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版(2015)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 6.神奇的画笔--多层嵌套循环结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连版(2015)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 6.神奇的画笔--多层嵌套循环结构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连理工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11-16 20: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课 神奇的画笔—多层嵌套循环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更改画笔颜色的方法
2.学会通过滑杆输入变量的数值
3.掌握用多层嵌套循环结构绘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绘制正六边形,引出多层嵌套循环结构的使用,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2.绘制12个正十二边行选出一名学生来演示,其他同学与其同步完成,这样可以给学习突出的同学多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和谐
3、绘制M个N边形采用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设置任务,学生参考教材完成任务,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与实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用多层嵌套循环结构绘图
难点
多层嵌套循环结构的使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七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上一节课“我是小画家”的学习基础,应该说学生掌握了一些画笔工具和循环结构的使用。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能利用循环结构绘制出简单图形,获得了一种成就感,而本节课的“神奇的画笔”是在“我是小画家”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层嵌套循环结构的使用,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出更炫酷的图形,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愿意学习的。
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同时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分别采取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迁移法、举例法、启发式、精讲多练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图片
让学生观看
师说: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绘制正多边形和正奇数角星形的方法,下面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下怎样绘制一个正六边形 学生观看、欣赏漂亮的图片 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出新知识

新授 一、绘制6个正六边形的组合
展示一张由6个正六边形绘制成的图片,提出问题,这张图片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
小组讨论并回答(由6个正六边形组成的)
出示任务一 绘制6个正六边形的组合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指导,然后出示正确的脚本,引出本课主题多层嵌套循环结构
二、绘制12个正十二边形的组合
展示一张由12个正十二边形边线色彩不断变化的图片
出示任务二 绘制12个正十二边形的组合
学生在6个正六边形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教师指导
(教师提示:在Scratch中,不同的画笔颜色的数值不同,通过,可以控制渐变的程度,使图形更为奇妙精美)
请一位同学展示所绘制的图形
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三、绘制M个N变形的组合
展示6个正六边形组合和12个正十二边形组合的脚本,比较两个脚本的差别,引出变量的使用
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变量知识,尝试绘制M个N边形,
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可参考微课M个N边形
教师演示正确的程序脚本
四、利用滑杆形式修改变量
学生讨论用变量的形式绘制M个N边形的组合是不是操作更简单,引出滑杆的使用
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图形的构成。
学生回答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的构成。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展示的学生播放作品,学生观看、评价。
学生观察分析两个脚本的差异,自主探究M个N边形的脚本。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任务。
利用精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演示操作以及讲解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来学习本课内容。
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其他同学也有激励作用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巩固练习 出示任务四 绘制出M个N角形的组合图形
(提示:只需要在M个N边形的基础上,将内循环的度数进行修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目标
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欣赏展示的作品。 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
在掌握循环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多层循环的功能和用法,并且利用以前学习的有关变量知识修改了程序,使程序可以绘制多种奇妙精美的图形

学生归纳总结 巩固、归纳本课所学
课后作业 打开Scratch中提供的作品机器人跳舞,运行程序并观察作品,然后想一想,是否可以修改程序让机器人不断运动,碰到边缘后颜色发生变化而反弹?并试着修改。

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