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第六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第六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7 09: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肥第六高中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分值:100 时长:90 分钟 )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距今约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陶” 。这个文化遗存位于图中的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 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 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王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 封制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 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折射出不同的治国理念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D.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缩短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 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雄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B.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C.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发展 D.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必要性
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而没 有太尉。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B.丞相主管军事和政务C.国家政局正渐趋稳定 D.秦朝因暴政短暂而亡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二者都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二者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二者都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A.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有些贵族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 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下图为汉代中原地区“虎吃女魃”墓葬画像砖石(魃:传说中制造旱灾的鬼怪),大量此类画像砖石的出土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8620760184785
A.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衰退 B.天人感应现象影响广泛
C.农本思想在民间影响深刻 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1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 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
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西晋末年,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同时,追尊蜀汉后主刘 禅为孝怀皇帝,立汉三祖五宗(西汉、东汉、蜀汉 8 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对刘渊尊汉的合理解释是A.反映了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B.表明刘渊企图统治全国的野心
C.尊汉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资本 D.刘渊提倡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可知,这 一时期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列是公元 669 年朝代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简图,请问?处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瀚海都督府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最能反映钱穆观点 的制度设计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陕西西安出土了 22 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
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 20 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广泛实行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有学者研究指出,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早就声名远扬,因而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 奉翰林。学者意在强调
A.选官制度还没有基本定型 B.皇室干预朝廷人事任免权C.科举不是选官的唯一途径 D.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渺茫
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 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
《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
A.儒学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 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C.佛教左右了民众的思想 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魏晋至唐代思想的“新的趋 向”主要是指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 11 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 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C.我国至迟到明代火药已运用于军事 D.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二、 材料分析题(第 31 题 13 分,第 32 题 14 分,第 35 题 13 分,共 40 分)
31.(13 分)图解历史。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图一 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器具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农具。
图二 1923 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
⑴依据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当时社会出 现了哪两大新兴的阶级?(6 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机构的发展历程。
图一 制度的初创
9087485105410
图二 制度的变革
图三 制度的规范
884936095885
⑵请指出图二制度的名称及创立的朝代,分析三幅图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7 分)
32.(14 分)历史在改革中发展。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妄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 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⑴根据材料,概括改革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7 分)
材料二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
⑴《汉书》的体裁是什么?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材料三出土文物印证了汉朝哪一文化史实?
(6 分)
⑵材料一和材料二解释刘贺被废的原因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对刘贺的评价?(7 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⑵指出这次改革名称,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个名称的含义,分析这次改革对中国赋税制度产生的重大 影响。(7 分)
33.(13 分)考古演绎历史。
材料一 昌邑王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就继承王位。公元前 87 年,武帝去世,年幼的昭帝即位。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去世,无子,大司马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皇太后,列举种种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后来,刘贺降封为海昏侯。
——摘编自《汉书》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昭帝时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皇权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20770851005840——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 2015 年 11 月江西考古部门首次对外公布了在南昌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的大量竹简木牍,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部分学者据此认为刘贺绝非纨绔子弟,而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的宗室贵胄。
刘贺墓《论语》书牍局部图 铜镜镜背上的孔子像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B
D
A
B
C
A
B
C
D
A
C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C
B
A
B
B
D
D
B
C
B
B
C
C
31.
⑴铁制农具使用,牛耕推广;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6 分)
⑵西汉中(内)外朝制度;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分离,官僚体制逐渐走向成熟。(7 分)(第 2 问酌情给分)
32.
⑴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7 分)
⑵两税法;户税、地税/夏、秋征税;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7 分)
33.
⑴纪传体断代史;郡国并行制度;儒学成为主流(正统)思想。(6 分)
⑵失礼仪,乱法度;权力之争;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仅凭现有的出土文物来推翻《汉书》中的观点不够客观,证据不够充分。(7 分)(第 2 问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