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农大附小 李爽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指出:“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需要体现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口诀。
2.借助电子图、数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3.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间的规律。
基于此理论基础,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做了具体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口诀是本册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计算的基础知识,教材要求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记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也是学习表内乘除法,乃至多位数乘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的乘法,都要分解为若干个一位数的乘法才计算,而除法计算,也要根据乘除关系,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可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我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内容如下:
1.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
在本册的第三单元中,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并掌握了多种的数数技能,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图写连加算式,写乘法算式,并掌握了一图二式、一式二义等相关的知识。在本册的第五单元和本单元前几课,学生已初步的掌握了口诀的编制方法,知道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能用口诀正确的计算乘法算式及其变式,能应用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学习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以上知识的基础下进行的。
2.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本课内容是对第三单元、第五单元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它将学生学习的连加算式与图的表示意义以及乘法算式等知识点串连,延伸出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建模过程。利用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的原理,经历独立探究、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与概括的能力,再一次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是学习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3.对本课知识框架理解
本课是学生再次学习口诀的最后一课,学生口诀知识比较完善了,很多都会背了,那我们去教授什么呢?这是我一看到教材立刻闪现出的问题,也是引发我去继续探究的问题。我发现“9的口诀”与前面学过的口诀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只是情境简单了,借助模型帮学生独立的探究口诀的编制过程依然是重点。“9的乘法口诀”的数目较大,但新学的口诀只有一句,学习新的同时复习旧的,这样编排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点,更注重学生独立探索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口诀的规律。同时是对乘法意义的再理解、再认识。
4.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
为了更好的把握教材,我对北师版、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仔细的研读,我发现了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通过情景图可以看出,教学“9的乘法”是在购物情境引出乘法口诀,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
2)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
不同点:
1)情景图的不同,北师版借助模型购物情境帮助学生学口诀。
2)口诀数量的不同:北师版学习“几的口诀”都有九句,而人教版和苏教版则是学习“几的口诀”却只有几句。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把乘法口诀的教学内容分成了“2—5的口诀”和“6—9的口诀”两部分进行教学。这样编排的意图,能够延长乘法口诀的学习周期,并有循环反复练习巩固的作用。如:当学习“9的口诀”时只有一句是新的。
3)再次学习口诀的起始课不同:苏教版和人教版同时以“7的乘法口诀”作为了起始课,而北师版则以“6的乘法口诀”作为了起始课,究其原由可能有两方面:首先,这样的编排分散了学生记口诀的难点;其次,便于学生着重独立探索口诀的编制过程,寻找口诀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乘法口诀已经很熟悉,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是否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呢?我对我校某班学生43名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题目如下:
1.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看谁的方法多!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心目中乘法口诀最真实的意义。
调研结果:
学生方法
点子图及变式
数线
加法
实际意义
乘法意义
没有方法
人数
33
5
4
4
8
1
调研分析:
通过调研结果发现,在调研题目要求多种方法理解的情况下,有76.6%学生能够通过点子图或者其变式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说明这种方法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本课采取九九歌抽象出点子图,使学生理解9的乘法口诀意义。
数线、加法、实际意义和乘法意义学生想到的不多,但是还应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多种方法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2.你能背全9的乘法口诀吗?
调研结果:
19人能够背全9的乘法口诀。
调研分析:
近半数学生能够背全9的乘法口诀,在这种学情下,我们重点不应放在教师教授上,而是应重点让学生经历口诀编制、记忆、寻找规律和实际应用等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3.你觉得学习乘法口诀在数学或生活中有什么用?
调研结果:
学生主要的回答思路有以下3个方面:计算乘法更快;可以计算加法;实际数学问题。
调研分析:
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数学应用印象比较深刻,但是与生活联系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很重视,所以本课要在数学的生活应用和其重要价值方面给予更多渗透。
三、我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引发我的思考: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生活中的点子图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口诀意义,让学生经历借助九九歌模型抽象出点子图,引导学生结合“数九”图去解释,使学生建立形与数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对数、式的理解可以通过图去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形的表象,符合低年级形象记忆为主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乘法及口诀的意义。
2.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深刻理解图、乘法算式、口诀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习了看图列连加算式、乘法算式和1-8的乘法口诀等知识,一定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让他们感受到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密切关系。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感受乘法口诀的数学和生活的应用价值
通过“抢答”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后,感受到学习价值,即数学价值和生活价值。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 借助“数九”抽象出点子图的数学活动,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会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2.结合直观图和乘法算式,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能巧用双手和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
3.通过编制口诀,尝试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理解和记忆。
学习难点:真正理解9的乘法口诀及其多种变式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教学资源
学具:学习单,彩笔 教具:课件,板书贴纸,磁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口诀
2.同学们,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
天气越来越冷,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最冷吗?
大家一起听听《九九歌》,感受冬去春来,理解“数九”的意思。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口诀;通过谈冬天、听儿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经历“数九”,初步感受
1.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咱们今天一起来体验一下古代人们“数九”的过程。
2老师示范“数九”。
3.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数九”活动。
4.展示学生作品,板书梳理数九过程,抽象出点子图和前3个乘法算式,借助点子图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5.学生尝试用乘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经历在日历上真正“数”九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感受,经历从具体日期抽象成点子图,从而总结出乘法算式的过程,顺势引出新课。
(二)编制口诀,记忆口诀
1.通过刚才数九圈画的过程,学生来自己写出乘法口诀,一组汇报,追问意义。
2.乘法口诀编完了,它有什么作用?
3.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4.找规律是个很好的方法,一起试试。
预设:
生1:第一个乘数每次增加9,第二个乘数都是9。
生2:第一个乘数跟积的十位上的数差1。
师:根据学生说的规律再举例,追问知道这个规律有什么用呢?应用一下试着背。
生3:积的个位和十位和都是9。
师:如果你只记得7×9是六十多,你用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是63了。
生4:18+2=20
师:看来口诀与整十数还有密切关系,怎么方便我们记呢?
……
5.选一种你喜欢的规律,把9的乘法口诀试着背一背。
6.你还有什么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好办法吗?
7.老师这还有一个好玩的方法记口诀,一起看看。
8.跟你的同桌一起用手指记忆法试着背背9的乘法口诀,一生实投带着做。
9.进行一个9的乘法口诀接龙游戏,前一位同学出题,后面同学答题,答完题要给后面的出题,要求题目不一样,前三名的组加分。
10.最后30秒准备,马上进入抢答环节,这个环节必须要求你对9的乘法口诀烂熟于心,计时开始自己背背。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乘法口诀编制经验,借助学生自己圈出的日历表,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编制活动并发现乘法算式中的规律,通过找规律及多种其他方法记忆口诀。
三、应用口诀
1.数学应用:时间到,抢答要求:看到题目,快速站起说出答案。
奖励:西游记图片,猜口诀
看来9的乘法口诀能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呢,你们表现非常出色。
2.生活应用:看看我们今天的小组评比表,如果每个奖励9分,你们组的了多少分呢?希望大家平时多多发现,也把数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采取多种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理解口诀的多种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评比结果。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及评价
1.计时练一练(自评) (1)三九 (2)9×8=(3)9+9+9+9+9=(4)30-3=( )×( )(5)9×4+9×2
2.自制乘法表(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