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020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
18.只有一个地球
第2课时
18.只有一个地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这节课将学习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的结论的呢?
探究新知
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的结论的
请同学们在第1、2两个自然段里找一找课文从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美丽又渺小”。
(1)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形状
颜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列数字
作比较
学习第二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批画并交流:
(1)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
(2)地球给了人类什么?
(3)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不可能性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保护地球必要性
思考课文的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美丽渺小
资源有限
无法移居
保护地球
果
因
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其他星球,促发读者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由此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保护地球”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品读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既然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离开地球,去别的星球上生活呢?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已了解到人类目前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
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比较
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体会矿产资源的宝贵和来之不易,从“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体会破坏矿产资源的严重后果和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
包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的“晶莹的球体”。
美丽与壮观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晶莹美丽
破坏及严重后果
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
资料: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然而全球消费及人口数量都在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地球资源再生的能力,这一情况就是生态超载。大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4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10月22日,2003年提前到了9月20日。2013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20日,意味着在8月20日人类用完了地球本年度的可再生资源,剩下的4个多月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2015年8月12日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在这一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2016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8日,比2015年提前5天,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下的4个多月里,人类将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态欠债,更多地透支地球的生态产品和服务。2018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1日,212天就用完了2018年的份额。2012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到2050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交流(课后习题3)
第一,关于环保问题的描述,在生活中找到人们破环资源、滥用化学品的现象,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即可;
第二,宣传语要主旨明确、语言简明,具有启发性、感染力和号召力。
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资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
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
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
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节约资源
(1)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
(2)假如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或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3)搜集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读出情感。
课堂作业
18.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
资源有限
无法移居
保护地球
因果关系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
内容
18.只有一个地球
第(2)课时
备课
日期
月
日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2.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
重难点
1.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2.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这节课将学习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的结论的呢?
【探究新知】
二、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的结论的
1.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在第1、2两个自然段里找一找课文从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美丽又渺小”。
明确:课文先从宇航员视角,抓住颜色、形状等特征描写地球的美丽,接着以列数字的方式说明地球相较于宇宙而言的渺小。
(1)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美丽: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水蓝色“纱衣”)
(2)句子: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列数字和作比较)列数字的方式说明地球相较于宇宙而言的渺小。)
2.学习第二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批画并交流:
(1)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
(2)地球给了人类什么?
(3)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
小结: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3.第三、四部分自主学习并交流。
(1)抓住“40万亿千米”,通过举例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懂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不可能性。
(2)抓住宇航员的感叹,并联系第1自然段,从感性到理性,深化对保护地球必要性的认识。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1)自由交流,在小组内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清楚理由。
(因果关系:因为“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所以应该“保护地球”。)
(2)
“保护地球”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明确: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其他星球,促发读者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由此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三、品读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感受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
1.出示句子: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1)应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2)讲解:假如用教室当宇宙,以笔尖或让学生想象一粒尘土当作地球,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地球之于宇宙的渺小,从而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3)再如,联系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古建筑,或动物、植物化石的认知经验,来感受“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历时之长,明白矿产资源的形成来之不易,体会列数字的准确、科学。
2.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过渡:既然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离开地球,去别的星球上生活呢?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预设:在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已了解到人类目前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也掌握了相关知识,这里可借机复习一下,加深认识。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四十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则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二)关注课文中连词的使用。
1.句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明确:加点的词语去掉,与原句作比较,进而体会出“本来”说明地球本身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人类生存很有好处,“但是”“因为”“不但”“还”则说明人类自身的行为给矿产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恶果,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关联。
2.句子: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体会矿产资源的宝贵和来之不易,从“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明确: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体会矿产资源的宝贵和来之不易,从“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中体会破坏矿产资源的严重后果和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
3.感受语言的生动。
句子: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的“晶莹的球体”。
(1)从文字中想象画面:从“水蓝色、晶莹”你感受到了什么?
(2)“纱衣”是什么样的?从这样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从太空看地球,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地球?
(3)小结:站在宇航员的角度上,体会地球的美丽与壮观。
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1)抓住“可爱、破碎”等词语,想象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怎样的独一无二,怎样的晶莹美丽。
(2)再结合上文,想想地球资源不可再生,人类目前无法移居。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可爱又容易破碎的”,体会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
(4)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预设: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
(5)教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
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然而全球消费及人口数量都在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地球资源再生的能力,这一情况就是生态超载。大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4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10月22日,2003年提前到了9月20日。2013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20日,意味着在8月20日人类用完了地球本年度的可再生资源,剩下的4个多月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2015年8月12日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在这一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2016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8日,比2015年提前5天,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下的4个多月里,人类将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态欠债,更多地透支地球的生态产品和服务。2018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1日,212天就用完了2018年的份额。2012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到2050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四、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交流(课后习题3)
1.“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这个问题,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
2.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关于环保问题的描述,在生活中找到人们破环资源、滥用化学品的现象,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即可;
第二,宣传语要主旨明确、语言简明,具有启发性、感染力和号召力。
3.宣传标语范例:
保护环境: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
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节约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资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
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布置作业】
五、巩固提升
1.课堂延伸。
(1)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
(2)假如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或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3)搜集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读出情感。
2.完成本课练习册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
18
只
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
资源有限
无法移居
保护地球
因果关系
)
教学
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