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一、单选题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冰凌的形成 ????????????????????????B.?冰雪消融
C.?露珠的形成 ??????????????????D.?雾松的形成
2.在 0℃的环境中,把一块 0℃的冰投入到一杯 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冰全部熔化???????? B.?只有冰有一部分熔化????????
C.?只有水有一部分凝固????????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3.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8℃时的海波是液态
B.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用时6min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不需要加热
4.下列各组物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铁、食盐、松香?????????????B.?萘、食盐、水晶?????????????
C.?铝、石蜡、玻璃?????????????D.?冰、沥青、松香
5.炎热的夏天,课桌上的一个杯子中有一把金属勺,把热水瓶中略低于100℃的水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下列有关这种金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金属熔点高于100℃????????????????????????????????????????B.?该金属熔点低于26℃
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D.?该金属凝固点低于100℃
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7.有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其原理是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易熔化和凝固的微胶囊物质。下列关于这种微胶囊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微胶囊物质一定是晶体
B.?微胶囊物质的比热一定越小越好
C.?气温升高时,熔化吸热;气温降低时,凝固放热
D.?熔化和凝固时,构成微胶囊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
8.水能结冰,并能融化成水,水能在太阳照射下变成水蒸气,这说明(?? )
A.?物质是变化运动的?????B.?物质有质量?????
C.?同一物体的物质可以减少?????D.?同一物体的物质可以增加
9.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 )
A.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B.?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
C.?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D.?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
10.在标准大气压下,由表格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 钨 铁 钢 铜 金 固态水银 固态氮
熔点(℃) 3 410 1 535 1 515 1 083 1 064 -39 -259
A.用铜锅熔化钢块也行???????????????????????????????????????????B.?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C.?在-265 ℃时氮气是固态????????????????????????????????????D.?-40 ℃的气温是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的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凝固图象,从A到D整个过程是________的(填“吸热”或“放热”),BC段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其对应的温度48℃代表此晶体的________。
12.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________,温度________;钨的熔点是3 410 ℃,它的凝固点是________℃。
13.“滴水成冰”是________现象。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温度普遍上升,即全球变暖。因为气温变暖,南北极地的冰会________,从而导致海水量增大,引起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地区将渐渐被水淹没。
14.如图中的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烹饪过程中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豆腐通过冷冻后变成冻豆腐经历了________的物态变化.此过程中豆腐将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15.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如图所示,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实验探究题
16.小组同学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乙中的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
(2)小西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冰是________(晶体/非晶体),理由是 ________;0~2min升温比5~10min快,原因是________。
(3)小西实验后,小华重新加冰、温水,也做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丁所示,丙、丁图象的差异是因为小华在实验中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17.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作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冷却到第15分钟时呈________态,盐水凝固过程经历了________分钟。
(2)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________(填“快”或“慢”)。
(3)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_℃。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________(填“高”或“低”)了。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__(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四、解答题
18.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是我们科学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
(1)为了更好的认识固体熔化的规律,小明从实验室取来两种物质,探究熔化的规律。实验结束后,小明做出了甲、乙熔化图像如图一。
根据图像判断甲是否是晶体,并说出理由?________。
(2)小麦分析小明的熔化图像,认为甲和乙肯定不是同种物质,他的依据是:________
(3)小明在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二中a线所示。
实验时觉得加热时间太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改进了实验:他提高了水的初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请在图二中作出温度大致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
19.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________;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
(3)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__(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20.阅读材料,回答材料后的问题
过冷水是指达到或低于冰点时却没有凝固成冰的水.水凝固成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有凝结核.当温度低到冰点之下时,如果水太过纯净,水中没有一个结晶核来结晶,那么即使在0℃之下也不会结冰,还保持着液态.凝结核可以是微小的冰晶,可以是水中的悬浮物,可以是器皿的壁.当过冷水中具备凝结核时,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水迅速凝固,温度回升到凝固点.当天空中的飞机穿过有过冷水的云层时,云中的过冷水遇到飞机,会马上结成冰,飞机就容易发生坠机事故.
(1)水在0℃以下不结冰是因为水中缺少________;
(2)不仅有过冷水,还有过热水,过热水是指________;
(3)动画片海尔兄弟之《冰川危机》中有个片段是:一个池塘里的水在零下的温度仍未结冰,如果你是编剧,你准备让海尔兄弟怎么做就可以使湖水冻起来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A.冰凌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固现象,故A错误;?B.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的熔化现象,故B正确;C.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D.雾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 D
解析:0℃是水的凝固点和冰的熔点,由于外界温度也是0℃,因此水无法向外放热,那么水无法凝固;冰无法从外面吸热,因此无法熔化,则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答案: B
解析:A.48℃为海波的熔点,它可能为固态、液体或固液混合态,故A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B点开始熔化,C点熔化结束,那么海波的熔化时间为:12min-6min=6min,故B正确;C.海波在CD段为液态,故C错误;D.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但是要继续吸热,熔化才能进行,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 B
解析:A.松香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那么它不是晶体,故A错误;B.萘、食盐、水晶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它们都是晶体,故B正确;C.石蜡和玻璃熔化时没有熔点,那么它们不是晶体,故C错误;D.沥青和松香熔化时没有熔点,那么它们不是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 D
解析: 将金属勺放入略低于100℃的水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因为金属为液态,所以100℃肯定在该金属的熔点以上,即该金属的熔点肯定低于100℃;当水温降低到26℃后,该金属凝固了,因为此时金属为固体,所以26℃肯定在熔点以下。因此该金属的熔点(或凝固点)低于100℃,高于26℃。
故选D。
6.答案: A
解析: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 ,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A正确;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故B错误;?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故C错误;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 C
解析:A、晶体和非晶体都能熔化和凝固,所以该微胶囊物质不一定是晶体,故A错误;B、微胶囊物质的比热大时,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故B错误;C、气温升高,固态的微胶囊物质会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会从人体吸热;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会凝固,凝固时需要向人体放热。故C正确;D、熔化和凝固时,构成微胶囊物质的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 A
解析:解:A、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A符合题意;B、物体由物质组成,物体有质量,B不符合题意;C、D、 同一物体的物质不变,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 C
解析: 开水倒入杯中后, 夹层间的“神奇物质” 先吸收热量,由固态变为液态;当水温低于55℃后开始放热,由液态变为固态,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 C
解析:A、标准大气压下,铁的熔点1535℃,铜的熔点是1083℃,铜的熔点低于钢的熔点,所以不能用铜锅来熔化钢,故A错误;B、铜的熔点低于钢的熔点,所以不能用铜锅来熔化钢,故B错误;
C、氮的凝固点是-259℃,在-265℃时氮气已凝固,氮气是固态,故C正确;D、水银温度计不可测量-40℃的气温,因为在-39℃时,水银已经开始凝固,所以不能使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1.答案: 放热;固液共存;凝固点
解析:晶体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因此晶体从A到D整个过程是放热的;BC段表示凝固过程,放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为凝固点,因此温度48℃代表此晶体的凝固点。
故答案为:放热;固液共存;凝固点。
12.答案: 吸热;不变;3 410
解析: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吸热,温度不变;钨的熔点是3410℃,它的凝固点是3410℃。故答案为:吸热;不变;3410。
13.答案: 凝固;熔化
解析:“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气温变暖,南北极地的冰会熔化,从而导致海水量增大。
14.答案: 凝固;放热
解析:豆腐冰冻时,水凝结成冰,属于凝固现象;凝固过程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固;放热.
15.答案: 凝固
解析:雨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故答案为:凝固.
三、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2
(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3)加入冰的质量较大
解析:(1)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它的示数为-2℃;
(2)根据图丙可知,冰在熔化时始终保持0℃不变,因此冰是晶体,理由是: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0~2min升温比5~10min快,原因是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3)丁图与丙图比较,二者都从-5℃升高到0℃时,丁需要的时间长,吸收的热量多;根据公式Q=cm△t可知,肯定是因为小华在实验中加入冰的质量较大。
17.答案: (1)固液共存;10
(2)快
(3)-2;低
(4)变多
解析:(1)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冷却到第15分钟时 温度正处于不变的时间段内,即盐水正在凝固,这时呈固液共存态;盐水凝固过程经历了:20min-10min=10min;
(2)根据甲图可知,凝固前,从4℃~-2℃用时10min,每分钟降温0.6℃;凝固后,从-2℃~-4℃用时:30min-20min=10min,每分钟降温0.2℃,因此凝固前比凝固后降温快;
(3)根据图像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2℃。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的凝固点0℃相比,凝固点变低了;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而熔化的盐冰混合物的温度为-2℃,因此水能够向外放热,从而变成冰,因此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冰会变多。
四、解答题
18.答案: (1)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2)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
解析:(1)根据图一可知,甲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它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因此甲是晶体;
(2)根据图一可知,甲和乙都是晶体,但是熔点不同,因此它们不是同种物质,那么依据是: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使用相同的热源,相同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Q;水的质量相等,根据Q=cm△t可知,相同时间内水升高的温度相同,表现为两个图像的倾斜角度相同。后来水的初温度比原来高,而最终水的末温相同,因此图像如下:
19.答案: (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2)先降低后升高
(3)不准确;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
解析:(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假设: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3)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我认为他的判断不准确
理由是: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
20.答案: (1)凝结核
(2)水达到沸点或高于沸点时却没有沸腾的水
(3)可以向水中投入一个石子
解析:(1)由题意知:水凝固成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有凝结核,故水在0℃以下不结冰是因为水中缺少凝结核;(2)热水一般是沸腾的水,而过热水是指水达到沸点或高于沸点时却没有沸腾的水;(3)根据“当过冷水中具备凝结核时,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水迅速凝固”故一个池塘里的水在零下的温度仍未结冰可以向水中投入一个石子.
故答案为:(1)凝结核;(2)水达到沸点或高于沸点时却没有沸腾的水;(3)可以向水中投入一个石子.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