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6 19: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初中语文课件
部编版
七年级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目标导航
1.朗读课文,准确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记叙六要素。
3.理解作者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并将这种精神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素养)
新知导入
心理学家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挡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攻击,结果撞在玻璃板上,但它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第十次更猛烈的攻击,一次一次的失败,使它受了重伤;但仍然攻击着,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了。
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已经不再攻击小鱼了。它依然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它放弃了一切的努力。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7~1983)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
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是《悬崖上的第一课》选自《心理学与成长》
自学检测
读准下列的字的读音:
xuàn
zhuó


juàn


pēng

shēn
yín
huǎng


cēn

hōng
cuò

cháo

wèi
líng
jīng
wèi

自学检测
训诫:
小心翼翼:
?
?
嶙峋:
纳罕:
炫目:?
啜泣:
告诫、教导。
形容人瘦削。
惊奇、诧异。
使眼睛昏花。
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天旋地转】
【哄堂大笑】
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惊慌失措】
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2).故事发生距文中的“今天”
多久?
56年前
(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游戏玩厌,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里。
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7.那座悬崖有多高?岩脊有多深?多长?
只有60英尺左右;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
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脊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是的;不是;“我”。
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爬到岩脊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杰里
11.“我”是怎样脱险的?
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12.“我”现在多少岁?
64岁(当时是8岁,时隔56年,所以8+56=64)
1.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费城的一个悬崖上
“我”,内德、杰里等五个小男孩、父亲
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经验。
再读课文
再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陷入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这一过程中“我”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再读课文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悬崖的热情。
冒险
再读课文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再读课文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再读课文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技法点拨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考查形式:
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常考内容。常见的命题类型有:①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②第×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③文中多次出现什么景物?有何作用?
3.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写出来……的景象)。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在……时……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④烘托人物……的形象。⑤暗示文章的中心。
再读课文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
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研讨总结
“我”遇险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一、犹豫不决
满头大汗
浑身发抖
二、晕眩
哭泣
三、神情恍惚
害怕和疲劳
研讨思考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赏析感悟
2.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
3随后:信心大增
2继而:信心萌发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我不行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再一次,我做到了
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研讨总结
自主探究
3.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读一读课文,归纳总结作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故事发生在哪里?发生在什么时间?故事里有哪些人物?都做了什么?
被困在悬崖中遇险,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脱险。
怂恿“我”爬悬崖,后来对我的困境视而不见。
看我被困很担心,后来叫来父亲救我。
杰里:
一部分人:
帮助我,让我摆脱困境,从悬崖上下来。
故事发生在美国费城;发生在酷热夏季的七月。
故事里的人物:“我”(主人公):
我的伙伴:
父亲:
技法点拨
技法点拨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技法点拨
2.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技法点拨
3.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4.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这位父亲是一位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技法点拨
5.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技法点拨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技法点拨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17):写“我”和小伙伴一起爬悬崖遇险的经过。
第二部分(18-28):写“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险的经过。
第三部分(29):写“我”由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所产生的感悟。
结构解析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在亨特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其他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只有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
才能获得成功。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经过: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分解困难
赢得胜利
作业布置
人生的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在你的生活中肯定也发生过让你获益匪浅的事,请写一写。
(要求: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字数不低于200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