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16 22:1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一、单选题
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最恰当的观察结论是(??? )
A.水和酒精都会蒸发??????????????????????????????????????????????B.?酒精分子运动速度比水分子快
C.?酒精的蒸发速度比水快???????????????????????????????????????D.?液态时酒精分子的空隙比水分子大
2.随着这几天的寒潮到来,萧山的同学们都体会以了在过冬的感觉。早上,小金爸爸开车送小金去上学,发现前挡玻璃变得模糊,爸爸开启车内除雾裝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这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引起的
B.?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引起的
C.?除雾装置主要是加速了前挡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D.?除雾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启动雨刮器
3.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B.?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C.?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4.某兴趣小组在相同的小烧杯内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关系为(??? )
A.?t甲>t乙>t丙?????????????????B.?t甲=t乙=t丙??? ??????????????C.?t甲5.如图所示,下列图像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B.??????????????????????C.?????????????????????D.?
6.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B.?沸腾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C.?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D.?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发生的汽化现象
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指的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柴火。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8.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因为(?? )
A.?吹气加快了蒸发,而蒸发要吸热,会使水温降低得快一些?????
B.?将冷气吹入水中,使水的温度降低
C.?吹气使水杯中热的水下沉,冷的水留在上部??????????????????????????
D.?吹水的气把水的热量带走了
9.刚从开水锅里捞出的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等蛋壳表面水分干了后就很烫了,这是因为(?? )
A.?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量向外逐渐散发
B.?蛋壳不容易传热,要过一段时间手才感到发烫
C.?蛋壳上的水未干时,水蒸发要吸收热量,由于蒸发很快,使蛋壳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下列关于蒸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B.?0℃的水不会蒸发???????
C.?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D.?蒸发要吸热
二、填空题
11.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请回答:
(1)这些“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________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________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12.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工业上常用分离空气法来获得氧气和氮气。方法是先通过降温使氧气和氮气变成液体,然后利用它们的沸点高低不同,使其先后________(填物态变化)而达到分离。根据表中信息,先由液体变成气体的是________。
13.小明对着手轻轻的吹气,手感到凉,而对着手哈气时,手反而感到暖和,这是因为吹气时加快了手上的汗液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使手温度下降,哈气时,哈出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________热量。
14.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15.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以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________,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________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三、实验探究题
16.小西见滴在皮肤上的“风油精”马上就“干”了,就想研究液体在什么条件下“干”得快。
(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________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应进行________(选填序号)组实验,并获得证据________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的结果。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 (选填序号)。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四、解答题
17.将冰棍从冰箱的冷冻室取出,放进不锈钢茶杯,过一会,茶杯的外壁逐渐形成一些小水珠。请问这些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18.小明洗完热水澡后,发现浴室内的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所示。小明认为A管通的是热水,B管通的是冷水。你认为小明的判断对吗?请说明理由。
19.“水雾”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夏天开着空调的教室和寒冷冬天的教室,窗玻璃上都会出现水雾(水珠)。请判别两种情况下水雾分别出现在窗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并解释夏天窗玻璃出现水雾的原因。
20.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快速“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A.一天后,水面的高度几乎没有变化,不能得到水会蒸发的结论,故A错误;B.一天后,酒精的液面降低,不能说明酒精分子运动速度比水分子快,故B错误;C.一天后,剩余酒精的质量明显比水少,足以说明酒精的蒸发速度比水快,故C正确;D.根据液面高度的变化,无法得到酒精分子的空隙比水分子大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 C
解析:当人进入汽车内时,风挡玻璃的温度很低,而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那么水蒸气遇到风挡玻璃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于是有很多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因此会变得模糊。当打开除雾装置后,风挡玻璃上的温度升高,这些水珠吸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因此玻璃 就变得清晰了。 前风挡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B错误;除雾装置主要是加速了前挡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故C正确;雨刮器只能去除玻璃外面的水,不能去除玻璃里面的水,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 C
解析:对容器底部加热,水和油都会吸热,由于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油会不断蒸发;下面的水由于被上面的油膜覆盖,因此无法蒸发。下面的水达到沸点后还会继续吸热,因此水会沸腾;上面的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因此在水没有完全汽化前不会沸腾。当下面的水全部汽化后,油吸热达到沸点开始沸腾。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 B
解析:水的沸点为100℃,当甲中的水达到100℃时,那么它里面小烧杯的水温肯定为100℃;虽然油的温度300℃远远高于水的沸点,但是乙中小烧杯内水温只能达到100℃;同理,丙中小烧杯内的水温也是100℃,因此三者的温度相同,即:t甲=t乙=t丙 。
故选B。
答案: D

解析:在沸腾前,水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当沸腾开始后,水吸收热量但水温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答案: B
解析: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这个温度叫沸点,故A错误;沸腾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故B正确;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故C、D错误。故选B。?
答案: C
解析:“扬汤止沸”指的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这样可以使锅里水的温度暂时低于水的沸点,使沸腾暂时停止;但是由于继续吸热,水还会达到沸点而沸腾; “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柴火 ??????,那么锅里的水只能达到沸点而不能继续吸热,因此能彻底止沸。
故选C。
8.答案: A
解析: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因为:吹气加快了蒸发,而蒸发要吸热,会使水温降低得快一些,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 C
解析:刚从开水锅里捞出的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是因为蛋壳上有水,而水蒸发需要吸收鸡蛋的热量,从而降低蛋壳的温度,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 B
解析:A.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故A正确不合题意;B.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因此只要是液态的水,温度再低都会发生蒸发现象,故B错误符合题意;C.汽油的蒸发速度比水快得多,故C正确不合题意;D.蒸发需要吸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1.答案: (1)液化;乙
(2)B
(3)不变
解析:(1)?水蒸气是看不到的,这些“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形成的,甲图与乙图相比,甲图“白气”团大,说明液化过程容易,根据液化的条件可知,液化需要遇冷所以温度更低时较易液化,据此可知房间乙的气温较高;
(2)因为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过程中是变大的,所以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B图;
(3)由于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已经不会升高,所以 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不变
故答案为:(1)液化;乙? (2)B? (3)不变
12.答案: 汽化;液态氮
解析:氧气和氮气原来是液态,后来变成气态,因此它们被分离时经历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因为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气的沸点低,因此先变成气体的是液态氮。
故答案为:汽化;液体氮
13.答案: 汽化;液化;放出
解析:小明对着手轻轻的吹气,手感到凉,而对着手哈气时,手反而感到暖和,这是因为吹气时加快了手上的汗液的汽化吸热,使手温度下降,哈气时,哈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放出热量。
14.答案: 液化;外侧;内侧
解析: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的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夏天,车内开空调时,车外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车窗的内侧。
故答案为:液化;外侧;内侧。
15.答案: 蒸发(汽化);吸收
解析: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要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故答案为:蒸发(汽化);吸收。
三、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温度
(2)AD;D先变干
(3)B
解析:(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即验证“干”得快慢与是否通风有关,那么就要控制液体的质量、种类和温度相同,而改变空气的流速,因此应该进行AD实验;因为空气流速大则“干”得快,所以D先变干;
(3)A、B两个实验中,液体的种类、质量和通风情况相同,只有表面积不同,因此得到结论:液体的表面积越大,则“干”得越快。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利用的是“温度越高干的越快”,故A不合题意;?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利用的是“表面积越大干的越快”,故B符合题意;?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利用的是“空气流速越大干的越快”,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四、解答题
17.答案:冰棍放入不锈钢茶杯,冰棍温度低,不锈钢茶杯温度高,则冰棍与不锈钢茶杯之间发生热传递,冰棍吸热,不锈钢茶杯放热,使得不锈钢茶杯的温度下降,空气中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不锈钢茶杯冷的外壁,水蒸气液化成水珠附着在不锈钢茶杯的外壁上。
解析:冰棍的温度较低,通过热传递使茶杯温度降低。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
18.答案: 小明的判断不正确,理由:浴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在冷水管上。
解析:小明的判断不正确,理由:浴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在冷水管上。
19.答案: 夏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冬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内侧。|夏天教室内开着空调,室内气温低,室外热空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水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
解析:夏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冬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内侧。夏天教室内开着空调,室内气温低,室外热空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水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
20.答案: 解:冬天手觉得冷时,向手上“哈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被手吸收了,手会感到暖和。若使劲儿向手吹气,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
解析:本题要用到液化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两个知识来解答,在明白“哈气”和“吹气”的区别的基础上解答此题。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液化放热;液体蒸发时要吸热。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