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授课地点】三(1、2、8)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课时】?2课时
【仪器材料】?电池组、开关、灯泡、电流表、电线、钳子、铜丝、铁丝、铅笔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几个因素。
(3)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实验研究,了解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哪些因素有关。
(2)围绕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组织学生讨论改变电阻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入
我们常用的导线是由铜制成的,钢铁也是金属,并且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钢铁做导线呢?
点拨:铜或是钢铁对电流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不同物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学生观察导线,讨论交流。
学生猜想。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
?
?
?
?
?
?
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常温下一些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序列表。
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这一顺序表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教师强调、“湿、干”的含义,再次证明导体与绝缘体无明显界限。
?
?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看见过哪些导体、绝缘体呢?
教师出示电工工具(电线、钳子、螺丝刀等),学生指出哪部分是导体和绝缘体。
学生明确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后,引导学生得出电阻的概念,符号R
,单位欧姆。
1.学生讨论,得出实验原理图。
2.验证身边的物品(细铜丝、细铁丝、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木片等)。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并逐一记录。
3.学生能够区分身边这些物体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学生观察顺序表,明确:
(1)从上到下,绝缘能力越来越强。从下到上,导电能力越来越强。
(2)用铜做导线比铁导电性好。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学生观察并回答,由此得出: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三、实验探究
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探究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不同
设计实验
2.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它长度的关系
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
?
?
?
?
3.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它横截面积的关系
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呢?
讲解导体中自由电子移动情况
提出问题:不同材料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呢?怎样验证?(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
1.设计实验:
实验1:换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和铝丝,观察小灯泡亮度。
实验2:换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铁丝和铝丝,观察小灯泡亮度。
学生就实验结果,讨论得出: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电阻大小与材料有关。
提出问题:同种材料导体的电阻,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
?
(1)把铅笔芯全部接入电路,观察小灯泡亮度。
(2)使铅笔芯连入电路中长度逐渐减小,观察小灯泡亮度。
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导体的电阻越大。
3.设计实验:
连成电路后,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结论: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导体电阻越小。
总结得出: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导体电阻大小不仅跟材料有关,还与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学生观察。
自我评价
1.为什么电线芯要用金属做?为什么电线芯外面的包层要用橡胶或塑料来做?
2.当导体中电流小到零时就没有电阻了,这句话对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实践活动】
1.观察自己家中的用电器(不要随意动手),看看哪些部分是绝缘体,哪些部分是导体,它们分别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各有什么作用?
2.上网查找有关超导体的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