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5
ADBDB
6——10
BBBCA
11——15
DBDAA
16——20
BCDBD
21——25
BAABD
26——30
CACBC
31
题答案:(25
分)
工商业发达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提供浓郁的人文环境;都具备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9
分,每点
3
分)
特点:稷下学宫由政府主办;学科相对单一,主要是人文学科;带有鲜明政治色彩,主要服务于君主的统治需要。(6
分,每点
2
分)
柏拉图学园是民间办学;学科相对齐全,人文、自然学科兼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人才、进行学术研究。(6
分,每点
2
分)
贡献:培养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推动了当时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突破和人类文化的繁荣;对东西方后世教育制度、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2
题答案:(15
分)参考答案:
水平三: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相关解释充分合理。
层次
1: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近代史研究以革命史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偏重政治史、革命史;改革开放以来,突破革命史观的局限,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层次
2:阐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阶段差异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近代史研究主要服务于巩固政权和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之后又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近代史研究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和“双百”方针恢复等因素的影响下,得以迅速发展。
层次
3:说明不同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影响,概括史学研究与时代环境的
关系。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历史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影响了若干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及历史学科建设;改革开放后,近代史研究更加客观、全面。历史研究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水平二: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准确,相关解释基本合理。
水平一:能够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解释较为合理。济南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题)两部
分,第Ⅰ卷为第
1
页至第
4
页,第Ⅱ卷为第
5
页,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战国时代,中国的名家讲求辨别名实异同,注重文字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强调论辩技巧。
由此可见,名家与雅典智者学派的相同点在于(
)
A.忽视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
B.有统一的政治追求
C.普遍忽视民众的政治需求
D.仅契合贵族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
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
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
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
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
A.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
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状、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明末小说《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中提到,闵子骞早年丧母,继母为己所生二子和闵子
骞缝制棉衣,唯闵子骞棉衣内塞入芦花,闵父发现,欲休妻,闵子赛苦苦哀求,闵父遂罢此
念,继母为之感动,家庭和睦。据此可知,当时小说(
)
A.成了文学作品的主流
B.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C.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D.是儒家思想官方化必然产物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毕昇还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
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
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
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A.
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B.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有学者指出,16
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
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中古时期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约
15
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之后这一技术迅速在欧洲普及。清
雍正年间,宫廷铸
25
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便束之高阁。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中西方(
)
A.生产方式的差异
B.政府支持力度不一
C.技术水平的高低
D.市场内在需求不同
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
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13.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单位:本)
17
世纪中叶
29
14
约
1000
1—20
18
世纪中叶
47
27
约
4000
20—100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卢梭认为:正是现代科学启蒙所导致的科学对政治社会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了公民德性的消失,“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公民)德性也就消失了。”这表明卢梭(
)
A.对启蒙运动深刻反思
B.已经走向科学理性对立面
C.成为宗教神学卫道士
D.对近代民主政治感到失望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种种制夷思想
(
)
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
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
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
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中指出:社会改造必须一方面“研究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并行不悖的。他同时指出,这种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
)
A.将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相结合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7.如图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
仅是亲历者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
B.
与政治相关的史料价值有限
C.
掺杂了亲历者撰写时的思想感情
D.
涉及政治事件就会出现分歧
18.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
)
A.
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
B.
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的文化
C.
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
D.
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19.1920
年,新青年社创办《劳动者》,创刊号指出:“中国的工人比外国工人还要苦。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外国工人略微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深入传播西方启蒙思想
B.先进知识分子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C.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
D.领导工人运动是中共成立初的中心任务20.中国古代认识论中一个基本观点是“知易行难”,但孙中山认为这一学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于是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孙中山意在强调(
)
A.打破古代认识论束缚解放思想
B.三民主义在实践中的意义C.革命思想不同于中国古代思想
D.革命者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依据自己的观察,断言“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这是对农民运动革命性、正义性的总体肯定,彰显了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由此可知,该考察报告(
)
A.建议中共应调整中国革命的道路
B.利于纠正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C.为中国农民起义的合理性作辩护
D.强调建立工农联盟政权的紧迫性22.1935
年,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不喜欢帝国主义,一方面又怕革命的彻底性……在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
态度可能发生变化。”毛泽东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华侵略
1938
年
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体现了共产党人(
)
A.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B.将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C.彻底地纠正了“左”倾错误
D.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
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
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
力。”作者意在说明(
)
A.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B.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C.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25.1929--1933
年的美国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背景隐约表现。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电影创作再现社会生活
B.
经济危机扩展到文化领域
C.
政府力图控制民众情绪
D.
电影折射民众的心理需求
罗兰?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评价一种文学艺术流派时说:“(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主义……不喜欢强烈的激
情、主观性和混乱无序……人的精神是镜与灯,它照亮通往真理之路,而不仅仅是反映真理,
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这里评价的文学艺术流派是(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27.下表是在
20
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这反映出当时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
)
学说
主要依据
西周封建说
私田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则为其上层建筑
战国封建说
以“初税亩”为标志,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并逐渐通过战国的变法夺取政权
A.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
B.“双百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C.土地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重点
D.古代史研究很难有统一观点28.下表是
1949—1990
年中国扫盲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全国人口总数(万人)
15
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
文盲率(%)
1949
54167
—
80.00
1964
72397
23327
38.10
1982
103188
23582
22.81
1990
114333
18003
15.88
A.“左”倾导致“文革”后教育受挫
B.义务教育使文盲率快速下降
C.制度变迁影响教育普及程度
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教育发展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安全的排斥;但在
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30、《“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文中认为,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
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
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追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第Ⅱ卷(材料题,共
40
分)
公元前
4
世纪,中国的稷下学宫和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差不多同时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
公元前
374
年,稷下学宫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齐国故都临淄,由齐国国君创办,存续
150
余年。临淄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都会城市之一,城中有冶铜、制钱、漆器、丝织等诸多手工业工场。而稷下学宫则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稷下诸子中,稷下黄老之“道”、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的“隆礼近法”思想等都是在实现哲学突破的同时,对新的治国理念和统一天下之术的探索与论辩。
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于大约公元前
387
年由柏拉图创办,是西方古代第一所大学,存续
900
余年。学园汇集了当时众多的学者在此从事学习或研究,学科设置主要以哲学思想的传授、
研究为主,同时十分注重数学并扩展到其他学科,例如几何学、音乐、体育、天文学,以及生物科学中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园希望通过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座——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共同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的不同办学特点,并简析二者的
共同历史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
1949
年以后,革命史学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由边缘走向中心。1954
年,胡绳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叙述框架:开端于
1840
年鸦片战
争,下限为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为主线。此后,戊戌维新因“改良”而逐渐趋向负面评价,辛亥革命亦因“不彻底性”而评价低落,只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标杆而成为研究热门。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来和
80
年代,中国历史学界出现若干学术争论,包括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农民战争评价问题等,1979
年,戴逸提出不能用阶级斗争代替一切,生产斗争、科技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这一主张得到广泛支持,对生产力的研究形成热潮。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人们注意到中国近代史还存在着另一个过程,即追求近代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由比较偏重政治史发展为多领域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完整的研究体系。
——据王建朗《中国近代史研究
70
年(1949—20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5
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