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 稼 先
杨振宁
学习目标
1
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人物描写方法。
2
学会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人物。
3
学习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
4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批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
背景资料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 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指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一般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等。短小的传记只写出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即可,也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例。
人 物 传 记
相关介绍
【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字词注音
邓稼( )先 元勋( ) 至死不懈( )
鞠( )躬尽瘁( ) 选聘( )
无垠( ) 殷( )红 鲜( )为人知
jià
xūn
xiè
jū
cuì
pìn
yín
yān
xiǎn
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当之无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词语解释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马革裹尸:
层出不穷:
每家每户都知道。
界限分明,毫无共同之处。
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整体感知
倾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提示
1.文中的小标题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整体感知
(1)概述历史—— 时代背景
(2)生平贡献——“两弹”元勋
(3)人物对比——性格气质
(4)破除谣言——民族骄傲
(5)艰难创业——精神品质
(6)高度赞扬——贡献意义
细读感悟
第
一
部
分
在写邓稼先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这一部分可否去掉?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最终使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了。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细读感悟
内容上:
任人宰割——倍感屈辱
站起来了——扬眉吐气
在读者已经有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
结构上:承上启下
巨大贡献——默默奉献
为什么直到第一部分结束时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
细读感悟
第
二
部
分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细读感悟
第
三
部
分
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基点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句子赏析
赏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邓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句子赏析
赏析: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因此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贡献。所以,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细读感悟
第
四
部
分
如何理解小标题?
看似两方都没有肯定,但是在阅读本段之后,可以发现:作者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
以此为小标题,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极精炼地概括了自己为朋友为祖国而骄傲自豪的情感。
句子赏析
赏析:这一句作者运用了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而感到骄傲,从中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语言简练,蕴意丰富。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一我 始终想不清楚。
细读感悟
第
五
部
分
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衬托出了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细读感悟
第
六
部
分
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已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道路的话,他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自主探究
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危难时刻,报效祖国。
(1)195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2)1958年8月奉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研制出“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没有小心眼,一心为公。
(3)“文化大革命”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4)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坦诚坦白,以理服人。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身先士卒,强烈的责任感
(5)1982年,一次井下突然测不到信号,他说:“我不能走。”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等于是个帽子。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合作探究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人物传记的写法
写法赏析
(1)传统眼光。作者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1.纵横捭阖
(2)历史视野。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到历史深处。
写法赏析
(3)全球胸襟。作者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视野,所以使文章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写法赏析
作者在写邓稼先时,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在才气、贡献和国家地位上都具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性格截然相反:奥本海默锋芒毕露,使得许多人仰慕他,也有许多人厌恶他,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能在动荡年代领导大家正常地进行试验。通过对比,邓稼先身上那种体现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奉献精神被凸现出来。
2.对比手法
写法赏析
本文的句式多变,使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部分,举了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3.语言特色
写法赏析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长短句交错使用会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写法赏析
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