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人教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三册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Word同步习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人教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三册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Word同步习题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16 09:5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人教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三册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Word同步习题及答案
(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三册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
1、用两只完全相同的电流表分别改装成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压表。将它们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开关闭合时(  )
A.由于串联,两只电表的指针偏转角相同
B.由于电压表内阻太大,两只电表的指针都不偏转
C.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大于电压表指针的偏转角
D.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小于电压表指针的偏转角
2、一根横截面积为S的均匀长直橡胶棒上均匀带有负电荷,每米电荷量为q,当此棒沿轴线方向做速度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时,由于棒运动而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  )
A.qv
B.
C.qvS
D.
3、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质量之比为1∶3,长度之比为2∶1,当加上相同的电压后,通过两导线的电流之比为(  
)
A.12∶1       
B.1∶12
C.3∶4
D.2∶3
4、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全长,且测量三次,算出其平均值,然后再将金属丝接入电路中
B.用螺旋测微器在金属丝三个不同部位各测量一次直径,算出其平均值
C.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多次测量后算出平均值
D.实验中应保持金属丝的温度不变
5、如图所示,A、B间的电压为30
V,改变滑动变阻器触头(触头始终在中间电阻R上)的位置,可以改变C、D间的电压,UCD的变化范围是(  )
A.0~10
V
B.0~20
V
C.10~20
V
D.20~30
V
6、如图所示电路的三根导线中,有一根是断的,电源、电阻R1、R2及另外两根导线是好的。为了查出断导线,某同学想先用多用电表的红表笔连接在电源的正极a,再将黑表笔连接在电阻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观察多用电表指针的示数。在下列选项中,符合操作规程的是(  )
A.直流10
V挡      
B.直流0.5
A挡
C.直流2.5
V挡
D.欧姆挡
7、有甲、乙两导体,甲的横截面积是乙的两倍,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乙是甲的2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甲、乙两导体的电流相同
B.通过乙导体的电流是甲导体的2倍
C.乙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是甲导体的2倍
D.甲、乙两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大小相同
8、关于导体的电阻及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作导体的电阻,因此,只有导体有电流通过时,才具有电阻
B.由R=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将一根导线一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D.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的电阻率随温度降低会突然减小为零
9、[多选]有一灵敏电流计,其表头内阻Rg=1
000
Ω,满偏电流Ig=100
μ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把它改成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应串联一个15
kΩ的电阻
B.把它改成量程为1.0
A的电流表,应并联一个1
Ω的电阻
C.把它改成量程为1.0
A的电流表,测量某电流时读数为0.5
A,此时流过表头的电流为50
μA
D.把它改成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测量某电压时读数为1.5
V,此时流过表头的电流为100
μA
10、关于电源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电流提供自由电子
B.使导体中形成电场
C.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
D.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起来
11、一根均匀导线,现将它均匀拉长,使导线的直径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此时它的阻值为64
Ω,则导线原来的电阻值为(  )
A.128
Ω
B.32
Ω
C.4
Ω
D.2
Ω
12、把一个电流计接成如图所示电路。三个端点a、b、c,一次使用a、b两个端点,一次使用a、c两个端点,已知改装之后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1
A和1
A。已知电流计内阻Rg=90
Ω,电流计满偏电流Ig=10
mA。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R1=0.1
Ω,R2=0.9
Ω
B.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R1=1
Ω,R2=9
Ω
C.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1
A;R1=1
Ω,R2=9
Ω
D.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1
A;R1=1
Ω,R2=0.9
Ω
13、“氢火焰离子化监测器”可以检测出无机物气体中极其微量的有机分子的含量,其装置如图所示,在氢火焰的作用下,有机物的分子电离为一价正离子和自由电子,而无机物的分子不会电离。设单位时间内有n摩尔被检测气体进入检测器,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得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变大,直到达到最大值I,求有机物分子与被检测气体分子的数目的比值K是多少。(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电子的电荷量为e)
1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R1=2
Ω,R2=3
Ω,R3=4
Ω,电源电压恒定。
(1)接通开关S,断开开关S′时,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为多少?
(2)两个开关S、S′都接通时,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为多少?
2020—2021人教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三册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Word同步习题及答案
(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三册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
1、用两只完全相同的电流表分别改装成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压表。将它们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开关闭合时(  )
A.由于串联,两只电表的指针偏转角相同
B.由于电压表内阻太大,两只电表的指针都不偏转
C.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大于电压表指针的偏转角
D.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小于电压表指针的偏转角
解析:选D 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是串联较大的分压电阻;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是并联较小的分流电阻;两表串联后,通过电流表的总电流与电压表的电流相等,由于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是并联较小的分流电阻,所以大部分电流通过了分流电阻,通过表头的电流很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小于电压表指针的偏转角,故A、B、C错误,D正确。
2、一根横截面积为S的均匀长直橡胶棒上均匀带有负电荷,每米电荷量为q,当此棒沿轴线方向做速度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时,由于棒运动而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  )
A.qv
B.
C.qvS
D.
解析:选A 时间t内通过垂直于棒运动方向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Q=qvt,依电流的定义式可得I==qv,故A正确。
3、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质量之比为1∶3,长度之比为2∶1,当加上相同的电压后,通过两导线的电流之比为(  
)
A.12∶1       
B.1∶12
C.3∶4
D.2∶3
解析:选B 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质量之比为1∶3,体积之比为1∶3,根据横截面积S=,横截面积之比为1∶6;根据电阻定律R=ρ,导体电阻之比为12∶1;加上相同的电压后,据I=,通过两导线的电流之比为1∶12;故B正确。
4、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全长,且测量三次,算出其平均值,然后再将金属丝接入电路中
B.用螺旋测微器在金属丝三个不同部位各测量一次直径,算出其平均值
C.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多次测量后算出平均值
D.实验中应保持金属丝的温度不变
解析:选A 实验中应测量出金属丝接入电路中的有效长度,而不是全长;金属丝的电阻很小,与电压表内阻相差很大,使金属丝与电压表并联,电压表对它分流作用很小,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故A操作错误。
5、如图所示,A、B间的电压为30
V,改变滑动变阻器触头(触头始终在中间电阻R上)的位置,可以改变C、D间的电压,UCD的变化范围是(  )
A.0~10
V
B.0~20
V
C.10~20
V
D.20~30
V
解析:选C 当触头在最上端时,UCD=UAB=20
V,当触头在最下端时,UCD=UAB=10
V,故UCD的变化范围是10~20
V,选项C正确。
6、如图所示电路的三根导线中,有一根是断的,电源、电阻R1、R2及另外两根导线是好的。为了查出断导线,某同学想先用多用电表的红表笔连接在电源的正极a,再将黑表笔连接在电阻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观察多用电表指针的示数。在下列选项中,符合操作规程的是(  )
A.直流10
V挡      
B.直流0.5
A挡
C.直流2.5
V挡
D.欧姆挡
解析:选A 因为被检测的电路为含电源电路,所以选用欧姆挡一定不可。由于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6
V,所以选用直流2.5
V挡也不安全。估测电路中电流,最大值可能为Im==
A=1.2
A,所以选用直流0.5
A挡也不对,只有选用直流10
V挡。
7、有甲、乙两导体,甲的横截面积是乙的两倍,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乙是甲的2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甲、乙两导体的电流相同
B.通过乙导体的电流是甲导体的2倍
C.乙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是甲导体的2倍
D.甲、乙两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大小相同
解析:选B 由于单位时间内通过乙横截面的电荷量是甲的2倍,因此乙导体中的电流是甲的2倍,故A错误,B正确;又I=nqSv,则v=,由于不知道甲、乙两导体的性质(n、q不知道),所以v的关系无法判断,C、D错误。
8、关于导体的电阻及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作导体的电阻,因此,只有导体有电流通过时,才具有电阻
B.由R=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将一根导线一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D.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的电阻率随温度降低会突然减小为零
解析:选D 导体的电阻率由材料本身性质决定,并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中电流大小无关,A、B、C错;电阻率反映材料的导电性能,电阻率常与温度有关,存在超导现象,D对。
9、[多选]有一灵敏电流计,其表头内阻Rg=1
000
Ω,满偏电流Ig=100
μ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把它改成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应串联一个15
kΩ的电阻
B.把它改成量程为1.0
A的电流表,应并联一个1
Ω的电阻
C.把它改成量程为1.0
A的电流表,测量某电流时读数为0.5
A,此时流过表头的电流为50
μA
D.把它改成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测量某电压时读数为1.5
V,此时流过表头的电流为100
μA
解析:选CD 改装成电压表要串联电阻分压,串联阻值为R=-Rg=
Ω-1
000
Ω=14
000
Ω,故A项错误;改装成电流表要并联分流,并联阻值:R==
Ω=0.1
Ω,故B项错误;把它改成量程为1.0
A的电流表,用它去测量某电流时,读数为0.5
A,则指针正好是满偏的一半,即为50
μA,故C项正确;把它改成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测量某电压时读数为1.5
V,说明此时电流表达到满偏,此时流过表头的电流为100
μA,故D项正确。
10、关于电源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电流提供自由电子
B.使导体中形成电场
C.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
D.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起来
解析:选A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它可以使导体中始终存在一定的电场,并使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从而使导体中的电子运动起来形成电流,故B、C、D正确,A错误。
11、一根均匀导线,现将它均匀拉长,使导线的直径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此时它的阻值为64
Ω,则导线原来的电阻值为(  )
A.128
Ω
B.32
Ω
C.4
Ω
D.2
Ω
解析:选C 一根均匀导线,现将它均匀拉长,使导线的直径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因为导线的体积不变,则长度变为原来的4倍,根据电阻定律R=ρ,知电阻变为原来的16倍,所以导线原来的电阻为4
Ω,选项C正确。
12、把一个电流计接成如图所示电路。三个端点a、b、c,一次使用a、b两个端点,一次使用a、c两个端点,已知改装之后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1
A和1
A。已知电流计内阻Rg=90
Ω,电流计满偏电流Ig=10
mA。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R1=0.1
Ω,R2=0.9
Ω
B.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R1=1
Ω,R2=9
Ω
C.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1
A;R1=1
Ω,R2=9
Ω
D.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1
A;R1=1
Ω,R2=0.9
Ω
解析:选B 根据电流表的改装原理可知,接a、b时,R1起分流作用为一支路,G与R2串联为一支路,量程:Iab
=Ig,同理接a、c时,R1+R2为一支路起分流作用,G为一支路,量程:Iac=Ig,可知:Iab>Iac,故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是1
A;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是0.1
A;联立解得R1=1
Ω,R2=9
Ω,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3、“氢火焰离子化监测器”可以检测出无机物气体中极其微量的有机分子的含量,其装置如图所示,在氢火焰的作用下,有机物的分子电离为一价正离子和自由电子,而无机物的分子不会电离。设单位时间内有n摩尔被检测气体进入检测器,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得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变大,直到达到最大值I,求有机物分子与被检测气体分子的数目的比值K是多少。(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电子的电荷量为e)
解析:电流达到最大值I后,表明电离出来的电子全部到达了阳极,设经过时间t到达极板的电荷量为q,则q=It,
被电离的有机物分子的数目N′==
则有机物分子占被测气体分子的数目的比值为
K===。
答案:
1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R1=2
Ω,R2=3
Ω,R3=4
Ω,电源电压恒定。
(1)接通开关S,断开开关S′时,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为多少?
(2)两个开关S、S′都接通时,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为多少?
解析:(1)接通开关S,断开开关S′时,电阻R1与R2串联,由串联电路的规律知,U1∶U2=R1∶R2=2∶3。
(2)两个开关都接通时,R2与R3并联,且R23==
Ω,R1与R23串联,由串联电路的规律知,U1′∶U2′=R1∶R23=7∶6。
答案:(1)2∶3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