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5 20:3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周彝铭记载,西周天子有权对每一位世袭的官职进行重新册命,册命时可以对职位进行适当的变更和调整。除此之外,周天子还可以任命、调度诸侯国内的官员,诸侯也可以兼
任王室的官职。这说明西周时期 (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宗法分封流于形式
C.选官制度有所完善 D.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2.春秋时期,诸侯称霸者较多,称王者较少。战国时期,各诸侯纷纷称王,齐缗王和秦昭王甚至借用天神名号,一度分别自称东、西帝。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礼崩乐坏导致周王室衰微
C.分封制走向瓦解 D.皇权至上的观念已经萌发
3.据《史记》载,因各种原因遭汉武帝处置的王侯有85人,其中后坐酎金除国的有57人。另外,他以不敬罪处置了东莞、建成、祝兹三侯,又以违反伦常罪处置了东平侯。汉武帝的处置使许多皇室宗子身死国除。这反映了汉武帝 ( )
A.实施推恩令解决中央和封国矛盾 B.率先坚持皇权至上的价值观念
C.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从根本上废除了郡国并行制度
4.唐贞观元年始设政事堂,作为宰相(指三省长官)平等议政的机构,无下属办事部门。而到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裁决政务的实体化常设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印(“中书门下之印”)、公文(“堂帖”“堂案”)和僚属(“五房”“堂后官”)。这一变化 ( )
A.推动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备 B.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
C.为权相擅权乱政埋下隐患 D.使宰相逐渐退出权力的中心
5.宋代中央的中高级官员和地方长官,大都具有长期的地方工作经验,他们依资序自州县幕职官至知县、通判、知州逐级升进。这些官员大部分是科举出身,在地方又积累起多方面的经历,这使其在升任中高级职务的时候,事实上成了通用型人才。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复合型官僚群体得以形成 B.中央官员必须经过地方历练
C.政治制度趋向于高度成熟 D.官僚的升迁制度得到了保障
6.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宦官严格管控,使其不能干预朝政,但明朝中后期“至世宗中叶……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
A.皇权趋向衰弱 B.内阁六部权力膨胀
C.中枢决策异化 D.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7.城邦是公民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并不是公民的数学集合,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设置将公民聚合起来的共同体。离开了聚合公民的相应制度,城邦就不可能存在。无论是雅典还是斯巴达,都经历了公民聚合制度的创立过程。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具有多样性 B.城邦是公民政治的载体
C.公民素养是城邦政治的基本前提 D.城邦地域特色比较鲜明
8.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抽签选出。陪审法庭的职权广泛,审理国事罪、背叛国家罪、亵渎神灵罪等,当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法庭并不保障个人权利。法庭以秘密投票审判案件,审判结果为最终结果。这反映出雅典 ( )
A.权力制约机制得到完善 B.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C.政治生活缺乏法律保障 D.陪审法庭形同虚设
9.某学者认为: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永恒法律”,它横跨了巨大的时空,满足了它赖以产生的简单商品社会,并满足了高度发展的社会生活所需的法律价值、精神、原则。该学者旨在说明古代罗马法
A.立足于司法实践的丰富 B.仅适用于欧洲地区
C.立法的过程具有民主性 D.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10.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英国最早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这不仅对英国政治文明发展
起了重要保证作用,而且对其他西方国家确立现代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由此
可见,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 )
A.践行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民主政治理念
B.实现了国王与议会对国家权力的对等划分
C.适应了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D.推动了议会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全球的普及
11.下表为英国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简表。据此推断 ( )
A.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工业化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D.贵族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
12.美国南方重建时期是议会权力的顶峰时期,此后,与两党制形成同时,国家权力不断向总统手中集中。这一过程 ( )
A.体现了行政权力的扩张 B.损害了民众的根本利益
C.改变了两党的阶级属性 D.违背了美国1787年宪法
13.下表为法国近代三部宪法的特点概述。由此可知,法国 ( )
A.议会逐渐丧失立法权 B.日益趋向于建立美式民主共和制
C.民主共和制从未间断 D.呈现出民主共和的政治发展趋向
14.下表为德意志帝国选民参加帝国议会选举投票的百分率。这反映出德国 ( )
A.帝国议会立法权逐步巩固 B.君主立宪制趋向于确立
C.选民参政积极性渐趋高涨 D.民众热切向往民主共和
15.《南京条约》签署后,耆英、伊里布建议以“一视同仁”态度来对付英国以外国家要求分享(英国)所获权益局面,道光帝欣然应允。后来,地方官府作出允许外国建立租界、让外国人充任海关税务司等决定后,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核准,结果没有受到反驳。这反映了
清王朝 ( )
A.中央集权危机的呈现 B.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
16.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政府及诸富商豪绅的一场运动,力图改朝换代。他们以客家平民
为干部,以西南各省的平民为助力、为援军,他们的军队以农民为基本武力,以《天朝田亩
制度》为革命纲领。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
A.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B.未脱离旧式农民起义的窠臼
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重任 D.根源于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
17. 19世纪70年代,清廷相继向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常驻使臣,这些使臣出国后,
大多能人乡随俗,依照当时西方的外交惯例进行外交活动。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 )
A.改变了半殖民地的社会面貌 B.外交趋向近代化
C.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紧张关系 D.国际地位的提高
18.下表为近代列强获取的一些特权。据此可知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日渐减弱 B.英日结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 D.中国的自然经济抵制了西方侵略
19.在条约关系史上,《辛丑条约》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附件内容多为
清帝上谕,这些以承诺国际义务为内容的上谕,通过附件形式成为了和约的一部分,这是
以往没有过的新做法。这一做法 ( )
A.主要基于镇压义和团的需要 B.表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C.反映出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成为东西方国家间交往的准则
20.下表是2001年以来一些学者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认识。据此可知 ( )
A.辛亥革命的意义需要多元解释 B.历史认知需要借助一定文献史料
C.三者凸显了民族革命的重要性 D.角度不同导致了学者的观点不同
21.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中国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向下沉沦趋向,使整个国家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国家富强
的上升趋向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
A.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初心 B.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C.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发挥了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
22. 1923年1月,苏联确定支持国民党的战略后,即对国民党的革命路径有所建议,提醒孙中山不要过于注重军事而忽视党的组织建设,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地方军阀建立军事联
盟上,而要放在建立全国性的政党上。苏联对国民党的建议 ( )
A.阐明了两党党内合作的必要性 B.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C.倡导政治学习与军事学习统一 D.为国民大革命奠定军事基础
23. 1924年,全国铁路总工会在北京秘密成立,广州工人组织工团。“五一”劳动节开会庆
祝,孙中山讲演号召反抗外国经济压迫。农民运动更为积极,特设农民运动讲习所,孙中
山讲演农民大联合,耕者有其田。这反映出当时 ( )
A.孙中山注重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相呼应 B.国共对推翻北洋军阀达成共识
C.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纲领相一致 D.国民党重视对底层工人的宣传
24.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开启了党的建设新起点。会议在提出无产阶级领导
权的同时,强调了组织问题的重要性,制定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修正章程》,使党的组织“细胞”在此定型。这次会议 ( )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利于规范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C.准确地定位了党的最高纲领 D.解决了党员的思想混乱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宗法制最初是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到了西周时期,它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严密体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对世袭特权的继承。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个支系。大宗在家庭内部以其具有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权,而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尊祖敬宗。由于依据任何人都必须尊祖敬宗的规定,国家就建立了以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形成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一摘编自刘广明《宗法中国》
材料二 进入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推行,作为宗法核心的族权与政权合一不复存在了。这时的宗族已由商周时代的血缘与政治的统一体变为单纯的以血缘亲疏为标准的血缘结合体,由于宗族和政权的分离,宗族中的平民势力得以迅速发展。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受封的诸侯王有管理地方及统兵、自置官属等特权,中央政府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这种政治权力被渐次剥夺,皇室宗族也仅仅是食封贵族而已,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成员已远离了政治权力的中心。西汉建立后,新兴的官宦世家,真正连续仕官四五代以上的并不多见,而到东汉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出现一大批世族之家,他们是地方宗族势力的代表。这些世族之家往往聚族而居,形成“门宗广大”的宗族势力。
——摘编自赵沛《论先秦到两汉宗族形态的变迁》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宗族制和西周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
背景。(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美国制宪会议在费城制定了联邦宪法,取代了《邦联条例》,标志着美国联邦制的最终建立,改变了当时较为混乱的局面,为美国之后的法律制定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1787年宪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美国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具有独立性,分别行使各自的职权,不互相隶属。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当时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美国由此形成了总统制、联邦制和共和制混合的制度。共和制度是美国代议制的根基,总统制和联邦制受制于共和制。
一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地方机构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相比,美国联邦制的不同
之处,并分析美国联邦制建立的历史意义。(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英法联军之役后签订的条约巩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签的条约,构成了一套坚固的条约体系。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到了1860年代初期,条约体制的潜力就显现出来了。在天津、汉口、广州、上海
这些中国大都市的贸易中心,夕卜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一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条约体制形成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条约体制产生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推翻清朝、结束帝制之前,孙中山对“主权在民”理念阐释都是围绕“建立民国”这一中心展开的。在他看来,只要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人民主权就必能通过自治、公举、宪法之治等一系列政治体制得到落实,这既是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结局的理想期待,也是他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一时期,可视为民权主义奠定基本格局的时期。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
材料二 在护法运动的前一年,孙中山提出了以“直接民权”作为建设民国的新“思想”和“新法”。此后,他对“直接民权”的论述越来越多,并最后将“直接民权”作为民权主义
的核心思想内容写进了纲领性文件《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之中。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前后变化,并指出引起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看法。(4分)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册命时可以对职位进行适当的变更和调整”“周天子还可以任命、调度诸侯国内的官员”可知,西周时期选官制度有所完善,所以选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A项错误;根据西周政治制度的史实和材料信息可知,宗法分封确实实施,而非流于形式,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诸侯纷纷称“王”表明其不再服从周天子的管辖,说明周代的分封制名存实亡,走向瓦解,故C项正确。A项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符合材料,故排除A
项;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体现的逻辑关系,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后坐酎金”“不敬罪”“违反伦常罪”可以得出,汉武帝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进一步扫除中央集权的障碍,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推恩令,A项错误;B项错在“率先”二字;郡国并行在西汉一直存在,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唐朝在三省的基础上,实行政事堂制度,目的在于以集体宰相制取代专职宰相制,
防止权相擅权乱政。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变相恢复了专职宰相制,是政事
堂制度的瓦解,为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专权祸国打开了方便之门,导致了安史之乱,故
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及“中书门下”的情况,不能说明三省六部制的完备,故A项错误;“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中书门下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宰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具有长期的地方工作经验”“科举出身”“通用型人才”可知,宋代复合型官僚群体得以形成,故选A项。材料中的“大都”说明不是必须,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6.【答案】C
【解析】寺人是指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材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
这体现的是中枢决策异化,C项正确。宦官代表皇权,宦官专权反映了皇权的加强,A项错误;内阁六部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权,材料反映了宦官对内阁六部控制的加强,B项错误;宦官与皇室不具有血缘关系,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城邦是公民共同体”“离开了聚合公民的相应制度,城邦就不可能存在”可知,城邦是公民政治的载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多样性,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当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法庭并不保障个人权利”可得出,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陪审法庭的产生、职能和审判原则,而不涉及权力制约机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的政治生活有一定的法律保障,C项
错误;“陪审法庭形同虚设”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世界性的永恒法律”“横跨了巨大的时空”“满足了高度发展的社会生活所需的法律价值、精神、原则”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所以选D项。其余三项材料均无法体现。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对英国政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保证作用”“对其他西方国家确立现代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适应了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D两项与史实不符。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英国“1832年议会法案”“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是在“光荣革命”以后,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中,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要求,排除。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南方重建时期是议会权力的顶峰时期”“国家权力不断向总统手中集中”可知,美国总统行政权力扩张,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两项不符合史实。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是当时法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
故选D项。A、C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而且也不符合史实。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德意志帝国选民参加帝国议会选举投票的百分率”表可知,当时
德国选民参选率曲折提高,表明选民的参政积极性渐趋高涨,故选C项。其余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15.【答案】D
【解析】清王朝“一视同仁”“作出允许建立租界、让外国人充任海关税务司等决定”,表明
清王朝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故D项正确。在太平天国打击下,清王朝中央集权危机逐渐呈现,而题干材料与此无关,故A项错误;此时清王朝仍然推行的是“天朝上国”的观念,题干中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官员对待外国人要求的态度,未涉及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理念等近代外交理念的形成,故B、C两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力图改朝换代”“他们的军队以农民为基本武力”“以《天朝田亩
制度》为革命纲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旧式农民起义的窠臼,故选B项。A项中
的“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说法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对象.
依靠力量、革命纲领,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廷相继向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常驻使臣”“依照当时西方的外交惯例进行外交活动”可知,当时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故选B项。其余三个选项均不符合史实。
18.【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列强在中国获得的特权日益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日益加深,故选C项。材料不能得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日渐减弱,排除A项;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不符合史实。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附件内容多为清帝上谕”“这些以承诺国际义务为内容的上谕”“通过附件形式成为了和约的一部分”可知,清政府已经成了“洋人的朝廷”,故选B项。义和团被镇压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前,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不符合史实,故C、D两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三位历史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朱浤源是从政治结构变动后的秩序出发;沈渭滨侧重于社会转型;潘荣从主体民族地位出发,三者的出发角度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观点不同,故选D项。A项“多元解释”有误;B项与表格观点无关;C项只是潘荣的观点。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中国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整个国家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国家富强的上升趋向发展”可知,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故选B项。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而要放在建立全国性的政党上”,说明国民党要加强党的建设,苏联
的建议影响到国民党的建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后国民党改组,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故B项正确。A项必要性是由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苏联因素是外部因素;C、D两项是黄埔军校的原则。
23.【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处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积极推动与工人运动
相结合,在讲演中注重新三民主义的民生政策和反帝的政治革命,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北洋军阀,且推翻北洋军阀的斗争发生在1925年,排除B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纲领有不一致的地方,C项说法错误;D项表述“国民党重视对底层工人的宣传”材料无法体现,故而不选。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党的建设新起点”“强调了组织问题的重要性”等信息可知,这些举
措有利于规范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故选B项。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已经建立,排除A项;C项是1922年中共二大的内容;D项是1927年八七会议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严密体系”“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对世袭特权的继承”“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个支系”“即所谓尊祖敬宗”“任何人都必须尊祖敬宗的规定”“形成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等指出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根据特点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宗族和政权的分离”“宗族中的平民势力得以迅速发展”“诸侯王的这种政治权力被渐次剥夺,皇室宗族也仅仅是食封贵族而已”“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等指出秦汉宗族制和西周相比的不同点,再结合秦汉的时代特征分析背景。
【答案】(1)特点:体系严密;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尊祖敬宗,宗法统治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维护父权。(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
注重家庭建设,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个人的自
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不同:族权与政权分离;平民宗族势力发展;地方皇室宗族政治地位逐渐下降;地方豪
强势力崛起。(任答2点4分)背景:秦汉郡县制的推行,汉代王国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央
集权制加强;宗族和政权的分离,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4分)
26.【解析】第(1)问,概括中国历代地方机构演变的特点,可从材料中地方机构层级变化、地方与中央关系、中央集权程度等方面提取信息并总结提炼,再根据所学知识总结概括,分
析其成因。第(2)问,指出美国联邦制的不同之处,可根据材料信息,从各州权力、各州与
联邦关系、联邦制与共和制关系等角度思考,历史意义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时代特征
及材料中有效信息综合作答,形成完整答案。
【答案】(1)特点:地方机构由两层级逐渐发展到多层级,以两层级、三层级为主;地方权
力受制于中央;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县级机构最为稳定。(4
分)成因: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矛盾的影响;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统
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制度创新的驱动。(任答2点4分)
(2)不同之处:各州享有一定主权;各州和联邦互不隶属,在宪法范围内行使各自职权;联
邦制受制于共和制。(任答2点4分)历史意义:有利于联邦和地方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推动了美国的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政治模式。(任答2点4分)
27.【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进行大规模侵略、
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角度考虑。第(2)问,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性质、列强对中国侵略、中国与世界市场等角度考虑。
【答案】(1)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进行大规模侵略;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观念落后,
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4分)
(2)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客观上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可以使外国人参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促使中国人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推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任答3点6分)
28.【解析】第(l)问,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前后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一中“‘主权在民’理念阐释都是围绕‘建立民国’这一中心展开”、材料二中“提出了以‘直接民权’作为建设民国的新‘思想’和‘新法’”概括即可;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二中“在护法运动的前一年”,
再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思想背景即可。第(2)问考查对“主权在民”思想的看法,结合材料一中“既是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结局的理想期待,也是他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一时期,可视为民权主义奠定基本格局的时期”以及它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即可。
【答案】(1)变化:从“建立民国”到“直接民权”的过渡。(2分)原因:对历次失败斗争的反思;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苏联人和中国共
产党人的帮助;摆脱党内自身困境的需要;孙中山的探索精神。(任答3点6分)
(2)“主权在民”思想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是孙中山对
民主革命结局的理想期待,也是他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