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建平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图片版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建平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图片版解析版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6 16:26:25

文档简介

建平县实验中学20

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
材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父系氏族
改D正确
错误;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B错误;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
男女合葬墓,无法得
家形成时期,排除C
经会酿酒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酿酒的前提,故D正确
现酿酒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家庭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BC
据题意可知,按照“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身份,贵族获得
照不
级授予贵族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
级差别,并
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土地国有,诸侯只有使用权;D选项错误,由题中“其食者半

建诸侯,西周形成
诸侯一卿大夫
维系分封制
缘纽带是
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
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
统治集团
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
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
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西周是奴隶社会,是私有制社会,故C
见的标志是秦朝郡
关系多么敌对
未称呼对方为“戎
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
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成为礻
鞅执法严
论何种情况,均不能减
B,C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
商鞅的法治本
不到真正的
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
族特权而非控
民,故D不符
想,故C正确
材料
符,排除
神状态,与材料主旨不

C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
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体现的是春秋
对思想领域的影响,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
秦朝建立
央集权制
是秦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关系调整的体现
是地方的最高行政
地方行政长
项均是对郡县制
确描述
帝任命,不能世袭,更没有封地,故C项不正确
D秦朝“没有使原本属
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说
统治方式不合理导致百姓的厌
弃,故D项正确
为主的时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必然要求,皇位世袭制保持了“家
的习惯和认识比较一致,不属于秦朝的“基因缺陷”,A、B两项错误;以郡县制
封制加强对地方
控制,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比较普遍的做
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属于秦
基因缺陷”,C项错
B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
力物力财力办大事,选项B正确;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排除
观念的差异,当时集中力
办大事,没有密切
排除
小农经济相比,奴隶社会是井
应该更
力从事大型
所以说经济形态的差异
非除D
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参考答案第建平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6.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
14.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
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历史试卷
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A.增加了政府的收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
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考生注意
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
1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
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需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6.汉武帝对盐业生产和销售进行了规定: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8.《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
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敢私自煮盐者受鈇左趾的刑罚。这一规定
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和诸侯。”材料可以说明春秋战国时
A.使盐税成为国家最主要收入
B.不利于提高食盐产品质量
3.本卷命题范围: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课
A.政局由分裂逐渐走向统
B.国家文化重心发生东移
C.有利于实现国家利润最大化
D.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D.社会动荡阻碍文化交流
17.秦朝“焚书坑儒”,厉行法治;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是思想的争斗,但从某种意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9.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义上讲,也体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兼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
A.郡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A.西汉延续了法家的治国方略
B.独尊儒术与法家思想的原则一致
C.儒家法家思想内容逐渐融合
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
B.郡守县令是地方行政长官
D.西汉儒学“民本”观念逐渐淡化
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
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
18.《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C.都守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官位可以世袭
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母系氏族社会
B.奴隶制社会
D.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中央和地方关系调整的体现
A.刘秀建汉
B.武王伐纣
C.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D.父系氏族社会
10.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2.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这说明当时
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19.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A.北魏实现北方统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3.《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
D.不合理的治理方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
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
112000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20.“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
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这段论述充分说明
A.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A.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
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C.社会观念的变化
D.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C.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
D.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
4.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
2.《贾谊,治安策一》截:“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
21.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
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点是
B.推恩令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郡县制
D.封国制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
A.中央集权
B.家国同构
D.巩固隋朝的统治
D.官僚政治
13.汉初存在多种社会势力,包括六国宗室和贵族后裔、私人豪富、强宗豪右、封君、军功地主等
5.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各国问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
这些社会势力形成各自的社会秩序,与国家对立甚至冲突。这种状况
2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
实质问题是
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体制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B.使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C.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C.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威胁政权稳固
D.影响了董仲舒的学术方向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第1页(共6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第2页(共6页)】
P1033A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第3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