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8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B.?铁丝生锈???????????????????????????C.?海水蒸发???????????????????????????D.?轮胎爆炸
2.下列描述不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陶瓷具有耐酸、耐碱性
B.?液氧用作火箭升空的助燃剂
C.?熟石灰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
D.?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
3.网络、报纸等媒体爆料的下列造假事件中,肯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B.?用硫黄燃烧来熏蒸粉丝使其变白
C.?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奶粉”???????????D.?用铜粉和锌粉熔合成“黄金”
4.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理性质都是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
B.?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C.?蜡烛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品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平水日铸”为绍兴的名茶。为保持茶叶的品质,要做到防潮和防氧化,往往在茶叶的包装袋内放入1--2包黑色的还原铁粉作为“双吸剂”,失效后会变成棕黄色物质。这一从黑色物质到棕黄色物质的变化过程属于(? ????)
A.?化学性质???????????????????????????B.?物理性质???????????????????????????C.?化学变化???????????????????????????D.?物理变化
6.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D.?后者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7.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书柜中的樟脑球变小???????????????????????????????????????????B.?放久的橙子发霉烂掉了
C.?用电热水壶把水烧开???????????????????????????????????????????D.?烈日下的自行车胎爆炸
8.快过年了,在萧山楼塔的年味最浓厚正月里有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捣年糕????????????????????????????????B.?舞板龙????????????????????????????????C.?做糖人????????????????????????????????D.?酿米酒
9.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食品腐烂???????????????????????????B.?水结成冰???????????????????????????C.?钢铁生锈???????????????????????????D.?燃放烟花
10.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的运动????????????????B.?分子间的间隔??????????????C.?分子的物理性质?????????????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二、填空题
11.判断下列变化,并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铁片在空气中生锈②将石灰石碾成粉末③牛奶变酸④自行车胎爆裂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_____。因此,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________。
12.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易生锈;? ③电灯发光;? ④煤气燃烧;
⑤镁能燃烧;? ⑥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冰雪融化。
13.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
(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________。
14.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能结成冰,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水蒸气,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有一位同学把一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又有一位同学将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请从中找出:
(1)水的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
(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________。
(3)水的化学变化:________。
15.读下列短文,运用你学过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空格内。
在通常状况下,①氮气是没有颜色;②没有气味的气体;③比空气稍轻;④氮气在1.01×105帕,-195.8℃时,会变成雪状固体;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⑦氮气可用于合成氨;⑧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氧气合成氨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16.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
(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________。
17.小雪在家用小刀削苹果后没有及时把小刀洗干净,过了几天她发现小刀上出现锈迹。以下是她和妈妈的部分对话。
小雪:“妈妈,小刀生锈了”。妈妈:“你削了苹果,小刀没有清洗,它当然会生锈。如果你当时用水洗一下,及时擦干,就没有那么容易生锈了”。
(1)上述对话中,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填“小雪”或“妈妈”)说的话。
(2)妈妈的回答主要描述了小刀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
18.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热、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四、解答题
19.有两瓶无色液体,分别是水和酒精,请你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写出区分水和酒精的两种方法。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蜡烛的燃烧,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甲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它有新的物质生成。”乙说:“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因为蜡烛燃烧时蜡要熔化、升华。”那么你的观点呢?请给出合理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冰雪消融,只是雪的状态变化;海水蒸发,只是水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只是轮胎的形状变化,它们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不是化学变化,故A、C、D错误;铁丝和空气中的氧气、水一起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故选B。
2.答案: D
解析:A.陶瓷具有耐酸、耐碱性,在反应中不易被腐蚀,属于化学性质,故A不合题意;?B.液氧用作火箭升空的助燃剂,具有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不合题意;?C.熟石灰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具有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不合题意;?D.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 B
解析:A.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只是石蜡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B.用硫黄燃烧来熏蒸粉丝使其变白,有新物质二氧化硫产生,是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C.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奶粉”,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D.用铜粉和锌粉熔合成“黄金”,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 A
解析:A.物理性质不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比如颜色和气味,故A错误符合题意;B.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属于化学变化,但是蜡烛的状态也同时发生变化,这是物理变化,因此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 C
解析:铁粉为黑色,而棕黄色物质为氧化铁,因此铁粉失效的过程,就是铁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生成三氧化二铁的过程。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这个变化为化学变化,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 D
解析:张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由于哈出的水蒸气温度高,遇到温度低的烧杯放热液化成水珠,这就是看到的水雾。由于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点燃打火机,其中的燃料燃烧,即与氧气反应生成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烧杯内壁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水雾。由于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 B
解析:A.书柜中的樟脑球变小,是樟脑球发生了升华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B.放久的橙子发霉烂掉了,生成一种根本不能再食用且有毒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C.用电热水壶把水烧开,水的温度升高了,但还是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D.烈日下的自行车胎爆炸,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 D
解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捣年糕 、 捣年糕 、 做糖人 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酿米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D。
9.答案: B
解析:食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腐败,生成难闻的气体,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水结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铁,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燃放烟花,火药燃烧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形成爆炸,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因此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B。
故选B。
10.答案: D
解析:A.分子的运动激烈程度的改变,表现出来的是温度变化,这是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分子间的间隔改变,表现出来的是物质的不同状态,这是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C.分子的物理性质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改变,其实就是生成了新的分子,即有新物质生成,这是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答案: ②④;①③;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解析:①铁片在空气中生锈,铁锈就是生成的新物质,为化学变化;
②将石灰石碾成粉末,只是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③牛奶变酸,有新物质乳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自行车胎爆裂,只是车胎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②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有①③。因此,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12.答案: ③⑦;①④;⑥;②⑤ ?
解析:①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碳酸钙产生,是化学变化;
②钢铁易生锈,即容易被氧化,是化学性质;?
③电灯发光,将电能转化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煤气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⑤镁能燃烧,即它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⑥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描述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
⑦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③⑦;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④;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⑥;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②⑤。
13.答案: (1)化学变化
(2)易升华吸热(合理即可)
解析:(1)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气体,因为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所以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2)干冰在升华时能够使食品保持较低温度,这说明干冰升华时是吸热的。
14.答案: (1)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
(3)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解析:(1)水的化学性质: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
(3)水的化学变化: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15.答案: 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①氮气是没有颜色是物理性质;②没有气味的气体是物理性质;③比空气稍轻是物理性质;④氮气在1.01×105帕,-195.8℃时,会变成雪状固体是物理性质;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是物理性质;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是化学性质;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氧气合成氨气是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答案: (1)化学变化
(2)易升华(合理即可)
解析:(1) 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2)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
易升华?,可以人工降雨等。
故答案为:(1)化学变化;(2) 易升华
17.答案: (1)小雪
(2)化学
解析:(1)小雪:“妈妈,小刀生锈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句话描述的是化学变化.
(2)妈妈:“你削了苹果,小刀没有清洗,它当然会生锈.如果你当时用水洗一下,及时擦干,就没有那么容易生锈了“。小刀易生锈是伴随化学变化所表现的,为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 (1) 小雪 ; (2) 化学
三、实验探究题
18.答案: (1)水;化学
(2)物理
解析:(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2)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1)水;化学;(2)物理。
四、解答题
19.答案: 方法一: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
方法二:点燃:会燃烧的是酒精,不会燃烧的是水
解析: 方法一: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
方法二:点燃:会燃烧的是酒精,不会燃烧的是水。
20.答案: 解:两人说法均不对。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而蜡受热熔化和升华是物理变化。
解析: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