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2020年-2021学年度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命题人: 审核人: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7页。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8题,每题2分,合计76分)
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这时已经出现粟等农作物的栽培。最能够证明当时栽培粟的依据是( )
A.神农能植嘉谷的传说 B.《淮南子》“天雨粟”的记载
C.遗物出土几十斤粟的实物 D.《史记》关于古代文明的记载
2.中国有“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安阳、郑州”为“八大古都”的说法。其中的洛阳,作为都城可以追溯到偃师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哪个时代的遗存(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3.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的一张铭文拓片,铭
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
召的史实。这一铭文可以直接佐证西周的(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
4.《东周列国志》记载很多历史故事,如“周郑交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些故事见证了( )
A.分封制日益完善? B.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国家日益走向统一
5.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农耕经济仍然有重大发展。农业产量有很大提高。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冶铁技术和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都江堰芍陂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D. 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
6.商鞅变法实施后,秦惠文王左右身边的人不断说商鞅的坏话,极力阻挠改革。这些人反对变法,最可能因为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
C.拆开大家庭为小家庭 D.实行十五连坐制
7.西汉的《淮南子》记载“塞翁失马”的故事,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这个哲理最符合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韩非子
8.唐朝汪遵的《咏长城》诗:“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秦代时期的“蕃戎”指
A.犬戎 B.匈奴 C.契丹 D.女真
9.中国历史上唯有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他的最大功绩是( )
A.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开创了皇帝制度
C.开始树立华夏认同观念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0.2019年4月25日至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代推动丝绸之路开通的关键人物是( )
A.董仲舒 B.?苏武 C.张骞 D.卫青、霍去病
11.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并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 )
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 B.宗法观念巩固发展
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D.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12.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以下不属于两汉文化成就的是( )
A.《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 B.《黄帝内经》概述古代中医理论
C.《九章算术》的数学成就 D.阴阳家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13.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此现象直接产生的影响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C.土地兼并、阶级矛盾 D.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中华
14.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演变图,其中指代西晋政权的是
15.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北魏“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的改革( )
A.使北魏完成了中国南北的统一 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C.使北方的民族矛盾激化起来 D.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
16.隋炀帝的各项举措中,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是
A.征伐高丽 B.设置义仓 C.兴建洛阳城 D.开通大运河
17.杜甫的《忆昔二首》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这个盛世局面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中宗
18.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唐太宗接见少数民族使者替首领求婚的情景。后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了过去。这个少数民族是( )
A.吐蕃 B.黑水靺鞨 C.突厥 D.回鹘(回纥)
19.对于回纥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乱问题,《旧唐书》中记载是肃宗遣使到回纥求援,而《新唐书》中的记载则是回纥主动派使者前来请求出兵助唐平叛。对史书的这种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早期的文献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B.后期的文献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C.多方搜集史料才能接近历史真相
D.久远的历史事件无法获取真相
20.唐朝时期,有一次右仆射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竭泽而渔””,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魏征供职于(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21.对于唐朝的“两税法”,时人评价为“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它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对这个赋税制度错误的认识是(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客观上加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
C.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
D.扩大了税收对象,有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
22.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日益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23.“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4.唐朝的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
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为此,他( )
A.总结北方的农牧业经验,编写《齐民要术》
B.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C.潜心研究圆周率,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
D.总结历代和当代的医药学成果,结合实践,写出《千金方》
25.《水浒传》上讲述了一个反面角色黄文炳,是一个在无为军小城里的通判,后来揭发宋江题反诗,使宋江遭到牢狱之灾。北宋的“通判”职权是( )
A.统管地方财政,保证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
B.有调兵权但不统兵
C.有统兵权但无权调兵
D.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制约知州
26.司马光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见,司马光( )
A.肯定变法的积极作用 B.认为变法虽有成效,但总体否定
C.认为变法虽有不足,但总体肯定 D.完全否定了变法
27.岳飞《满江红》词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 匈奴”都指代为(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28.916年,契丹国建立,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占据北方广大地区。契丹国的建立者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忽必烈
2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期,设置了机构进行管理,这个机构是(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北庭度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30.元朝疆域辽阔,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去向,“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其成功主要得益于 ( )
A.四通八达驿道的修建 B.行省制度的实施
C.民族分化政策 D.民族间的通婚与融合
31.瓷器生产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元朝时期,在制瓷领域的突出成就是烧出了(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珐琅瓷
32.《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张画直接反映了( )
A.唐朝长安的繁荣
B.北宋东京的繁荣
C.南宋临安的繁荣
D.元朝大都的繁荣
33.宋代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该故事反映宋代?( )
A.热衷科举博取功名的价值取向 B.科举考试忽视实用性学问
C.文化人迂腐穷酸、穷困潦倒 D.婚姻选择注重门第出身
34.据说,宋朝哲宗皇帝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枝柳。程颐遽起谏曰:“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面露怒容,掷枝而走。在这里,程颐想表达的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加强修养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35.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队伍壮大,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以下文艺现象,正确的叙述是( )
A.柳永、李清照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B.元杂剧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C.宋元的绘画更加追求法度,强调规范
D.格律严整的诗到宋进入鼎盛时期
36.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时有一位大科学家留下一部科技巨著,其中记载和总结北宋许多科技,特别是记载了人工磁化制造指南针的技术等等。这位科学家是( )
A.毕昇 B.沈括 C.郭守敬 D.王祯
37.历史记载,明朝万历皇帝继位时才多岁,年幼的皇帝想给自己找点事干,于是也试图批阅奏章,但所看到的奏疏都是经过张居正批阅好了的,所有事情照着办就行。由故事可知,张居正应该为( )
A.丞相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御史大夫
38.清朝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事件不是清政府行为的是( )
A.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反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西北噶尔丹的叛乱 D.在蒙古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第Ⅱ卷
二、主观题(共24分)
3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4分)
40.(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从而登上仕途。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而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网络文章《解密》
材料二 自司马懿设立州中正到西晋建立,这一阶段,随着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逐渐把持政柄,中正的威权日益加重,无论中正的选任,还是选举标准的确定,都已日益呈现出门阀化倾向。
——《通典》
材料三 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由此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
——摘自《士族门阀与寒门贵子》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品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3分)
(2)概括各个制度的选官标准(不得抄录原文)。(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有何积极意义。(3分)
(4)材料四说明该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1分)
(5)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0年-2021学年度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答 案
一、选择题(共38题,每题2分,合计76分)
1-10 CACCD BBBAC 11-20 CDAAD DBACC
21-30 BCADD DCBDB 31-38 CBABB BBA
二、主观题(共2题,计24分)
39.(12分)
(1)原因: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大变动);私学兴起。(共4分)
(2)主张: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德治);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4分,非材料二中的主张不得分)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当时文化的繁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任意3点6分)
40.(12分)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分)
(2)标准:以才德标准(才能品德),以门第为标准,以考试成绩(才能)为标准。(3分)
(3)有利于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选拔栋梁之士(提高官员文化素养)。(3分)
(4)问题: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1分)
(5)启示: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