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1、牙、舌、唾液在消化中分别有什么作用,有没有区别和联系?
2、三个试管的实验材料处理有何不同?
1:A 2:B 3:C
切碎、搅拌 、唾液
切碎、搅拌 、清水
不切碎、不搅拌 、唾液
3、请指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
4、实验中试管是否需要保温?你打算怎么样保温?保温时间怎样控制?
5、保温之后三支试管可能各发生什么变化?
6、如何检验淀粉是否被分解?
1:A 2:B 3:C
切碎、搅拌 、唾液
切碎、搅拌 、清水
不切碎、不搅拌 、唾液
保温5-10分钟
滴加等量的碘液
可能仍是淀粉
淀粉可能被
分解
可能仍是淀粉
可能变蓝
可能不变蓝
变蓝?不变蓝?
有关资料
1、 存在于唾液中,是一种蛋白质,在75摄氏度以上会丧失活性。
2、淀粉(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能够转化为 (有甜味)。
3、淀粉遇碘液能够变 ,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色。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蓝色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 :
使用胶头滴管: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口以下。
对照学习 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大家一起来讨论!
1、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通过这次设计性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呢
实验结论:
饼干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有关系?
制作人:陈美玲
厦门市禾山中学探究饼干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理解食物的消化打下基础。
(2)通过理论探究,提高分析变量与控制变量的能力。
(3)参与实践,提高动手探究操作能力。
(4)尝试当场完成实验自评,提高自我评价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习在探究中分析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2)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
2、教学难点:
(1)开展思维上的探究,悟出实验的关键。
(2)通过讨论,提高对变量的分析和控制。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细条形棒状饼干,小刀,试管,清水,大小烧杯,碘液等。
2、学生方面:上课前完成漱口,自带矿泉水备用。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那么,食物在消化系统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能为人体提供营养呢?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导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对于食物,口腔是不是仅仅起到嚼烂食物的作用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饼干在口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PPT)
取一块饼干放在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饼干要经过哪几方面的作用?细细品尝这时的饼干,你能尝出一些什么味道?
一、交流提问,引导思考: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多样的。
教师将引导学生从多方位来考虑所提的问题。
教师举例课本所提的经典提问: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吗?
二、思考分析,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提问做出假设。
教师举例根据课本的经典提问所做的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三、检查预习,回答提问:
老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通过预习对本节实验的了解的程度,并引导学生加强理论的探究。PPT显示所提的问题。
1、牙、舌、唾液在消化中分别有什么作用,有没有区别和联系?
2、三个试管的实验材料处理有何不同?
3、指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
4、实验中试管是否需要保温?如何保温?保温时间怎样控制?
5、实验中三支试管可能各发生什么变化?
6、如何检验淀粉是否被分解?
教师利用表格小结提问的情况,达到强化理论探究的目的。PPT
1:A 2:B 3:C
切碎、搅拌 、唾液 切碎、搅拌 、清水 不切碎、不搅拌 、唾液
保温5-10分钟
可能仍是淀粉 淀粉可能被分解 可能仍是淀粉
滴加等量的碘液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教师利用PPT显示三题填空题,巩固对三个原理的理解。PPT
1、 存在于唾液中,是一种蛋白质,在75摄氏度以上会丧失活性。
2、淀粉(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能够转化为 (有甜味)。
3、淀粉遇碘液能够变 ,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色。
四、对照学习,认真实验,关注细节,有效提高
教师发放实验报告评价表,引导学生对照学习,并一步一步对照开展实验,达到有效控制时间的目的。
边对照学习,边实验,边提出评价要求,及实验中使用器材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评价表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自我评价,并认真完成实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的水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提问更改评价表)。
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如处理饼干时要一个人处理A块,另一位处理B块。分别装入试管也需要两个人合作,一个装A块,一个装B块。同时,引导学生一边保温,一边将清理用过的器材,节约时间。
其中提示学生几个器材的使用:
1.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使用温度计时: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3.胶头滴管加液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往试管中滴加试剂时胶头滴管要保持竖直。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口以下。
教师在学生实验中,要关注每个合作小组的进度,调整好时间,并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小组,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饼干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六、师生反思,总结规模。
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
学生估计会谈到几个方面的情况:
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
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附:评价表
探究饼干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评价表
姓名: 班级: 座号: 分数:
提问:(5分)
㈡ 假设:(5分)
㈢所需器材和药品:饼干、清水、碘液、滴管、恒温装置、一次性杯子、试管(有刻度)
㈣实验步骤:
序号 操作步骤 实验细节 自评 教师评
1 处理饼干5 A切碎、拌匀 B切碎、拌匀 C
2 放入相应的试管5 1.观察试管是否有标记A、B、C分别放入试管1、2、3号。2.放入的方法: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要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
3 取唾液5 2毫升或4毫升方法1:漱口后,漱口后,舌尖抵住下齿,口张开,让唾液自动流进一性杯子。(保持安静)方法2:漱口后,含一口水约1分钟,让混有唾液的水流入小烧杯中备用。
4 分别处理30 1号、2号试管分别加 和 (唾液和清水等量)并搅拌。3号加 ,不进行搅拌
5 保温5 手握保温或水浴保温 分钟使用温度计时特别注意: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6 检验5 滴加等量 ,振荡,观察现象胶头滴管加液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往试管中滴加试剂时胶头滴管要保持竖直。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口以下。
㈤现象描述与结论(30分) 前后桌互评: 教师评:
情 况 颜 色 变 化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1):淀粉 ,所以遇碘不变蓝。
试管(2):是试管 的对照实验。
试管(3): 。
我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 有关。
㈥、整理实验桌(5分)自评: 教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