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快乐学习
茁壮成长
衡水九中 历史组
欢迎同学们走进历史课堂
电
你乘坐过吗?
第20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是怎样被发明和广泛应用的?
2、谁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3、谁发明了汽车、飞机?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给我们什么启迪?
结合物理学科的有关知识,请 你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生活领域的?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切割磁场会产生电流
法拉第(英)
早期发电机
早期电动机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机械能
电能
发电机
电动机
电能
机械能
原理:电磁感应
作用:
使电力日益广泛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生产领域
电力取代“蒸汽” ,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
生活领域
家用电器,
新通讯工具
新交通工具
人类进入“电器时代”
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首发国:
时 间:
19世纪70年代
美国和德国
主要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
影响:
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为什么能被广泛应用呢?(提示:可以和蒸汽动力相比较)
优点:电能传递速度快,传输损耗小,能远距离传送,并按用户需要科学分配能量等。
托马斯 爱迪生(美国) (1847---1931)
1879年,耐用碳丝灯泡
爱迪生的主要发明:
投票计数器、
普用印刷机、
改良打字机、
留声机、
白炽灯、
第一所中央发电厂、
活动电影机、
大型碎石机、
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传真电报、
有声电影机、
鱼雷机械装置、
喷火器、
水底潜望镜等。
爱迪生的同事、中央电气公司的副总监麦礼逊说:“他是世界上一个最有用的人物——他的功勋所影响于千万人的生活方面的,比现在任何生着的人都要大”。
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
他的勤奋和创造性才能以及集体的力量 。
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创造性思维。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爱迪生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卡尔.本茨(德国)
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
1、动力前提:
奔驰1号三轮汽车于1885年1月29日获汽车制造专利。这一天被公认为汽车的诞生日,车速最快为15km/h。
2、汽车的诞生
汽车之父
汽车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
影响: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那么,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呢?
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交通事故……
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应当积极的发展汽车工业。
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问题,应当停止发展汽车工业。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3、飞机的诞生
1905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飞机诞生的意义:
意义:
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今天飞机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改变了世界的航空运输业,促进了世界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
整合教材 课堂延伸
阅读课本P131的内容,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1、生产力:
2、生产关系:
3、国际格局:
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促使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东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差距进一步加大
主要标志:
影
响
开始时间:
19世纪7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的广泛应用
主要成果
①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②促使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东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差距进一步加大
①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 1879年)
②卡尔·本茨发明动力机内燃机(德国)
③卡尔·本茨发明汽车(德国1885年)
④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美国1903年)
代表国家:
美国和德国
学以致用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迪?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要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3、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领先国家
标 志
主要成就
进入时代
影 响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英国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纺织:珍妮纺纱机
动力:蒸汽机
交通:汽船、火车机车
新能源:煤炭
蒸汽时代
1、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
2、逐步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
后的局面。;
4、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
美国、德国
电力:发电机、电灯
动力:电动机、内燃机
交通:汽车、飞机
新能源:电力、石油
电气时代
1、经济方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生活: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扩大活动范围,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