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乞巧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乞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5 18:30:42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
牛脑驿小学 杨建飞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 乞巧 学习巧手《乞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9《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织女的心灵手巧。《乞巧》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传统节日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广泛的古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会学习。古诗教学中不但要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这是教学的的重点和难点,还要交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力求让学生进入古诗,还通过读、想、悟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想象丰富,尤其爱听故事。他们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浅显易懂的古诗通过读能明白大意,但还需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其发挥想象,走进文本,领悟诗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宵”三个生字。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读中理解诗的意思,领悟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瑰宝—古诗,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流程:(课前听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导入解题:
同学们一定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吧!你们知道他们他们每年的哪天相会吗?喜欢故事中的织女吗?为什么?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传说,一位多么手巧的织女啊!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她织的花朵能引来蜜蜂蝴蝶,人间的女子多么羡慕织女的心灵手巧。于是我们就有一个传统佳节——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今天,老师就领着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关于乞巧节的古诗(出示诗文,齐读诗题)
①“乞”第几声?那他碰到第三声的巧可要变为第二声了,qí巧,跟老师读一遍。
②看到这个“乞”字,你们会想起哪个字?“气”生气的气。除了少一横外,写的时候最后一笔也不同,气是“ ㄟ ”,乞是横折弯钩,来跟老师写一遍。(学生书空,师板书“乞”)
③谁能为它找个朋友?乞求、乞取、乞巧(板书“巧”)
④谁能说说乞巧的意思?(乞取智巧)
⑤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这首诗也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了,谁能把它读通顺、读正确,谁就可以成为它的朋友,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把你读时的节奏画上。快快行动吧!
汇报读
老师听到同学们读第一句时有两个xiao,它们字形一样吗?能区分开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首诗已经成为你们的朋友了,你一定想多了解这位朋友吧?那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这位古诗朋友呢?(生说方法)对,多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中能明诗意,除了这些,老师这儿还有三个锦囊,你们想打开看看吗?(课件出示方法)那你们就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吧!等会儿看谁能读明白古诗的意思,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交流、汇报。(你读懂了哪些,你知道哪些关于乞巧节的风俗)
还有哪些词、句不懂吗?
品读古诗,领悟诗情
(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让我们带上这些疑问,插上想像的翅膀,进入古人乞巧的行列:七月初七晚上,人们都情不自禁的望着浩瀚的星空,七夕今宵看碧霄,谁来读读?你听出了星空的浩瀚无边了吗?那听老师读读。(师范读)。
2、请学生上台,望着画面读诗。
(二)1、在这繁星点点的夜空下,人们会想到谁呢?(牛郎和织女)
对,牛郎和织女盼了整整三百六十五个白天,三百六十五个夜晚,终于,终于在这一天相会了。看(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会的画面)他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
2、你能读出他们此时的心情吗?
(三)1、是啊!七夕这天,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织女,终于和牛郎相会了,人们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在向织女乞取智巧。看,家家乞巧望秋月!(课件出示:家家乞巧图)。瞧,乞巧的人多吗,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做上记号。你能读出多的感觉吗?
2、诗中的姑娘在淡淡的月光下,用哪种方式乞巧呢?(课件出示:穿针乞巧图)她们穿过的红丝多吗?你从哪些词中知道的,能读一读吗?几万条是十万条还是八万条?
五、拓展延伸
1、是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你们猜猜,她们会向织女说些什么呢,会向织女乞取什么智巧呢?乞巧歌有云:“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2、如果你在这乞巧,你有什么心愿想对织女说呢?
多美好的愿望啊!就让我们带上它,再美美地把诗读一遍吧!(配乐朗诵)
学以致用
我们这节课,通过读、想、悟的方法,明白了《乞巧》这首古诗,表达了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现在我们也用读、想、悟的方法,去学习《清明》这首古诗,还可以用这几个锦囊妙计哟。
你看,这首诗有插图,还可以联系背景。清明节有哪些风俗呢(对,这是一个祭祀已故亲人的节日)
那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清明》这首诗吧!
汇报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觉的路上的行人心情怎样?那该怎么读呢?(生自由读、齐读)
布置作业
古代诗人在传统佳节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收集进诗词宝典中吧,我们下次再交流。
板书设计
乞巧
教学设计流程图:
引入
读 想
乞取智巧

忆故事
谈织女
教学生字“乞”
乞巧
理解诗题
自由读诗
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区别“宵”与“霄”
利用学诗方法,读懂了哪些词句
再读古诗
理解诗意
学会质疑,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创设情境,指导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品读古诗
领悟诗情
创设情境,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创设情境,指导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古代女子会向织女乞取什么智巧?
拓展延伸
你会向织女许下什么心愿?
学以致用
用今天学古诗的方法,自由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清明》
布置作业
收集与传统佳节相关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