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统计(平均数)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统计(平均数) 沪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15 22: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平均数
课时
1课时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会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数量的两组同类数据。
2.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可以是小数。
3.会利用“平均数=总数÷份数”、根据数据的特点体验用“移多补少”等方法求出平均数,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乐于参与数学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运用已知数据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用来表明资料中各观测值相对集中较多的中心位置。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实际
学生在前面八册的“数据处理与概率统计”中积累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的初步方法。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处理,计算出反映总体情况的统计量。然后再通过简单的分析,尝试做出初步的预测,使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3分
一、情景导入
对应目标1
体育课上,同学们的踢毽子成绩如下:
A组: 小胖:10个 小丁丁:10个
小亚:6个
B组: 小刚:7个 小明:11个
小红:6个
哪组的踢毽子成绩好呢?
小巧:8个 加入B组。
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踢毽水平高。要选择其他的方法进行比较。
口答:比总成绩
能结合生活实际找到合适的比较方法。
20分
二、探究新知
对应目标2.3.4
1.人数不相同比总数不公平,那怎么办?
同桌讨论。
出示课题:平均数
T: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并不公平,可以比平均数。
2、求两组的平均数。
(10+10+6)÷3≈8.67个
(7+11+6+8)÷4=8个
3.探究“8.67”,踢毽个数怎么是小数?
同桌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小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4.举例生活中的平均数。
①篮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
②2018年“十一”七天长假期间,科技馆日均客流量达4.5万人次参观。
5.观察统计图。
估一估大约每天有多少人参观。
计算准确平均数。
小结: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总和÷个数
交流讨论。
独立尝试。
进行比较
全班交流。
同桌交流
口答反馈
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
汇报反馈。
估一估。
“移多补少”。
口答。
独立计算
能通过计算得出踢毽子的平均个数。
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可以是小数。
能感受到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举例数生活中用到的平均数。
能理解平均数的取值范围,体会平均数是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10分
三、巩固练习
对应目标2.3.4
1、选择
(1)4名同学的身高各不相同,其中最高的是152厘米,最矮的是137厘米。他们平均身高可能是( )厘米。
A.137 B.145 C.152 D.153
(2)小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A、(16+24+35+40)÷4
B、(16+24+35+40)÷12
C、(16+24+35+40)÷365
情感教育:节约用水。
2、小丁丁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米的泳池里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同桌交流说说想法。
3、小胖的担忧。
手势表示
交流反馈
口答
同桌讨论。
小组讨论。口答反馈。
能运用平均数在最大值与最小值间排除答案。
能明确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量相对应的个数。
能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感受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
能对平均数概念加深理解。
2分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平均数的知识?如何求平均数?
回顾总结。
能围绕知识进行回顾、梳理总结。
板书设计:
平均数
(10+10+6)÷3≈8.67个
(7+11+6+8)÷4=8个
(1100+1300+1000+900+700)÷5=1000(张)
平均数=总和÷个数
反思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