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解析 A.惋—婉。C.蹲dūn。D.悄qiǎo。
B
解析 原诗句用“荡漾”更形象生动。
B
解析 句式杂糅,去掉“面向”。
C
解析 D.③表示转折,照应下列句子;①“这”指第③句;从②“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到④“奥妙无穷的宇宙”是意境的逐渐扩大。
答案 D
答案 “欢乐”是什么?欢乐是一种颜色——“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一种声音——像“芦笛”,像“潺潺的流水”;欢乐是“温情的手”,“爱怜的眼光”,“颤抖”的“心灵”。抽象的情思在诗人的笔下变得可观、可感、可握、可闻、可触,有它具体的形态、迹象和声响。欢乐的情感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而获得体验的,诗人正是根据这种经验,将各种感官打通,用各种具体形象来比喻“欢乐”,让读者把握住“快乐”这种情绪性的东西,并为之所感染。
答案 诗人属于那种多血质而又富有艺术感觉的人,又正值青春年少,放声歌唱之余,不时有青春期特有的忧郁情感袭来。他的快乐是忧郁的快乐,是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的那种欢乐。他善于从悲伤中体验欢乐,能于欢乐中感悟悲伤,因此,他说,欢乐是“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这是诗人的独到体验。
答案 上节中以丁香作为整首诗的中心意象,这节中则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等来反复突出诗人心目中那位“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并且以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来展现作者自己的情感。在艺术手法上,则采用了排比、顶真、双声叠韵回环复沓的方式,构成了铿锵而又舒缓、飘忽而又蕴藉的韵律,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答案 这两节诗仅第四行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另外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的照应使全诗显得工整完满,余韵悠长。
答案 晶莹澄澈,幽香弥漫。(第一点如答“清雅高洁”类也可。)
答案 (1)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寒香寂寞”、“仙风道骨”、“淡扫蛾眉”勾勒了水仙花的动人情态。(2)第二首诗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表现水仙花的晶莹澄澈之美;再将水仙花与酴醿、寒梅对比,突出水仙花的幽香。
答案 (1)池塘边清风徐徐,水波不兴。(2)一丝清风,一个浅浅的微笑;一缕清风,一声轻轻的问候;一阵清风,一次真诚的会晤。
答案 在“国学热”、“传统热”不断升温的今天,“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关系都需要认真审视。在这种语境下借助五四新文化传统和鲁迅精神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我们对当下文化现实的看法和思考,无疑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答案 略。(共23张PPT)
死 水
闻一多
浓烈而真挚的爱国情思是其诗歌的灵魂。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音乐美:
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
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 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
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 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 的整齐。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前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新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
《红烛》(1923)《死水》(1928)。
他潜心钻研古籍,从唐诗出发,到楚辞、庄子、诗经、周易、神话,进而金石甲骨......,他在古代文化领域里尽情遨游,涉猎之广,用功之勤,考核之精,得到了郭老的高度赞扬。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特务用卑鄙手段暗杀于昆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这是对其不屈精神的高度评价。
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5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5年4月
死 水
闻一多
音频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是风吹不动,腐烂呆滞,
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药可救。不如让它彻底
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二节,直承第一诗节的三、四句,从色彩、光泽上静态的描写
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
“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
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
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孽生的“花蚊”
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
有力的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
以动显静。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的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
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
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看它造出个什么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思考
1、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 “ 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
2、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丑陋不堪,污臭之极。
一沟绝望的死水。
3、“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
4、“看它造出个什么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
5、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概括全诗内容。
死 水
凝滞的死水(第一节)总起
肮脏、污浊的死水(第2节)
腐烂变质的死水(第3节)
沉寂的死水(第4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以动衬静)
毫无希望的死水(第5节)
(总结)
结 构
1.本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请分析本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一沟死水:象征黏滞得流不动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黑暗的中国社会现实。
绝望的死水: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
讨论:
2.诗人选用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来描写这沟发着恶臭的死水,将丑恶写的很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
表 现 手 法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死水》的三美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诗歌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这是“绘画美”。
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这是“建筑美”。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1.节奏:每行四拍,音节抑扬顿挫
2.韵脚相协,韵律感强。.
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
绿酒
白沫
词藻华丽
以丑为美
(反讽)
每节四句,每行九字
节与节、行与行匀称整齐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
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攒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许惊醒你
我吩咐山灵保护你睡
也许你听着蚯蚓翻泥
听那细草的根儿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
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也 许
—葬歌
深沉的悲痛和愤激
澳 门 你 可 知 “ 妈 港 ” 不 是 我 的 真 名 姓 我 离 开 你 的 襁 褓 太 久 了 , 母 亲 ! 但 是 他 们 掳 去 了 我 的 肉 体 , 你 依 然 保 管 着 我 内 心 的 灵 魂 。
三 百 年 来 梦 寐 不 忘 的 生 母 啊 ! 请 叫 儿 的 乳 名 , 叫 我 一 声 " 澳 门 " ! 母 亲 !我 要 回 来 , 母 亲 !
台 湾 我 们 是 东 海 捧 出 的 珍 珠 一 串 , 琉 球 是 我 的 群 弟 , 我 就 是 台 湾 。 我 胸 中 还 氲 氤 着 郑 氏 的 英 魂 , 精 忠 的 赤 血 点 染 了 我 的 家 传 。 母 亲 , 酷 炎 的 夏 日 要 晒 死 我 了 ; 赐 我 个 号 令 , 我 还 能 背 水 一 战 。 母 亲 !我 要 回 来 , 母 亲 !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共33张PP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要求背诵,让学生进行创意诵读;意象分析法,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注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
学法点拨:
背诵诗歌,可以根据自己理解进行创意诵读。
简介作者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简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一些刊物上发表作品。
何其芳20年代末开始写诗,是30年代现代派的重要诗人。1935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汉园集》,初次显示他艺术创作的才华。他早期的著作有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等。这个时期的作品倾向于表现个人,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郁悒与苦闷。
1935年何其芳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师范任教。开始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写了一批关注现实的作品,如散文集《还乡杂记》等。1938年他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歌颂新生活、歌唱光明的主题和朴素明快的艺术风格,构成他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要特色。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散文集《星火集》,诗集《夜歌》。1942年5月,他参加延安文艺界的整风运动,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彻底的变化,他不再做个人的梦,而是做着“大多数的中国人的梦”了,散文《我歌唱延安》标志着他的创作出现另一个新起点。
何其芳后期的作品风格不事雕琢,平实无华。
整体感知
欢 乐
什么颜色
什么声音
怎样来的
从什么地方来的
如同悲伤
如我们忧郁
精华鉴赏
1、《欢乐》一诗诗题为“欢乐”,它的主旨是抒写欢乐之情吗?
《欢乐》中诗人以欢乐的意象组合,写出了应该享受的“欢乐”,反衬出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忧郁。诗人当时处在黑暗时代,他时时苦闷着。他所接触的西方世纪末文学的神秘主义,也给他烙下了悲观、怀疑的印记。这一首《欢乐》,便是他当时思想和情绪的写照。
所以,本诗虽名为“欢乐”,实则是写忧郁苦闷。
2、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概念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
诗人主要运用通感手法,以具体的比喻意象,呈现了自己对欢乐这一高度抽象情感的层层体验。
第一节诗人借助听觉和视觉,将欢乐的深层美及其深层体验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欢乐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轻松明丽的一种心象景观。
第二节诗人调用触觉和视觉,敏锐抓住欢乐沁人心脾、暖人身心的表层审美特质及其体验。欢乐是一份能使心灵“微微颤抖”的慰藉、关怀和呵护。
第三节诗人将动态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交替使用,勾勒了欢乐如水中花、雾中月的飘忽不定,倏忽即逝和清香郁沽的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3、诗人说欢乐也许是“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你如何理解?
这句诗描述了一种欢乐,这种欢乐也许是历尽艰辛后的意外获得,也许是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的那种欢乐。欢乐与悲伤往往是一个钱币的两面,相伴相随,相生相长。
简介作者
整体感知
拓展探究
简介背景
精华鉴赏
简介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后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简介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当时他正避居于施蛰存的家乡。在现实中,戴望舒正处于热恋之中。《雨巷》收入诗集《我的记忆》中,1929年4月初版发行,扉页上印有法文“给绛年”字样。绛年就是作家施蛰存妹妹,戴望舒当时的恋人。诗集中许多情诗,都是为她所写。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也许正是以他的这位恋人为原形的。
这首诗是恋爱情绪与政治情绪的契合,这是他写政治抒情诗的开端,并初步显示了他此后诗情的基本风貌:日常生活情绪和政治情绪互相渗透,合为一体。
整体感知
雨 巷
彷徨求索(1--2)——寻找理想
理想出现(3--4)——可望而不可即
距离拉开(5--7)——继续彷徨追求
《雨巷》写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希望能遇上一个丁香般结着忧愁的姑娘,这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地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的想像似乎变成了一种现实,丁香姑娘真的走近了,飘过了,投出“太息般”“凄婉迷茫”的眼光,最终又消失在雨巷尽头处。诗中塑造了两位彷徨者的形象,他们在彷徨中探寻着,相互走近又相互远离。这是诗人与理想的邂逅,又是诗人与理想的失之交臂。
精华鉴赏
1、你认为诗中哪几个意象最美?怎样理解欣赏这些意象?
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白、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简要分析《雨巷》在“音乐美”方面的体现。
《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气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A、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B、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C、复沓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D、词的重叠运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3、《雨巷》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拓展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 “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着但“道阻且长”,这就给抒情主人公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故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说法也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个层面的“我”。
简介作者
整体感知
精华鉴赏
简介作者
焦桐,本名叶振富,台湾高雄人,1956年8月21日生,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艺术研究所硕士,曾任《商工日报》副刊编辑等。曾获台湾学生文学奖,以《怀孕的阿顺仔嫂》获长诗或时报文学奖。著有诗集《蕨草》(1983)、《咆哮都市》(1988)、《失眠曲》(1993)。
焦桐于1980年3月开始创作新诗,在《蕨草》后记中,他说:“对于创作,我的信念一向是歌赞;对于生命,则赋予正面的肯定。”“面对山水,我仿佛见到生命深刻的启示,又仿佛听闻某种神秘而亲切的召唤,童年般的召唤。”这种写作心理在《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整体感知
雷声、虫鸣
行云、风筝
杜鹃、鹧鸪
蜻蜓、野兔
湖畔、桦树林
鹳鸟、草木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春天
人间
起程
所有的心事
都悄然放晴
是非
霜雪
老板、城市
荣辱、悲喜
诗歌一开始写到春雷惊蛰,万物苏醒引出“我”的思绪,想起“和春天有一个约会”这样一个美丽的心愿。实虚相间,以便写“阴雨的季节太长”,春天姗姗来迟;以便写“人间的是非太忙”,将心中的“春天”遗忘。
行云、风筝、杜鹃,这些春天的景象,引出“谁又在岁月的那头召唤?”思绪更深入,可理解为对人生理想、意义的思考,借用“鹧鸪”这样一个对象化的存在物,写出自己的“春天”思考还没有成熟
辞别老板与曾经流连的城市,写出一种“和春天约会”决心;携带一叠发黄的稿纸和几本未读完的旧书,荣辱和悲喜的感觉,实际上写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茫然。
蜻蜓、野兔、被东风吹暖的湖畔、阳光晒绿了的桦树林,以及鹳鸟,这些春天来临的征侯,既是实写一种春天正在来临的景象,又是一种比兴,引出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和开头一段呼应,再次强调“和春天有个约会”,与第4段的茫然不同,“所有的心事都悄然放晴”,暗示了对“春天”的把握,所以说,“春天,请你等一等”。
精华鉴赏
1、诗中“阴雨的季节太长,/人间的是非太忙”和春天有什么关系?“好花刚开到一半,/草木在前路上抽芽萌长,/所有的心事都悄然放晴”,这几句反映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阴雨的季节太长,/人间的是非太忙”,一方面讲春天姗姗来迟,一方面暗指自己将心中的“春天”遗忘。
“好花刚开到一半,/草木在前路上抽芽萌长,/所有的心事都悄然放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春天”的把握,显示了一种健朗向上的心情。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语言有什么特色?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实虚相间,整体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写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踏上行程追求理想的决心。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的语言特点自然清新、亲切生动。
诗歌说明在都市中生活的人,背负着太多太多的负担和压力,钢筋水泥失去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都有少年时的梦想,我们都和“春天有一个约会”,跟着诗人起程吧,去寻找春天,去寻找风景。
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
精华鉴赏
简介作者
韩东,1961年生于南京市。8岁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现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1984年冬,与诗人丁当、于坚等创办《他们》文学社团,出版民间刊物《他们》。除在国内外发表大量诗歌外,还写有诗学论文及小说。其诗歌《有关大雁塔》被作为日常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韩东“80年代的创作保持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入对日常生活的感觉。 他的诗学主张在一部分青年诗人中很有影响。他的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旨在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他主张当代诗人应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人的生活情状,诗人的责任在于对日常事物保持审美的敏感,并用‘口语化’来改写当代诗歌语言”(《中国当代文学》)。
《山民》可以说是体现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入对日常生活的感觉”的代表作。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具有浓厚讽刺意味的现代寓言诗歌。
第1段,“他”和父亲的问答,表现出世居山中的父辈只知道山外是山,对群山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这让我感到“疲倦”。
第2、3、4段,写“他”的思绪。想“他”应该与父辈有所不同,但只是想想而已,最后只会埋怨:“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父辈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是封闭性社会成员劣根性的体现,它使人“疲倦”、沮丧。诗中的“他”,虽和父辈的想法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出不出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却不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诗的题旨所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从“文革”的浩劫中走出,百废待兴,抚平创伤的人们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冲破文化桎梏的强烈愿望。
《山民》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是向往“海”。诗歌语言平实,意蕴丰富、隽永,在平静中蕴涵作者强烈的人生感悟——要冲破长期以来封闭传统文化的窒闷。
艺术鉴赏
1、深刻的哲理。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它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2、反讽和渲染的作用。
作者有意用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起到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共18张PPT)
解析 A.惋—婉。C.蹲dūn。D.悄qiǎo。
B
解析 原诗句用“荡漾”更形象生动。
B
解析 句式杂糅,去掉“面向”。
C
解析 D.③表示转折,照应下列句子;①“这”指第③句;从②“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到④“奥妙无穷的宇宙”是意境的逐渐扩大。
答案 D
答案 “欢乐”是什么?欢乐是一种颜色——“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一种声音——像“芦笛”,像“潺潺的流水”;欢乐是“温情的手”,“爱怜的眼光”,“颤抖”的“心灵”。抽象的情思在诗人的笔下变得可观、可感、可握、可闻、可触,有它具体的形态、迹象和声响。欢乐的情感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而获得体验的,诗人正是根据这种经验,将各种感官打通,用各种具体形象来比喻“欢乐”,让读者把握住“快乐”这种情绪性的东西,并为之所感染。
答案 诗人属于那种多血质而又富有艺术感觉的人,又正值青春年少,放声歌唱之余,不时有青春期特有的忧郁情感袭来。他的快乐是忧郁的快乐,是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的那种欢乐。他善于从悲伤中体验欢乐,能于欢乐中感悟悲伤,因此,他说,欢乐是“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这是诗人的独到体验。
答案 上节中以丁香作为整首诗的中心意象,这节中则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等来反复突出诗人心目中那位“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并且以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来展现作者自己的情感。在艺术手法上,则采用了排比、顶真、双声叠韵回环复沓的方式,构成了铿锵而又舒缓、飘忽而又蕴藉的韵律,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答案 这两节诗仅第四行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另外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的照应使全诗显得工整完满,余韵悠长。
答案 晶莹澄澈,幽香弥漫。(第一点如答“清雅高洁”类也可。)
答案 (1)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寒香寂寞”、“仙风道骨”、“淡扫蛾眉”勾勒了水仙花的动人情态。(2)第二首诗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表现水仙花的晶莹澄澈之美;再将水仙花与酴醿、寒梅对比,突出水仙花的幽香。
答案 (1)池塘边清风徐徐,水波不兴。(2)一丝清风,一个浅浅的微笑;一缕清风,一声轻轻的问候;一阵清风,一次真诚的会晤。
答案 在“国学热”、“传统热”不断升温的今天,“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关系都需要认真审视。在这种语境下借助五四新文化传统和鲁迅精神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我们对当下文化现实的看法和思考,无疑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答案 略。(共22张PPT)
chán
sù
liáo
chì chù
pǐ
chànɡ
zhè
ɡuàn
chàn
zhàn
惋惜
凄婉
寂寥
姓廖
杞人忧天
颓圮
悠长
生死攸关
慢慢走,走走停停。
寂静,空旷。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好忘事。
健旺
健忘
报怨
抱怨
欢乐的形状、作用
欢乐的来源
答案 欢乐是“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这句话描述了一种欢乐,这种欢乐也许是历尽艰辛后的意外获得,也许是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的那种欢乐。欢乐与悲伤往往是一个钱币的两面,相伴相随,相生相长。
答案 《欢乐》中诗人以欢乐的意象组合,写出了应该
享受的“欢乐”,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忧郁。诗人
当时处在黑暗时代,他时时苦闷着。他所接触的西方世
纪末文学的神秘主义,也给他烙下了悲观、怀疑的印记。这一首《欢乐》,便是他当时思想和情绪的写照。所以,本诗虽名为“欢乐”,实则是写忧郁苦闷。
彷徨、希望
心中的丁香
相遇丁香
丁香飘过、消散
彷徨、希望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
“油纸伞”
答案 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答案 “丁香姑娘”既是诗中的一个形象,又是诗人情绪的一种象征。作为一个优美的女性形象,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也有着丁香般的忧郁和迷茫。她若虚若实,似是现实中人,又似是诗人梦中的幻影。正是这种模糊性,使“丁香姑娘”形象格外朦胧优美,带有深厚的象征色彩。
答案 在《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中,“阴雨的季节太长,人间的是非太忙”,一方面讲春天姗姗来迟,一方面暗指自己将心中的“春天”遗忘。“好花刚开到一半”三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春天”的把握,显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情。
答案 此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认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山民》前后两次出现“疲倦”,第一次的“疲倦”说明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的力量使人沮丧,无法找到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第二次的“疲倦”,揭示了“他”耽于幻想而却懒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的弊端,充满了讽刺。(共22张PPT)
chán
sù
liáo
chì chù
pǐ
chànɡ
zhè
ɡuàn
chàn
zhàn
惋惜
凄婉
寂寥
姓廖
杞人忧天
颓圮
悠长
生死攸关
慢慢走,走走停停。
寂静,空旷。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好忘事。
健旺
健忘
报怨
抱怨
欢乐的形状、作用
欢乐的来源
答案 欢乐是“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这句话描述了一种欢乐,这种欢乐也许是历尽艰辛后的意外获得,也许是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的那种欢乐。欢乐与悲伤往往是一个钱币的两面,相伴相随,相生相长。
答案 《欢乐》中诗人以欢乐的意象组合,写出了应该
享受的“欢乐”,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忧郁。诗人
当时处在黑暗时代,他时时苦闷着。他所接触的西方世
纪末文学的神秘主义,也给他烙下了悲观、怀疑的印记。这一首《欢乐》,便是他当时思想和情绪的写照。所以,本诗虽名为“欢乐”,实则是写忧郁苦闷。
彷徨、希望
心中的丁香
相遇丁香
丁香飘过、消散
彷徨、希望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
“油纸伞”
答案 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答案 “丁香姑娘”既是诗中的一个形象,又是诗人情绪的一种象征。作为一个优美的女性形象,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也有着丁香般的忧郁和迷茫。她若虚若实,似是现实中人,又似是诗人梦中的幻影。正是这种模糊性,使“丁香姑娘”形象格外朦胧优美,带有深厚的象征色彩。
答案 在《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中,“阴雨的季节太长,人间的是非太忙”,一方面讲春天姗姗来迟,一方面暗指自己将心中的“春天”遗忘。“好花刚开到一半”三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春天”的把握,显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情。
答案 此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认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山民》前后两次出现“疲倦”,第一次的“疲倦”说明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的力量使人沮丧,无法找到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第二次的“疲倦”,揭示了“他”耽于幻想而却懒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的弊端,充满了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