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6 15:3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盐城市五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大量稻谷的遗存
2.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迁都洛邑
3.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军功制
4.《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对材料所反映的制度描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C.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能随意买卖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5.如果下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 )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时期
6.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实行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
7.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
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
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 西周卿大夫 B. 秦朝御史大夫 C. 汉朝的丞相 D. 宋代参知政事
10.美国史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作者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出现于( )
A. 商朝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11.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 )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暴政统治
12.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 )
A.设置丞相 B.设立御史大夫 C.推行刺史制度 D.实行推恩令
13.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不仅“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而且社会上更是把攻读儒学作为谋取官职的一种“终南捷径”。这主要是由于( )
A.其他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B.国家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C.文化多元化局面的终结???????? D.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确立
14.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一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定之治 D.开元盛世
15.2014年,得益于前人“凿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总规划开始实施,促进了国际合作。开启“凿空”之旅的是( )
A. 周穆王 B. 张骞 C. 王昭君 D. 班超
16.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体现东晋政治显著特点是( )
A.君权强化 B.士族专权 C.文官政治 D.藩镇割据
17.“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体现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右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19.“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该诗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20.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 ④崇文抑武,大兴文治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广为百姓传唱。歌词大意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崇敬和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
A. 唐高祖时期 B. 唐太宗时期 C. 唐高宗时期 D. 唐玄宗时期
22.《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 藩镇割据的局面
C. 农民起义的情况 D. 宦官专权的形势
23.“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主要途径是( )
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
24.“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25.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26.《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佛“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2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
A. 诸葛亮 B. 贾思勰 C. 祖冲之 D. 郦道元
28.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 B. 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9.中国汉字某字体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下列用该字体写成的作品是 ( )
A B C D
30.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31.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通判,监督知州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设置刺史,巡视地方 D.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32.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33.《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3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增加财政收入 D.加强军事实力
3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为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
A.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抗金英雄
C.北宋先后与契丹、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D.该时期和平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36.“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 建立元朝 B. 统一蒙古 C. 修筑长城 D. 开发江南
37.右图A位置政权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猛安谋克制 B.中朝制度
C.南北面官 D.行省制度
38.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技术因素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活字印刷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9.(1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4分)
40.(12分)“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划时代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 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带来什么后果?(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1分)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B B C B D C D B C D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D D B B B C C D A B B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C D A C C C D B D D D
34 35 36 37 38





C D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9.答案:
(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分)。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任3点得3分)。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分)
(3)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
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4分)
40.答案:
(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疆域国家取代了部族国家(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4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1分)
(3)原因:疆域辽阔。
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5分)
(4)启示:应当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
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1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