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林觉民
与妻书
本文的写作经过。
◆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 《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林觉民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林觉民一八八七年出生在福州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林孝颖是福州著名廪生,诗词写得很好。加上林孝颖又是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习。在这样的熏陶下,林觉民从小就具有很好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一九零一年,十五岁的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此时,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饱受煎熬的岁月,林觉民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时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他生性诙谐,又擅言词,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很快被推为学生领袖,参与领导了清末福州数次反满革命斗争。一九零五年,林觉民东渡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专修哲学。留学不久,他就参加了同盟会,从历史资料看,林觉民在那里的活动也许并没有特别惹人注目,
但一九一一年黄兴在香港谋划广州起义时,就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这个儿子只有五岁,娇妻身怀六甲的年轻人,回到福州招募仁人志士,讲解革命救国的道理。应该说,体恤他当时的感受不是一件难事——这是一批志同道合者共同的事业,无论传统的儒家教育,还是东洋的新潮思维,都无法说服他保全自己和家小,去放弃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又或许他根本没有考虑太多的身后之事,就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去往广州的路途。林觉民在起义行动中表现神勇,后在搏斗中受伤被捕。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故居
林觉民烈士一家合影
正字音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必不能禁
使之肖我
以依旁如也
念六夜四鼓
chèn
gòu
jīn
xiào
bàng
niàn
解释词语:
(1)卿卿
(2)如晤
(3)竟书
(4)掩映
(5)率性
(6)为幸
亲爱的
如同面对面
竟,完毕。书,写。
遮掩照映
依本性而行
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旧时书信中表示希望的常用语。
(6)模拟
(7)汝体吾此心
(8)汝其勿悲。
(9)而亦无辞相答
(10)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11)适冬之望日前后
(12)空余泪痕!
模仿、比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想象揣摩
体察
副词,希望,请。
副词,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相当于“我”。
是
副词,恰巧,适逢。
副词,只是。
(13)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4)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15)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16)抑汝能之乎
(17)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18)汝不必以无侣悲!
(19)汝幸而偶我,
(20)卒不忍独善其身
确实
毛笔
副词,但,仅
抑或
只
因为
嫁
卒,终于。善,形容词
作动词,保全。
一、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卒不忍独善其身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二、通假字:
(1)几家能彀
(2)念今夜四鼓
“彀”同“够”
“念”通“廿”
善,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第一个“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后两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第一个“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后两个“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老
老
老
幼
幼
幼
初读感受
课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小组合作学习
1、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
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3、找出课文中用典故的地方并体会用典故的意义。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第3段“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
第4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5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
第6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是全文的中心。
林觉民烈士故居后花园一角
林觉民烈士故居后花园一角
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晓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此词表现了这种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忘”则死生之情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夜来幽梦忽还乡,晓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而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却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林觉民烈士居室
1.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课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
解释词语:
1)“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2)“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
(1)“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2)“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3)“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烈士夫人陈意映简况。
意映姓陈,福建省福州市郊区螺洲镇人,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陈意映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女学生十多人,夫之弟媳,堂嫂,堂姐妹,济济一堂,聆听林觉民介绍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及近况,抨击旧礼教,宣扬新思想。争取自由平等的见解,渐渐深入她的心坎。当时,陈意映正缠小脚,思想上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陈意映的父亲,叫陈元凯,广州起义失败时,陈元凯尚在广州任职。事发,他立即遣人返回福州林家报警。这就使陈意映等能在清政府官文未到之前,从南后街场桥路口万升桶石店后面,偷偷地迁往地处偏僻、住户很少的光禄坊早题巷内居住。不久,在一天深夜,有人从门缝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清晨发现,原来就是林觉民烈士的两封绝笔书。陈意映一见遗书,悲痛万分。当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她眼花目眩,当即晕了过去。这以后,陈意映抑郁成疾,于1913年去世。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世/当做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尽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觉 (遥寄林觉民)(共26张PPT)
17 与妻书
林觉民
学习目标
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3.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解题: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xī),以坚毅
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zhìbó失败)者屡,死事
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
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
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
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
略>序》 (节选)孙文
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日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获悉黄兴、赵声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回国邀约十几位福建同志参与其事。四月廿七日参加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门时,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Y-P
(Y-P85)
(1886-1911)
起义前夕,部分人对起义缺乏信心,林觉民慷慨陈词:“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乎”,“故谓吾辈死而同胞不醒者,吾绝不信也”,“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沧桑不掩英雄气
犹记当年诛寇时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陈意映一见遗书,悲痛万分。当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她眼花目眩,当即晕了过去。这以后,陈意映抑郁成疾,于1913年去世。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正音: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必不能禁
使之肖我
依依旁汝也
念六夜四鼓
chèn
gòu
jīn
xiào
bàng
niàn
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质疑、讨论 :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
(3)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4)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会感人至深
整体感知,疏理结构:
第一部分(1):
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2-4):
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
再诉“吾不能舍汝”永别的哀痛。
第一段
重点词语:晤、下、竟、书、衷
内容: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作者写作《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
写遗书的原因:
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
写遗书时的心情:
悲。
第二段
重点词语:至、就、彀、老、幼、充、其、所以、乐
修辞:
比喻、反问、用典、类比、引用
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全文中心【总纲】
第三段
重点词语:语、与使、无宁、为、是、而、相、禁、卒
第四段(一) 重点词语:适、语、以、乘便、胜、寸管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汝忆否 生死之论
回忆 新婚燕尔
又回忆 远行欲告又止
(寄情于事)
三忆
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论说“吾至爱汝”
(寄情于事)
忆往事 抒爱妻之至情
第四段 (二)
重点词语:诚、以、第、可以、之、抑、奈之何、健、所以、率性
论说
“就死”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
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
“死”
“离”
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
观“事势”,再析“至爱汝”与“勇于就死”的关系
1、不忍你我死别
2、更不忍你我生离
3、尤不忍天下人生离死别
层进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寓理于情)
第四段 (三)
重点词语:其、善、肖、相和、是实、旁、以
此处提出“一嘱”“三愿”,请列出,并说说表现出何种感情
一嘱:
嘱咐后事
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感情:
说出志愿,再表达“吾至爱汝”之衷情。
第五、六段
重点词语:以、是、语、辞、而、的的、 至、所以、体、偶、善、模拟、其、念、手、当、尽
“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
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爱
爱国之情
爱 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升华
融合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总纲】
“爱汝”之情:三忆、三愿
“就死”之理: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
—— 为天下人谋永福
为何如此感人?
主题: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艺术:动人的字字句句
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
——其情深挚,其理服人
肺腑之言,真切感人
多种修辞,富有感彩的词语
——加强表现力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人物形象理解
忠诚革命的大英雄!
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多情不必不丈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
(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③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①吾不是②处
(4)汝泣告我
(5)瓜分之日可以死
(6)卒不忍独善其身
①:尊敬 形作动; ②、③:老人 形作名
乐: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语:告诉 是 : ①表判断 ; ②对
泣:哭着 名作状
瓜:像瓜一样 名作状
善:完善 形作动(共22张PPT)
wù
juàn
xīnɡ
qī
xiào
hè
nǐ
tònɡ
chèn
ɡòu
wǎn
jīn
会晤
悟性
婉解
惋惜
栖息
洒水
眷属
誊抄
婉转解释。
古代夫妻间爱称,多用于女方。
残害人民。
依本性而行,勇敢。
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文
中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满街狼犬
称心快意
司马青衫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够”
能够
“廿”
二十
幸福。
指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
疗等)的照顾,如“福利费”、“福利事业”等。
想像。
指模仿。
副词,极、最
副词,到了极点
动词,到
副词,读zú,终于
动词,读zú,死
副词,读cù,仓猝
动词,说
名词,话
动词,告诉
名词,信
动词,写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
副词,全、终
代词,自身
名词,孕
婚配
哭着
像分瓜一样
使……完毕
使……尽
完善
老,尊敬。幼,疼爱
以……为乐
2.虚词
介词,表凭借,可以译为“用”
连词,并且
介词,可与“为”组成“以……为”的形
式,译为“把……作为……”
介词,表凭借,可译为“凭”
介词,“以”后省“之”,表对象
介词,可译为“把”,表对象
连词,因为
助词,凑足音节,加强表达的语气
助词,凑足音节,加强
表达的语气
代词,第三人称,她,
指“腹中之物”
代词,它,指“鬼”
代词,代自己
代词,第二人称,你
代词,第三人称,她们,指“诸母”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在哭泣之余,也为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
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
求永久的幸福。
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
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
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
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
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
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简要地说明自己
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在这部分中,烈士
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再一次倾诉
答案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答案 第4段中“窗外疏梅筛月影”至“故唯日日呼酒买醉”,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以及为此所受的痛苦煎熬,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课堂小结
1.结构图解(共8张PPT)
与妻书
林 觉 民
写《与妻书》的用意
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剖吾衷)
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
析“至爱汝”与“勇于就死”的关系
“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福利。”
革命的人生观与幸福观
忆往事 抒爱妻之至情
追忆生死之论
回忆新婚燕尔
忆远行欲告又止
(寄情于事)
观“事势”,再析“至爱汝”与“勇于就死”的关系
1、不忍你我死别
2、更不忍你我生离
3、尤不忍天下人生离死别
层进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寓理于情)
吾衷已剖然情不能已
再表“爱汝”深情
与“就死”决心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含4,一,14
士
旱
松必
瓢溪花
零
書脂
联豪
寄華
涯清
挽《道(共27张PPT)
解析 禁:经受。
D
解析 B.两个“以”皆为“介词,用”。A.分别为“副词,或许”;“名词,有的人”。C.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为代词,代“我的万千衷情”。D.分别为“动词,作为”;“介词,替”。
答案 B
解析 D.两个“书”都是“书信”的意思;A.第一个“禁”是“忍受”,第二个“禁”是“禁止”;B.第一个“告”是“请求”,第二个“告”是“告诉”;C.第一个“竟”是“使……完毕”,第二个“竟”是“全、终”。
答案 D
解析 “善”与“老”均为形容词作动词用。
B
解析 “念”通“廿”,二十。
D
解析 四鼓:四更。
B
解析 尽:完/全明白。幸:宠爱/幸运。
D
解析 远窜:贬谪远方。
C
解析 A.却,表转折。B.①代词,他的;②表揣测语气。C.介词,表被动。D.连词,表修饰。
B
解析 ②写百姓得利。④写唐介被皇帝改迁。⑥写士大夫对唐介的敬仰。
D
解析 “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说法不对。是宰相文彦博要加强自己的势力重用张尧佐。
答案 A
答案 (1)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2)①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②我受忠愤所激,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脱的?
答案 真正的爱情,是林觉民的一纸《与妻书》,虽言短而情真意切;真正的爱情,是项脊轩庭前的那株枇杷树,亭亭如盖,思念悠悠;真正的爱情,是“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千年呼唤……
答案 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青蛙/牧童春笛杏花/轻风细雨犁铧
答案 略。(共27张PPT)
——裴多菲
林觉民
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林觉民像
字意洞,号抖飞,
近代民主革命者.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无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
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
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
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
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
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
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
矣!”)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一家
电视剧《林觉民》剧照
妻子
—陈意映
(熟读诗书、支持丈夫的事业、抚养遗腹子、两年后郁郁而终。)
又名《绝笔书》
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
翻译要求
1、字字落实
(尤其是重点词语及词法、句法)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明确特殊的表述,如修辞等)
3、信(准确)、达(通顺)、雅 (生动)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何在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恐汝不察吾衷”
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忆新婚甜蜜生活情景
忆远行之嘱
嘱咐后事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
对妻子眷念之深
三忆:
一嘱:
三愿:
爱妻之情:
当时国势如何?人们命运如何?
1、“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
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
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
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
可以死! ”
3、“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
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不忍你我
死别,
更不忍你
我生离,
尤不忍天
下人生离
死别。
吾衷
爱妻之情
三忆
一嘱
三愿
国家腐败
民不聊生
三不忍
忠诚革命的大英雄!
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寄情于事
寓理于情
报国
之理
“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报国之理
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爱 妻
爱天下
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
为何如此感人?
主题: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艺术:动人的字字句句
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
——其情深挚,其理服人
肺腑之言,真切感人
多种修辞,富有感彩的词语
——加强表现力
觉--遥寄林觉民 齐豫词曲
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 不得不弃 爱不再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惓了一时遗弃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 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地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地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 ——钟叔河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其: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的)”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自己”
指示代词 “这”“那”
〖副词〗 将要
表反诘 “难道”
表祈使 “一定”“要”
〖连词〗 表假设 “如果”
表选择 “是……还是……”
〖助词〗 无义
一词多义
其
吾望其言是实
这,指示代词
今则望其真有
它,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
自己,代词
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祈使,规劝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他们,代词
重点文言现象
汝其善抚之
副词,表示祈使,希望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副词,表示揣测
所以
所以敢先汝而死
因此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的原因
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
因此
所以: A 表原因
“……的原因” ,“因此、所以”
B 表凭借 “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通假字:彀、旁、念
用典:
司马青衫、太上忘情、
望眼欲穿、骨化为石、破镜重圆
引用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作业:
认真完成《学海导航》各题。(共18张PPT)
诀别 - 童安格 - 真爱是谁(点击听歌)
词:童安格 刘虞瑞 曲:童安格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口白) 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当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竞书而欲搁笔……
作者简介: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他在广州起义中,加入敢死队领先袭击总督衙门,中弹被捕。英勇就义时年仅二十五岁。《与妻书》是他在起义前三天在一块白方巾上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的一封诀别信
竟:完毕
是 :对
第:但
瓜:象瓜一样分 名作状
善:使…独善 形作使动
①:尊敬 形作动; ②、③:老人 形作名
重要字词句: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 虽不谓吾言为是
(3)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4)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5)汝泣告我
(6)瓜分之日可以死
(7)卒不忍独善其身
(8)汝幸而偶我 (9)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以…为乐
形作意动
偶:嫁。形作动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作者为什么勇于就死,又为什么
“忍舍汝而死”?
1、“吾至爱汝!”------爱妻之至情
2、“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
谋永福也。” ------报国之至理
◆作者与妻子有着怎样的深情厚意?
(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1、忆某夕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
2、忆两人双栖之所
3、忆远行欲告又止的前情景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当时国事如何?作者为什么忍舍妻而死?
1、“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殼?”
2、“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
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
3、“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
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生命?
爱情?
自由?
3 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
吾牺牲百死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三忆——深深的眷恋 痛苦的诀别
1 追忆生死之论——“不忍”“吾先死留苦于汝”
3 回忆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汝之有身”、
“恐不胜悲”
三愿——生不能相守 死也要相依
1 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2 愿“真有”鬼
一不忍——刻骨铭心 生死不渝
2 回忆新婚燕尔良辰美景下的两情缱绻——“吾真
真不能忘汝”
缠绵细腻的爱情
激昂的革命豪情
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
不能眼睁睁看对方死
2 即使不死,却难破镜重圆,生离痛于死别,无法忍受
天下人生离死别,不忍心不救
率性就死而不顾汝
1 黑暗现实冷酷无情,时时处处“可以死”
3 夫妻生离死别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激昂的革命豪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缠绵细腻的爱情
一曲壮丽深情的
爱之歌
人物形象理解
忠诚革命的大英雄!
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钟叔河
多情不必不丈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学习探究:
2.作者说“吾至爱汝”,但最终却选择“率性就死不顾汝”,这不是矛盾吗?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1.与妻书作为遗书有何特别之处
大多数革命烈士的遗书都表现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而此信却显得委婉曲折,甚至还有些”闲情逸致”,融儿女私情于浩然正气之中. (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
BACK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崇高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BACK
如果你跟林觉民生在同样的时代会怎么抉择?现在又会怎样做?
◆讨论
假设你是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读信后尚来得及回信,你会怎样表达?(共26张PPT)
——裴多菲
林觉民
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林觉民像
字意洞,号抖飞,
近代民主革命者.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无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
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
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
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
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
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
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
矣!”)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一家
电视剧《林觉民》剧照
妻子
—陈意映
(熟读诗书、支持丈夫的事业、抚养遗腹子、两年后郁郁而终。)
又名《绝笔书》
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
翻译要求
1、字字落实
(尤其是重点词语及词法、句法)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明确特殊的表述,如修辞等)
3、信(准确)、达(通顺)、雅 (生动)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何在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恐汝不察吾衷”
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忆新婚甜蜜生活情景
忆远行之嘱
嘱咐后事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
对妻子眷念之深
三忆:
一嘱:
三愿:
爱妻之情:
当时国势如何?人们命运如何?
1、“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
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
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
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
可以死! ”
3、“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
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不忍你我
死别,
更不忍你
我生离,
尤不忍天
下人生离
死别。
吾衷
爱妻之情
三忆
一嘱
三愿
国家腐败
民不聊生
三不忍
忠诚革命的大英雄!
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寄情于事
寓理于情
报国
之理
“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报国之理
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爱 妻
爱天下
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
为何如此感人?
主题: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艺术:动人的字字句句
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
——其情深挚,其理服人
肺腑之言,真切感人
多种修辞,富有感彩的词语
——加强表现力
觉--遥寄林觉民 齐豫词曲
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 不得不弃 爱不再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惓了一时遗弃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 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地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地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 ——钟叔河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其: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的)”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自己”
指示代词 “这”“那”
〖副词〗 将要
表反诘 “难道”
表祈使 “一定”“要”
〖连词〗 表假设 “如果”
表选择 “是……还是……”
〖助词〗 无义
一词多义
其
吾望其言是实
这,指示代词
今则望其真有
它,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
自己,代词
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祈使,规劝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他们,代词
重点文言现象
汝其善抚之
副词,表示祈使,希望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副词,表示揣测
所以
所以敢先汝而死
因此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的原因
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
因此
所以: A 表原因
“……的原因” ,“因此、所以”
B 表凭借 “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通假字:彀、旁、念
用典:
司马青衫、太上忘情、
望眼欲穿、骨化为石、破镜重圆
引用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共55张PPT)
林觉民
林觉民像
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像
字意洞,号抖飞
近代民主革命者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
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
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
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
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
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
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
矣!”)
(1886-1911)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林觉民一家
故居
冰心在福州的住所,原系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故居,
后由冰心祖父租来居住,童年的冰心曾在此住过两年。
电视剧《林觉民》剧照
林觉民与妻书原件
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①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看翻译,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一、整体感知
要求:①听准读音 ②听准节奏 ③听出感情
正字音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必不能禁
使之肖我
依依旁汝也
念六夜四鼓
chèn
gòu
jīn
xiào
bàng
niàn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
“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
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诵读理解课文基本结构:
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课本解读
第一段
重点词语:
晤、下、竟、书、衷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心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不想我死去(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第一段内容——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写遗书的原因: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
写遗书时的心情:悲。
作者写作《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
第二段
重点词语:
至、就、彀、老、幼、
充、其、所以、乐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一爱你的念头,使我(能)勇敢地走向死亡啊。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修辞——比喻、反问、用典、类比、引用
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全文中心 【总纲】
第三段
重点词语:
语、与使、无宁、为、是、
而、相、禁、卒
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在我之前而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
第四段 (一)
重点词语:
适、语、以、乘便、胜、寸管
第3—4(1)段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汝忆否、回忆、又回忆
三忆
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论说“吾至爱汝”
(寄情于事)
忆往事 抒爱妻之至情
第四段 (二)
重点词语:
诚、以、第、可以、之、
抑、奈之何、健、所以、率性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
修辞—— 排比
作用—— 加强语气,融理性分析与感情抒发于一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应当死却死了)、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果断勇敢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
论说 “就死”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
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
“死”
“离”
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
第四段 (三)
重点词语:
其、善、肖、相和、
是实、旁、以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现在有人提出(死人和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的现象,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此处提出“一嘱”“三愿”,请列出,并说说表现出何种感情
一嘱: 嘱咐后事
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感情—— 说出志愿,
再表达“吾至爱汝”之衷情。
第五、六段
重点词语:
以、是、语、辞、而、的的、
至、所以、体、偶、善、
模拟、其、念、手、当、尽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思。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幸”与“不幸”分别指什么?
“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幸”,夫妻恩爱;
“不幸”,“忍舍汝而死”。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6段
爱
爱国之情
爱 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升华
融合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总纲】
“爱汝”之情: 三忆、三愿
“就死”之理: 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
—— 为天下人谋永福
为何如此感人?
主题: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艺术:动人的字字句句
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
——其情深挚,其理服人
肺腑之言,真切感人
多种修辞,富有感彩的词语
——加强表现力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人物形象理解
忠诚革命的大英雄!
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多情不必不丈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
林觉民 关键词句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沧桑不掩英雄气,犹记当年诛寇时。
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新时代你对“生命、爱情与自由”这一不等式的看法。
讨论:
1、汝幸偶我
名词“偶”用作动词,“嫁”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前“老”为形作动,“尊敬”,后“老”作名词,“老人”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前“幼”为形作动,“爱怜”,后“幼”为名词,“孩童”
4、称心快意
“快”,使动,使意快
5.卒不忍独善其身
善,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泪珠与笔墨齐下。
〖名作动〗
意洞手书。
〖名作状〗 〖名作动〗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意动〗
吾爱汝至
〖副作动〗
(1)几家能彀
(2)念今夜四鼓
“彀”同“够”
“念”通“廿”
(3)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旁,通“傍”,靠近)
通假字:
用典:
司马青衫、太上忘情、
望眼欲穿、骨化为石、破镜重圆
引用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其
吾望其言是实
这,指示代词
今则望其真有
它,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
自己,代词
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祈使,规劝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他们,代词
重点文言现象
汝其善抚之
副词,表示祈使,希望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副词,表示揣测
其: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的)”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自己”
指示代词 “这”“那”
〖副词〗 将要
表反诘 “难道”
表祈使 “一定”“要”
〖连词〗 表假设 “如果”
表选择 “是……还是……”
〖助词〗 无义
一词多义
所以
所以敢先汝而死
因此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的原因
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
因此
所以: A 表原因
“……的原因” ,“因此、所以”
B 表凭借 “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至
吾至爱汝
极,最,副词
吾爱汝至
到了极点,副词
竟
竟日不出门
全、终,形容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完毕,动词
与
与妻书
给,动词
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跟,介词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和,连词
吾先死留苦与汝
给,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