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精品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五首》精品资料包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8 17:13: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8.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诗五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lú) 悠然(yiōu)
B.金樽(zūn) 庇护(bì)
C.突兀(wù) 风掣(chè)
D.浩瀚(hàn) 挂罥(juàn)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
②问君何能尔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3.下列作家、作品、时代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饮酒》——东晋
B.李白——《行路难》——唐朝
C.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
D.龚自珍——《己亥杂诗》——明代
4.关于诗词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的规定,计有三类:律诗、绝句、排律。
B.在诗歌发展史上,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求格律创作的诗叫“古体诗”。
C.律诗由四联组成,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近体诗用韵很严,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各联的对句必须押韵。
5.按课文填空。
(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2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20平方米,如果杜甫再生,就不必慨叹: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己亥杂诗》中表现龚自珍爱国热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7.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二、阅读理解
(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狐裘不暖锦衾薄 裘:____________ 衾:__________
(2)散入珠帘湿罗幕 罗幕:__________
(3)都护铁衣冷难着 着:____________
(4)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___________ 阑干:___________
2、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诗歌最后四句,描绘一幅“雪地送别”图,力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三)
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__________”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______相呼应, “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__”相呼应。
3、“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这里偶去”,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6、“折柳”其实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你能说去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参考答案:
一、1.A(yōu)
2.①构筑房舍 ②这样 ③渡 ④渐近 ⑤沙漠 ⑥花
3.D(清代)
4.B
5.(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C 7.C
二、
(一)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二)1.(1)皮衣 被子
(2)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
(3)穿
(4)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2.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3.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4.略
(三)
1、闻笛
2、暗 春夜 故园情
3、(笛音)随风传入洛城各处,洛城很多地方都能听到(笛声)
4、因为这是“谁家”的音乐,不是诗人事先知道要奏此曲,而当诗人无意中听到曲子后,从曲子的音调中才辨别出了“折柳”之音。同时,通过听曲,引发了诗人“折柳”的怀念故园之情。一语双关 。
5、不仅说别人,也说到诗人自己,何人一句是反问,意思是,谁不会由曲勾出思乡之情啊,何人也就指听到此曲的所有人
6、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8.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名人诗作,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这些诗作有的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的是对男女纯真爱情、自然景色的咏述,还有的是对爱国热情的歌颂。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它对我们的教育和鼓舞。
二、教学《饮酒》
(一)导语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背景简介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四)研讨与赏析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官场,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5、“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句,作者表达的真意是什么?
“此中”指代的内容是“采菊”、“南山”、“山气”、“日夕”、“飞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化了“真意”所在,是物我和谐统一的意趣。
“真意”其实就是诗人结庐人境却超尘绝俗的“心远”意境的流露。
(五)小结
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现了“心远地自偏”、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和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行路难》
(一)导语
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是唐代三大诗人之首。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三)正音、习词
1、给加点字注音
金樽(zūn)投箸(zhù) 冰塞川(sè)
2、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金樽:金子做的酒杯 珍羞:美酒佳肴,“羞”通“馐”。
(四)研讨与赏析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希望重现、乐观自信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6、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五)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四、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一)导语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因为他是社会、时代的代表。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诗人,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诗人的家庭冷暖;自己生活困顿,却关心人民的疾苦,充分表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本色。
(二)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三)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四)正音、习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怒号(háo) 挂罥(juàn) 布衾(qīn) 突兀(wù)见此屋(xiàn)
2、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倚杖:拄着拐杖
向昏黑:渐渐昏暗下来。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彻晓,到天亮。
大庇天下寒士:庇护天下百姓。
(五)研讨与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试划分本诗的结构层次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群童为何抱茅?
3、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5、 “长夜”仅指诗人笔下的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6、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虚景,与作者的住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心中的渴望,是诗人在痛苦之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体现了诗人激昂、深沉、坚决的救世济人的热情,这种情怀让后人深深地景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深沉的叹息和坚决的言辞,正体现了诗人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这是诗人,也是这首诗思想感情最崇高、最伟大、最感人之处。
(六)小结:
在狂风骤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而叹息、失眠、痛苦、疾呼……而是希望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俱欢颜”,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七)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 广厦千万间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
五、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语
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是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岑参和边塞诗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三)解题:
本诗在体例上属于“歌行体”,“白雪歌”即白雪之歌,咏雪之意;“送武判官归京”交代了送别的对象,点明了本诗“送别”的主题。
(四)正音、习词
1、给加点字注音
白草折(shé) 狐裘(qiú) 锦衾(qīn)瀚海(hàn)阑干(lán) 羌笛(qiāng)
风掣(chè) 辕门(yuán)
2、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狐裘:皮衣。
锦衾:丝绸的被子。
不得控:不能拉开。
冷难着:因为寒冷而不能穿上。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
掣:拉,扯。
(五)听读诗歌,整体感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者怎样联系
咏雪,送别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六)研讨与赏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七)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教学《己亥杂诗》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二)背景介绍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他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三)听读诗歌,赏析诗歌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离别忧伤 、回归的愉快 、积极的人生态度。
4、小结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