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6 20: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充市高中2020—2021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2020级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则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在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在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强势文明作为模板去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的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可谓是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富有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华文明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所以“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B. 中国近代的改良者在理论上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在实践中却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
式中。
C. 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 复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针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分别展开论述。
B. 近代改良者的阐述用的是例证法,反向证明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中华文明才能实现复兴
的观点。
C. 第五段论述了现今的主导文明已不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而复兴后的中华文明将会更为优
越和高级。
D. 文章针对性强,既有对现实中复古和全盘西化倾向的批判,也有对中华文明复兴的展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作为中华文明复兴具体实践的“一带一路”倡
议完全符合此要义。
B. 中华文明再造和创新的过程,包含着对中西方文明的扬弃,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符合。
C. 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罗素已经预见和论证,但他对中华民族会
征服异族的担心是没有道理的。
D. 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
促进自身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政府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也使得农民收入增长加快,许多农民从低收入群体升入较低收入群体,但是迈入中等收入者队伍的人还是极少数。非农化是农民实现收入增长的重要方式,通过非农就业和创业,许多以前的农民现今成了中等收入者。继续从事农业或养殖业的人,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小农经济很难让农民脱贫致富,如果零散的、低效率的小农大量存在,必将限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鼓励农民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也可以达到“精准扩中”的效果。然而,目前政府部门实施的许多自主创业鼓励政策较少关注农民,部分地区的城市管理部门甚至限制或歧视农民创业,这阻碍了农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进程。
(摘编自李春玲《从“精准扶贫”到“精准扩中”》)
材料二: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等等。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甚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认为我国脱贫攻坚为世界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我必须说,中国正在做很多建设性工作,以便让民众从较为贫穷的生活水平进入中产阶层。”
但是,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目前仍然艰巨。
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大,财政兜底压力大。而且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这部分人中很多需要依靠财政兜底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如河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超过72%,无劳动能力者占47%,65岁以上老人占26%。
在产业扶贫方面,各省区普遍存在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现象,后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亟待加强;贫困地区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另外,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仍需加强,要注意防治急躁症和拖延症并发。
此外,各地普遍反映当前的扶贫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的越来越多,帮得越来越实,但相比之下,政府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仍是亟须补齐的短板。如:个别贫困农民甚至存在“你不帮、我不动”现象;一些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躺在脱贫优惠政策上不劳而获,导致边缘户心理落差和抵触越来越大。对这部分人应加强教育,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
(摘编自大河报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施精准扶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进而让他们成为中等收入者队伍中的一员,符合
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
B.政府部门许多自主创业政策较少惠及农民,有些城市管理部门甚至对农民创业采取限制或
歧视的态度,这影响到我国“精准扩中”的进程。
C.2014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总数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匀速下降,这说明脱
贫攻坚工作是持续推进、卓有成效的。
D.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它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
而且为世界其他各国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推进,许多农民已经从低收入人群变为较低收
入人群,但要成为中等收入人群依然任重道远。
B.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等方面都是我国脱贫攻坚所取
得的成就,这在材料二的图表中有充分的体现。
C.在今后扶贫中,应做好克服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不足,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
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等工作。
D.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因懒致贫的群体
应区别对待,方法因人而异,效果会更显著。
6.从农民角度而言,农民应该如何脱贫致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纯 爷 们
余显斌
爷一手抱着爹一手提着刀,在空旷的原野上走过。身后,是死寂的虎山峪,是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爹被寒风一吹,醒了,伸着胳膊踢着腿哇哇大哭起来。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
爷用脸轻轻贴了一下爹的脸道:“现在,虎山峪就剩下我们爷儿俩了。”爷的声音喑哑着,被狂风阻塞住,哽咽了一下。
爷的刀上凝着血,复仇的血。
死者,一个是藤野,一个是韦二。
为了虎山峪,为了虎山峪一千多口子,爷提着刀摸进城去,手刃了仇人。虎山峪啊,在一个叫作藤野的少佐的带领下,一夜之间被一群披着人皮的东洋野兽围了起来。虎山峪一千多人,上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娃娃,几乎无一幸免。
爷是在部队上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大叫一声晕倒在地上,醒来后,连夜赶回了家。
爷离开村子已经两年多了,走时,刚出生的儿子放在朋友韦二的家里。爷的老婆,也就是我奶奶,是难产死的。
可是,韦二在这次劫难中逃了出来,带着自己儿子进了城,却丢下了爷的儿子。
韦二能跑出来,是因为他有一个做日军翻译的表弟。因了那个翻译的求情,他带着他的老婆,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一个是爷的,走出人群,走向外面,可是迅即被藤野挡住了。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问翻译:“不是说出去三个吗,怎么成了四个了?”说完,他面部抖动了两下,“嚓”的一声抽出战刀,在空中划过一道雪亮的光。
韦二一惊,顿时怂了。
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我举报,他……他爹是八路,太君。”
藤野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狼一样嗥叫一声,狠狠将孩子掼在墙上,孩子一声没吭就死了。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惊叫声。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然后,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中间夹杂着喊叫声哭泣声和咒骂声。当这一切都结束时,虎山峪一千多老少都倒在场地里,没有了声息。
一桶桶汽油泼上,藤野一声吼,一片火海升腾起来,掩盖了一切。
爷回来时,虎山峪已经不存在了。
爷站在那儿,如一尊石刻的雕塑,泪水一颗颗落下来。然后,他抽出背后的钢刀,坐在磨刀石旁,咬着牙使劲地磨起来,整整磨了三天三夜,一把刀磨得雪亮,一双手磨得血水直流。在一个黑夜,爷走了,消失在虎山峪。
第二天,整个丰阳城炸开了锅,藤野死了,死在一个窑子里,身上连中七刀,刀刀致命。另外,丰阳城还死了一个人,就是韦二。而韦二的儿子却不见了。
韦二被爷一刀杀了,可是儿子却被爷抱走了。爷恨韦二,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藤野,惨死在魔爪下,这样的人不死天理不容。至于爹,是虎山峪的爷们儿,得救。
爹于是就跟着爷,就做了爷的儿子。
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后,解放了,一路从炮火硝烟里走来的爷成了将军,准备回到虎山峪,去祭祀那里的一千多亡灵,祭祀那群十几年前惨死的父老乡亲,告诉他们,小鬼子已经投降了,国家已经解放了,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可是,在路上,却发生了车祸。爷被送到了当地医院,需要输血。爹听了,急了,一撸胳膊道:“用我的,我是他儿子。”
医生听了,忙着抽血化验。
当爷知道这事后,苦笑一声告诉爹:“不行的。”
爹不解,忙问为什么。
爷眼圈红了,再次想起故乡,想起虎山峪死去的父老乡亲,许久,告诉爹:“孩子,你不是我儿啊。”
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话,大惊,瞪着眼睛望着爷。
爷流着泪,把虎山峪的往事告诉了爹,过了一会儿,缓缓地道:“我是你的杀父仇人。”
爹望着爷,想到爷对自己的好,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相信地喃喃道:“不会的,怎么会?”
两人正愣着,医生跑进来说:“快输血,化验成功了。”
爷不解地望望爹,爹也不解地望望爷。两个虎山峪的爷们儿几乎同时一声大叫,扯过化验单,睁大眼睛瞪着上面的结果,再次傻了眼。
爷看着看着,猛地醒悟到什么,一声长号,咚地跪在地下大叫:“我的韦二兄弟啊。”
爹也醒悟了,也咚的一声跪在爷的身旁,流下泪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第一自然段运用倒叙,将爷手刃仇敌后行走于旷野置于开篇,设置悬念,扣人心弦,
吸引读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写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一把扯过孩子”,体现
了他的凶残。
C.小说叙事时空跨度大,全篇以“复仇”为线索,串联起人物和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表达了抗日主题。
D.小说语言真挚粗犷,情感浓烈丰富,在慷慨宏大的背景中,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感慨。
8. 简要概括“爷”和“韦二”的人物形象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韦二救下的是爷的孩子”,这在小说中有伏笔(预先的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请找出两处并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及诗词阅读(共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0-13题,共19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
援的窘迫境地。
B.骓不逝,骏马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
C.歌数阕,“阕”,歌或者诗词的一首为一阕;“歌数阕”就是“唱了几遍这首歌”。
D.汉王购我头千金,就是说刘邦用一千两黄金来买项羽的头颅。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部分组成,开头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
这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
B.在东城快战之前,由于田父骗项羽,才导致相军“陷大泽中”,暗示项羽惯于骗人,此时
自食其果;也表现了他自负不知自省和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C.乌江自刎中,作者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似乎是让这位英雄在生命与尊
严之间进行选择,让其在江边慷慨陈词,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D.本文三个场次之间节奏多变,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迂徐;第二
场重在叙事,用短节奏,气氛紧张,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词,羽词慷慨。
13. 把下面课文中及阅读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_????°?_,封_??????_,而待_?°????_。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4-15题,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诗歌一开始用“无休止”来形容海浪发起冲击的次数之多,动词“扑”写出了海浪的
汹涌、猛烈、势不可挡。
B.“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间接地刻画了海浪的坚不可摧,不肯屈
服的特点。
C.“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将
“累累伤痕”与“面带微笑”进行对比,突出礁石不畏风浪的勇敢、自信。
D.诗歌第一节描写海浪,是通过海浪来表现礁石;第二节直接描写礁石。诗歌用了侧面描
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意象更集中、凝练。
15. 诗歌运用了象征手法,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象征意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用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写他们的青春和才华;用“_________”写出了他们奔放、强劲有力;用“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他们对权贵的蔑视。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行之人受到荆轲“慷慨羽声”感染而表现出同仇敌忾神态、状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安闲、自在,正是徐志摩向往的境界,《再别康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17-23题,共22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无误的一项(  ) (2分)
A.拊心(fǔ) 寥廓(liáo) 峥嵘(zhēng) 以药淬之(cuì)
B.颓圮(tí) 阙秦(quē) 彷徨(pánɡ) 气慨非凡(gài)
C.河畔(bàn) 愁怅(chōu) 刀俎(zǔ) 星辉斑斓(lán)
D.沧茫(cāng) 瞋目(chēn) 长篙(hāo) 夜缒而出(zhuì)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中国共产党都在抗战中做出了贡献,但到底谁才是中流砥柱呢?这
值得我们深思。
B.我们还年轻,风华正茂,应像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一样树立远大目标,不浪费自己的大好
青春。
C.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再别康桥》表现的情和景虽然多,但具有内在联系,水乳交融。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
做出的相关决定。
1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诗,苏联学者切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
气质,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
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引起文学界的特别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
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爱上这诗一般的语言,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
不忍释手。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是古今意义的一项是(  ) (2分)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④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⑥北蛮夷之鄙人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⑧愿大王少假借之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⑩沛公不胜杯杓
A.①⑤⑦⑨ B.②⑤⑧⑩ C.③④⑥⑧ D.②⑥⑧⑨
21.下列句子中都含有词类活用,请选出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2分)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群臣怪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远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吾得兄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活之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22.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 (2分)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大王来何操 ⑤欲与俱 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⑦马之千里者
⑧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A.①/②⑥/③⑦/④/⑤⑧ B.①/②③⑦/⑤/④⑥/⑧
C.①②/③⑥⑦/④/⑤⑧ D.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23.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甲、金、篆、隶、草、行、楷”等字体。请根据下图中“牧”字的演变过程,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 分)
“牧”是个会意字。根据字形的演变,由上图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特点为:象形程度逐步减弱, ① 。从词义上看,“牧”左边是一个牛字,右边是手拿着一根棍子。所以,“牧”表示一种动作,本义为 ② 。后来人们又将“牧”所表示的动作引申到了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产生了新的含义,如 ③ 。在演变过程中,“牧”字的词性也发生着变化,在动词的基础上,增添了名词词性,如“牧民”“牧场”“牧守(古代州郡的长官)”等。
24.参照《荆轲刺秦王》对联示例,从《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中任选一篇,写一副对联。要求:从课文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学习后的感想;每联不少于7字;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普通话上声或去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普通话阴平或阳平)(4分)
例:《荆轲刺秦王》——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充满感动;
……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②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班级和姓名。
③书写规范,工整。
④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A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中国近代的改良者在理论上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错,文中第三段说近代的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可见他们并不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C项,“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错,文中第四段指出“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不能构成复兴”;且“‘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于文无据,第四段中只是说“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D项,“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于文无据;且“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应有之义”。
2.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现今的主导文明已不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曲解文意,原文中说的是中华文明复兴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3.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罗素已经预见和论证”错误,原文中罗素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假设,是对中华文明的期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C(“匀速下降”错,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根据数据7.2、5.7、4.9等可以看出,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并非“匀速”。)
5.B(材料二的图表反映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变化,不能体现“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的内容。扩大范围。)
6.①走非农化之路,通过非农就业和创业增加收入。②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扩大规模,提高效率。③激发自身发展动力,提高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 C(“全篇以‘复仇’为线索”理解有误,前半部分围绕“复仇”来写,后半部分则围绕“输血”“救命”展开。 “表达了抗日主题”理解错;主旨方面,小说标题“纯爷们”,通过爷荡气回肠的故事,弘扬英勇、正义的人格;通过韦二形象,赞颂遭人误解、甚至付出生命的幕后英雄。)
8.
爷:(1)英勇无畏(2)恩怨分明(3)敢于自责(4)有民族大义
韦二:(1)表面怯懦,内心勇毅(2)忍辱负重(3)重情重义
9.伏笔:(1)爷离开村子已经两年多了,走时,刚出生的儿子放在朋友韦二的家里。(2)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3)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作用:(从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三方面思考,言之成理即可。)如:(1)这一情节暗示了爷并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使后面的误解并不突兀。同时也交代了和韦二的情谊,凸显了韦二的重情重义。(2)韦二危难之中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日本人,到死也无人知其苦衷,可见其“纯爷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勇毅重情、忍辱负重的英雄的赞颂。推动了复仇等情节,情节跌宕起伏。
二、文言文及诗词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B
11.D“购”这里指设置奖赏以征求或捉捕。“金”在秦汉时期是铜。
12.B“暗示项羽惯于骗人,此时自食其果”的理解是错误的
13. (1)登记_??????_人民,封存(封闭)府库,等待将军来(来处理,的到来)。派遣将帅(官兵、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它_???è??_进来和意外变故(事故)。(给分点,“籍”1分,“所以”1分,“出入”1分,“非常”1分,大意1)
(2)纵使(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而让(使)我做(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 纵使(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相籍(项羽)难道心中没有愧(不感到有愧)吗? (给分点,“王我”,“面目”,“独不……乎?”“愧于心”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二)现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7分)
14.B“刻画了海浪的坚不可摧,不肯屈服的特点”理解错误,应是通过侧面描写海浪来刻画礁石的坚不可摧、稳若泰山的特点。
15.诗人通过描写海浪,塑造了搏击风浪并在风浪中巍然屹立的礁石形象。“无休止地扑过来”“像刀砍过的一样”表现海浪进攻之猛烈,象征严重的迫害或深重的苦难(2分);“被打成碎沫”“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写出礁石的淡定、无畏,象征着不低头、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乐观精神(或坚定的信念或执着的精神)(3分)。解析:诗中共两个意象,结合关键诗句来理解特点,分别指出象征意义即可。诗人笔下的“海浪”象征迫害或苦难,“礁石”象征不低头、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乐观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1)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三、语言文字运用(17-23题,共20分)
17.A 解析:B项,“颓”应读tuí,“气慨”为“气概”;C项,“畔”应读pàn“愁怅”为“惆怅”,;D项,“沧茫”为“苍茫”,“篙”应读gāo
18. D 解析:A.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使用正确。B.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使用正确。C.水乳交融:形容关系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使用正确。D.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符合语境。
19.C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气质”之后加“来说”,“就”作介词,表话题范围,“就……来说”;B项,“担当”与“文化精神”搭配不当,可在“文化”前加入“传承”;D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删掉“使读者”。
20. D
21.C 解析:①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22. A 解析:①判断句,②⑥被动句,③⑦定语后置句,④宾语前置句,⑤⑧省略句
23. (6分)①字形由繁到简(或由线条到笔画)(2分),② 放养畜牧或放牧(2分),③统治(掌管、主管、管理、治理等均可)(2分)。
24.(4分)
答案示例
《烛之武退秦师》——
攻心为上,巧舌如簧,智退秦晋纾国难;
国家第一,义无反顾,敢取得失照古今。
《鸿门宴》——
楚霸王刀光剑影鸿门设宴;
汉高祖绝地逢生千古留名。
四、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充满感动;
……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②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班级和姓名。
③书写规范,工整。
④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材料用排比句的形式告诉我们: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影响。有这样一种声音,在诉说着爱、责任、良知……而你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会丰富你的情感,净化你的心灵,提升你的境界……看题目,注意标题中每一个词语,“有”表示客观存在的;“这样”是强调,是特指;“一种”强调了数量;声音是文章描写、叙述、议论的主体,既可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鸟鸣声;也可指生活中的声音,如车声、音乐声、人的话语声;也可指没有声响的心声。可以叙述自己聆听某种声音的经历,细致地描写这种声音,然后写出聆听之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边叙述描写边抒情,感情要真实。
2020级语文试题 第2*2-1 23页 (共10页) 2020级语文试题 第2*2 24页 (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