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核聚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7 核聚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17 10: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7核聚变教案
【教学目标】
总体定位:引领学生站在工程师的角度,以核能的开发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在解决聚变反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过程中,落实知识和技能,贯彻情感的教育。
? ? 具体目标:
1、知道核聚变的概念,知道太阳能是聚变的能。
2、知道核聚变的条件与优点。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
3、知道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
4、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增强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核力与比结合能的知识,并且通过核裂变的知识对核反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旨在进一步强化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核聚变的条件,核聚变的控制。
一、引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1964年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是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是核能,其实还有一种释放核能的炸弹,它就是氢弹。紧接着,1967年我国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爆炸录像,两弹的成功爆炸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从原子弹到氢弹是一种质的飞跃,美国用了约7年,前苏联用了约四年,而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原子弹与氢弹释放出的是巨大的核能,为了更好理解这种能量,让我们先来回顾这幅图像,如果我们将图像横坐标按质量数大小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的话,我们可以分别称这些原子核为轻核、中等核和重核。
[提问]:从比结合能的变化看,请问原子核的质量数如何变化才会释放核能呢?
[引导]: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的能量越小,从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变成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时会释放出核能。
[总结] :途径有这样两条(投影指示符),重核变成中等核的称为裂变,原子弹就是裂变的原理,轻核变成中等核的称为聚变,氢弹聚变正是聚变的原理。我们已经知道弹子弹的原理就是裂变,其实氢弹的原理就是聚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核聚变。
二、新课
1、定义的得出
[提问]:如果要给核聚变下个定义,该怎么说好呢?
[投影]:ppt投影核聚变定义。
像这样的一种轻核变成中等核的反应叫核聚变,比如两个轻核氘与氚反应变成氦。这样写有什么问题吗?
原来核反应也要像化学反应一样遵守电荷数、质量数守恒定律,所以同学们断定这里还应该要放出一个:中子。
[验证中子]:其实科学与同学们所见略同,据报道,英国一个13岁学生成功搞出一个核聚变反应堆,科学家就是根据是否产生了中子来判断氢是否成功发生了聚变。当然,我们知道,反应还要放出一定的能量(投影能量),并且这个能量是非常巨大的,播放视频(板书:能量大)。
[过渡]:能量真是太强大了,如果要让我们去制造这种炸弹,怎样才能使这个聚变反应发生?
2、条件的得出
[提问]:反应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核裂变那里得到些启发,这是一个重核,当中子飘过来撞上去时,重核发生裂变。再来看聚变反应,这是两个都是原子核,当其中一个过来时跟刚才裂变时中子撞向重核时有什么区别呢?可以适当的时候提示学生从受力的角度比较。
[学生讨论]:因为当核子靠得很近的时候巨大的库仑斥力,所以聚变会更难。
[总结]:因为中子不受库仑斥力,所以可以让它慢慢飘过去实现反应,相比于裂变反应,原子核要相互靠近发生聚变反应困难多了。
[播放视频]:形象感受斥力(板书:反应难)。
[过渡]: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核电站都是什么电站吗?这或许就跟聚变反应更难实现有一定的关系。
这节课就让我们迎难而上,像科学家一样一起来开发这种能量吧。
我们知道,核力是短程力,只有核子间距离小于10-15m时,核力才能起到平衡库仑斥力作用并且使核子紧密结合发生聚变反应。
思考与讨论1:怎样才能使核子靠得这么近呢?(板书: 迎难而上)
[学生活动]:要有足够大的初动能(投影),引导出方案1:用加速器加速原子核(投影)。
[教师投影]: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位于瑞士附近的强子对撞机,这是核子发生对撞时的聚变景象。再看一个视频……,所以加速可以实现聚变反应。
[过渡引导]:但加速过程所消耗的能量远大于产生的能量,不够经济,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探索高能粒子的碰撞规律,看来开发核能需要寻找其它路径了。
[过渡引导]:加热也实现核聚变,因为高温状态下的粒子因为剧烈的热运动而具备足够大的动能 (投影)。同学们可能会不相信那是真的,因为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见识过通过加热应能实现核聚变的,现在就让我们来见一下吧,实氢弹的聚变就是这样实现的。
分析氢弹:氢弹由……组成,其实这部分就是一个小型的原子弹,由原子弹产生上亿度的温度再去加热氢(投影加热方式),氢原子核因为作剧烈的热运动具有足够的动能而产生聚变反应。
一般核聚变都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实现的。再看这种方式,由于通过加热发生聚变所需的温度达上亿度,所以聚变反应也称热核发应。
3、可控聚变的提出、方案与困难
通过高温加热的方式,我们制造了氢弹,但它是一种杀伤性武器,所释放的核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和平利用聚变能量并造福全人类才是我们的研究核聚变的主要方向。
要控制这个能量,我们可以先从聚变核燃料开始研究,大量高速粒子要发生碰撞,如果距离太大,很容易导致”擦肩而过”而撞不上,所以高效的聚变,其反物应该是高密度的,同时聚变反应要能够维持下去还必须是高温度的。要控制这样的燃料,我们该用什么样容器去控制它,像我们平时用的饭盒可以吗?
上亿度的高温,在地球上是找不到任何一个这样的容器的。
思考与讨论2:没有这样的容器怎么办?
学生陷入迷失状态。
①磁约束
[教师引导]:高温下的核子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我们可以用什么控制它?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方案并讨论的可行性。
[教师引导]:可以通过磁场将粒子约束在一定的区域内,其实科学家也是这么想的。
这是一个磁约束装置的结构原理图,名为托卡马克或环流器。第一个托卡马克由前苏联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这是产生磁场的环形线圈,高能粒子被约束在形内,同学们知道它是怎么约束粒子的吗?
[进一步引导]:假如有这样一个沿径向运动的粒子,大家知道是怎么约束在环内的吗?
[学生讨论回答] :磁场足够强时,粒子的运动半径就会很小,从而被约束在环内。
[教师总结]:这是放大图,实质就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知识拓展]:实际的运动粒子可能同时还具有垂直环面的速度,所以粒子将作这样的螺旋线运动,考虑到空间的磁场也不可能都是匀强的,所以粒子的实际运动应该是这样的。(ppt展示),这是一个磁约束动画模拟(播放视频)
[爱国教育]:这是中国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反应能持续102秒,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
我们把利用磁场进行约束的方式称为磁约束。
②惯性约束
[教师引导]: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除了磁约束,还出现了另一种约束方式,这是它的原理图。用高能激光从各个方向同时照射核燃料,使得静止的核燃料瞬间获得高温,因为粒子具有保持静止的惯性,从而使得粒子在瞬间获得高温而飞散之前实现核聚变,这种方法利用了惯性原理,所以称为惯性约束。
[动画模拟]:这是惯性约束动画模拟。
[展望]:人类社会对这两种约束的研究还在路上,科学家预测:2050年有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 一旦实现核聚变,地球将不再有能源危机,可控核聚变的成功开发或许迎来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上哪个国家先掌握了聚变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谁就能率先带领人类脱离能源危机。
4、规律的得出
[提问]:那么核聚变反应方程需要遵守什么规律呢?
我们先来看太阳内的核聚变主要方程,请分析其中的规律。
[学生]: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等
[教师引导]:这是一张平均核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数的关系图,核聚释放能量同时质量减小,可见还满足质量亏损,比结合能增大的规律。太阳内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约为3.8×1026 J,太阳在“核燃烧”的过程中“体重”不断减轻,转化为能量的物质是400万吨。科学家估计,太阳的这种“核燃烧”还能撑几十亿年。
[学生活动]:验证3.8×1026 J与400万吨关系。
4、优点的总结
[提问]:相对于核裂变,核聚变有什么优点吗?
[学生总结]:教师投影,学生得出结论。从比结合能图像看,聚变的比结合能变化快,单位核子释放的能量大。投影:” 反应所用的氘与氚可以从海水中提炼或制取,氘储量达40多万亿吨,几乎是取之不近。” 这说明原料丰富,投影:”1、生成物氦没有辐射。 2、泄漏的氚、高速中子、质子等放射性物质,比裂就所生成的废物的数量少,容易处理。”说明污染少。
5、应用
[应用拓展]:我们来看一个视频: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的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上空出现的小行星。
据观测,我们的地球附近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有1000多颗,地球的危险无时不在,恐龙的灭绝或许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据科学家预测,“阿波菲斯”小行星于 2029年与2036年先后两次与地球“擦肩而过”,人类在密切关注该行星的运动轨道的同时,也已经作好了应对的措施,其中包括核弹摧毁方案。
三、小结回顾
三、控制
磁约束
惯性约束
五、优点
能量大
原料丰富
污染少
四、规律
电荷数守恒
质量数守恒
质量亏损
比结合能变大
二、条件
足够大的初动能
:加速
(热核反应)
一、定义
轻核→中等核
小结
四、作业巩固
根据所给数据,计算下面核反应放出的能量:
氘核的质量:mD=2.014102u
氚核的质量:mT=3.016050u
氦核的质量:mα=4.002603u
中子的质量:mn=1.008665u
五、板书设计
核聚变
反应难
能量大
控制难
加速不经济
加 热
约 束
知难而进
开 发
输出难
展 望
六、思维导图
七、前置知识
比结合能,质能方程,核子,核力(短程力),核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