯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
[代词;“这”、“此”]
[副词,“就”]
[名词,“下面”]
[动词,“下落”]
[名词,“上面”]
[动词,“上升”]
[形容词,时间、次第在前]
,以千岁为春
南冥者,天池也。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判断句,“……者……也”。
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
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
介宾后置,“于……上”后置。
“其……其……”表选择,意为“是……还是……”
“不亦……乎”表反问,意为“不是……吗?”
“奚以……为”表反问,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肯定也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共36张PPT)
逍 遥 游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周
战国
宋国蒙
道家学派
“老庄”
清静无为
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
《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3
内篇7
波澜壮阔
杂篇11
外篇15
奇特丰富
汪洋恣肆
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课文节选部分是《逍遥游》的主体,文章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蓬蒿( )
míng
kūn
tuán
xǐ
āo
jiè
è
蜩蝉( )
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疏通课文意思(第一段):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段):
【原文】《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鲲鹏
(大)
形体:几千里、垂天之云
变化:神速
飞行:壮观
活动范围: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
----六月之息
第三段
【原文】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第四段
【原文】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 第四段 理解)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蜩与学鸠以为自己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因此它们嘲笑鲲鹏。蜩和学鸠不是没有所待,而是必须凭借一点外力。
归纳第一部分(1-4段)大意:
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万物皆有所待
立论:鹏鸟南飞,
必待巨风
喻证:
驳论:蜩与学鸠,
无知小虫
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
鲲鹏奋飞时气势壮美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
比喻: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思考和延伸:
文中写到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这其实呢,也是在说鹏鸟认识事物的时候也是受到了限制的;站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也是不一样。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虫的认识受到限制是一样的(二虫的认识受限制的原因是飞的不高,无法去理解鹏鸟高飞),既然这样也不用去理会二虫的无知.这也就使得文章自然的转入了下文的“小知”和“大知”的论述.
疏通课文意思(第五段)
【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阴,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螟蛉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变化。楚国的南面有螟蛉树,以一千年为一年,上古有大椿树,以一千六百年为一年,这是长寿啊。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疏通课文意思(第六段)
【原文】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 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 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 适南冥也。斥鷃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 ,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 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商汤问棘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黑色的深海,那是天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名叫鹏,背像泰山般大,双翅展开就像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鹅嘲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上一段照应。
小知不如大知
此大小之辩也
知 通 智
辩 通 辨
通假字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绝云气,负青天
解释词语
相 比
直上穿过
独
翻译: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归纳第二部分大意:
大小之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部分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小大之辩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汤之问棘
小:朝菌 蟪蛄
大:冥灵 大椿
彭祖
大:鲲鹏
小:斥鴳
疏通课文意思(第七段)
【原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沮丧,他认清自我与外界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他认清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如果顺应田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在无穷无尽的时空遨游,那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故夫知效一官
辩乎荣辱之境
旬有五日而后反
而御六气之辩
而征一国
知 通 智
辩 通 辨
通假字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犹有所待者也
解释词语
沮丧
拼命追求的样子
勉励
翻译:
彼且恶乎待哉?
那将要凭借什么呢?
有 通 又
辩 通 变
凭借
反 通 返
而 通 耐
归纳第三部分大意: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真正的逍遥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
宋荣子
列子
至人
神人
圣人
真逍遥
非逍遥
衬 托
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堂小练习:
下列句中的红色字我们以前在文言课文中学过,请举出例句。
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
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
参考答案举例:
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气王纳谏》)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共21张PPT)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 庄”。他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精神上崇尚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回顾点滴:
《秋水》------
1、 在整体上构思虚拟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
2 、文章大量引用比喻说理,将深微玄奥的哲理(一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蕴含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 文章以优美的文笔,将写景叙事和说理有机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逍遥游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
------马叙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
注:(《庄子》又称《南华经》)
名人讲评:
逍遥游
-----庄子
学习目标:
北冥( )
鲲鹏( )
抟 (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蓬蒿( )
蜩蝉( )
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míng
kūn
tuán
xǐ
ào
jiè
è
hāo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1.北冥有鱼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小知不及大知
5.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6.此小大之辩也
7.旬有五日而后反
8.而御六气之辩
知 通 智,才智
辩 通 辨,分辨
有 通 又
辩 通 变,变化
反 通 返,返回
冥 通 溟,海
犹 通 繇,喜
垂 通 陲,边际
邪 通 耶,疑问语气词表“呢”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虽然,犹有未树也
5.不过数仞而下
6.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名词→动词,向南飞
名词→动词,落下
形容词→名词 ,郊野
形容词→名词 ,怪事
动词→使动,使……投合
使……信任
名词→动词,树立
4.腹犹果然
古义: 今义:
2.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 今义:
吃饱的样子
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即使这样
转折连词,却
1.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义: 今义:
一般人
大家,许多人
3.怒而飞
古义: 今义:
奋发的样子
生气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鹏之徙于南冥也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之
其
以八千岁为春
奚以知其然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此或这
表揣测语气,大概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它
代词,它的
动词,到,去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1.南冥者,天池也
2.之二虫又何知?
3.彼且奚适也?
4.其正色邪?其远
而无所至极邪?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其……其 固定句式
宾语前置句 反问句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待哉!
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友情提醒:
初结——逍遥游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下节指示:
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共62张PPT)
逍遥游
庄子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课文节选部分是《逍遥游》的主体,文章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蓬蒿( )
míng
kūn
tuán
xǐ
āo
jiè
è
蜩蝉( )
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 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
乘着,趁着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快速的样子;触,碰
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比
绝云气,负青天:
穿过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胜任; 顺合; 满意
未数数然:
追求
翻译下列语句(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翻译下列语句(2):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翻译下面文段(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翻译下面文段: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需要还凭借呢?
疏通课文意思(1-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1-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
(1-3):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1-3):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1-4):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1-4):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归纳第一段段意:
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疏通课文意思(2-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疏通课文意思(2-2)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四-2、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四-2、归纳第二段段意:
大小之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四-3、疏通课文意思(3-1)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归纳第三段段意: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堂小练习:
下列句中的红色字我们以前在文言课文中学过,请举出例句。
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
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
参考答案举例:
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气王纳谏》)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庄子*逍遥游》中的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