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7 16:06:28

文档简介

魏晋唱和诗遵循冋题和冋体的创作方式。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往往郾绕冋一题材选行
创作。如饮宴活动的《公窦诗》现存有曾植、王琹、刘核等作品,游戏活动的《斗鸡诗》现
20世纪中国散文,共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域文幸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
语文
存有曾植、刘桢、应玚等作品,都属于诗人们的同题创作。在同一题材的创作过程中,一般
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臼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紀文章风格的媓变,无疑是最
嫛守同一体式的要求,如前述《公宴诗》和《斗鸡诗》都使用了五言体式。同样,在诗歌
直接乜最苘便的珞径。从晚清到“五凹”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驼聘的天地。可“白话
本试卷分选择燃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得和中,一般要遵守同体的要求,如《文选》“赠答”类的张华《答何劭》和何劭《赠张华》
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熏。
注意事项
都使用五言体式,又如潘舞《为贸谧作赠陆机》为四言休式,陆机《答賈谧》说“鲁公贈诗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
,作此诗各之云尔”,也釆取四言体式。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如卢诰赠刘琨以四言诗,刘琨
直接效罘,却是“诗”的脱胎捩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卡规定的位置上
以四言诗,又重答以五言诗
到胡造、音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魏晋唱和诗促进了总集的产生和复兴。邺下时期的诗歌唱和,促进了总集的产生。曹玉
着小说的迅速堀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由于怀念邺下的文学活动,将旧日游国、公宴、斗鸡等诗歌汇聚起来,便成了最早的单一文
但从另一个角庋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緣,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
用像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体总集了。根詬謝廴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推测,当时的总集或名为《邶中築》。邺下诗
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忐”。这其实与饽统中国不闷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规定的位置
歌的汇集,是由文学活动促成的,不冈于西汉刘歆《七略》“诗赋略"的图书编纂活动,因此
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國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作家不必“搭
可以说《邓中》是文学总集的噪端。随着邺下文学活动的沉寂,总集的发展也一度陷于停
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宇”,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滞。西晋初年文学集会的紫笨促进了总集的复兴。元康六年,石崇举办了金谷园诗会,并编
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拿”,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国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成《金谷枭》。龍音之际,还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总集,如停玄《七林》、挚虞《文章流別
沉腐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弑窦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囯散文不但没有消沉
集》、李充《翰林论》,它们属于史学家的“采擿孔翠”,不冋于文学家的文雅创造
反更囚其重个性、讲詢味、滔既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家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
现代文阅读(36分)
魏时期的文学活动纷紫多样,呈现出魏晋文学的繁荣局而,而诗歌唱和是文学活动的
方文牝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訢获得了无限生机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恶,9
筮本形式,不妨说魏晋诗歌唱和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2日13版)《风雅啸滎与魏晋唱和诗的兴盛》
和诗早在汉代已经出现。目前可靠的早期唱和诗,有东汉后期泰嘉与徐淑的夫妇赠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
和蔡邕的《答对元式诗》《答卜元嗣诗》等。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的
A.魏晋时期北方的统一,各地文学人才大量聚集,促进了魏晋唱和诗歌的繁荣兴盛。
呈都是沉稳平靜,甚至可以说是校为冷落箫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
文学活动的促进。西晋天下一统,《文心雕龙·才略》说“音世文苑,足俪邺都”,诗歌唱和再
B.魏晋时期诗人创作唱和诗形式比较自由,四言五言皆可,赠答诗自己写或代写都行
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用中积着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度兴盛,国袜台成为诗歌唱和的重要场所。魏晉唱和诗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遵循了
C.《公宴诗》和《斗鸡诗》题材和体式都相同,说明魏晋唱和诗遵守同题同体的要求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嬷月色》《背
同題和冋体的创作方式。魏晋唱和诗的兴盛,还促透了总集的产生与复兴
.魏晋时期总集呈现出文学总集、图书总集、史书总集等多种形态,唱和诗功不可没
影》,闖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
晋诗歌唱和的风气,得益于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各方人才的集聚。邺下时期,北方一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或∵小品”。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浩羲的也是“美文”的路子
才荟萃,铸造了魏晋唱和诗的第一个高峰。建安九年(204),操占据了邺城,十三年(208),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可靠”“可考”“一般要”等说法,体现了作者逻辑严密
但改革开放,特别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受”,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
嘗操攻破南方学木中心荆州,将王粲等文人学者会集到邺城。邺堿是曹操的基地,天下人才
B.文章笫三段列举多篇诗歌选文,证明唱和诗在魏音时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取胜的格局逐渐被艹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
荟卒于兹,使邺城成为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及至西晋太康时期,天下一统,人文鼎盛,又
C.《邺中集》、《佥金谷》、《拟麴太子邶中集》等总集证明魏晋总集发展一直兴盛
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
迎未了魏晋唱和诗的第二个高峄。西晋的文学活动发达,有华林园集会、金谷园集会、尚书
D.文章脉络消晰,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了风雅啸聚与魏晋唱和诗兴盛的联系
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罔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桕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
省诗歌唱和等。晋武帝华林园集会可考的有三次。一是泰始四年(268)二月的华林闳宴集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永志、张炜、余秋兩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
一是太康二年(281)三月上巳祓禊作诗。三是太康六年(285)三月上巳华袜因诗会
A.“泰始四年二月,上幸芳林园与群臣宴,賦诗观志”(干宝《晋纪》)可作为晋武帝
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石崇的金谷园集会也有多次,但以元康六年(2%6)石崇“假节、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最为
华林园集会的论据
其次,是芑术恳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
B.石崇在佥谷园举行多次名人集会,东晋著名的王右军在兰亭集会,正是有意识地模拟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的牢固
媲晋唱和诗具有礻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唱和诗的创作中,魏晋诗人对诗歌体式的逃择
金谷集会
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戕"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
比较自由。建安时期的王粲《赠蔡子笃诗》《贈士孙文始》《赠文叔良》等为四言诗,而刘
C.现保存的尚书郎挚虞、尚书郎傅咸与尚书褚武良等人的赠答诗,说明西晋尚书省诗歌
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
桢《蹭五官中郎将》《赠徐干》《赠从弟》等为五言诗,則建安诲人的唱和兼用四言和五言
唱和也是突出的现象
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
西晋的傳玄、得咸父子是儒学世家,傅玄《答程晓诗》有两首,其中四言和五言各一首,而
D.《魏文峃集》说曹不“在东阁讲堂赋诗,命王粲、刘桢、阮瑀等同作”说明魏晋唱和
套路,而呈現出彩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
傳咸的《贈郭泰机诗》和《贈何劭王济诗》都是用五言写就,则魏晋诗人在赠答诗上对四言
诗有多种表现形式
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和五言的使用并无轩轾。在贈答的形式中,一般是一诗一贈,也有一诗两贈,如曾植《又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总而言之,改苹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
丁议王築》、傅崴《赠崔伏二郎》等;一般是一赠一答,也有一踏两答,如卢谐《贈刘琨》
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刘琨有《答卢谌》和《重赠卢诰》两首。赠答诗一般是自已创作,但也有代作的情况,如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为貴谧作赠陆机》,属于为上司代作,
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3分。材料第四段介绍魏晋唱和诗一般要求遵守同题同体。A“北方的一统”范围不准确。从第二段材料可知,唱和诗的繁荣有两个高峰,一次是得益于“北方一统”,一次是得益于“天下一统”。B“自己写或代写都行”与材料第三段“赠答诗一般是自己创作,但也有代作的情况”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D“唱和诗功不可没”一句无依据。材料第五段中明确了图书总集、史书总集要么是专门的图书编纂,要么是史学家的“采摘孔翠”,并非唱和诗促成)
2、C(3分。《拟魏太子邺中集》不是魏晋时期诗歌总集,“一直”也不符合材料介绍)
3、D(3分。“说明魏晋唱和诗有多种表现形式”错,这个事例的作用是说明魏晋唱和诗遵循同题和同体的创作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D(3分。A“根本区别”错;B“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C“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
5、B(3分。无中生有,过于绝对)
6、(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考生将两点或三点合写的情况,要点答到了要给分,可以适当扣除缺乏条理、表述不清楚或表述有病句的分)
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
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3分。“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错,这个理解过于表面化,没有挖掘到文章的真正立意)
8.
(6分。每点2分,其中特点和表现力各1分,意思对即可。同样要注意考生将两点或三点合写的情况,特点和表现力只要要点答到了就要给分)
①文章开头写被雪困,结尾再次提到大雪封山,形成呼应,使文章构成“现实一回想一现实”的严谨思路。
②文章开头说“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结尾说“现在就动身”,呼应的同时形成转折和递进,强化了对美丽牧村贡去乎的向往和对扎西的想念。
③文章开头点题说“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结尾说“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照应全文,深化主题,表现了对三条河地区藏民美好的祝福。
9.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考生将两点或三点合写的情况,只要要点答到了就要给分,可以适当扣除缺乏条理、表述不清楚或表述有病句的分)
①介绍三条河流的情况就是介绍藏区优越的环境,点明藏区开发的基础条件。
②介绍三条河流“谦虚、腼腆”的特点,就是映射藏民的不张扬性格。
③三条河流的景色之美逐步为外人所知,就说明藏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变化,藏区发生了缓慢但渗透性极强的转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D(3分)
11.A(3分。不是“会试”,而是最后一级考试“殿试”)
12.C(3分。“利用陈寅与何进的平素不和延缓了陈寅援军”曲解文意)
13.(10分。每句5分)
(1)城中百姓一开始因为何进把家留在城中,凭此认为西和城很坚固,不久,何进把家人迁到了其他郡,人们就没有了西和城坚固的信心。(5分。准确翻译“以”“恃”“以为”,一个词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语言流畅无病句1分)
(2)我起初计划守住这座城,作为蜀地的屏障,城不存在,我就只有一死的职分了。我没有辜负国家!(5分。准确翻译“谋”“为”“分”,一个词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语言流畅无语病1分)
【参考译文】陈寅,是宝谟阁待制陈咸的儿子。漕司两次推举人才,他因父亲的恩荫补官,历任州县官职。理宗绍定初年,知西和州。西和是边远重地,陈寅作为一名书生义不辞难。北兵侵入境内,适逢都统何进出守大安,只有统制官王锐以及一千名忠义之士守城。陈寅发誓和西和的百姓共同守卫这块土地。城中百姓一开始因为何进把家留在城中,凭此认为西和城很坚固,不久,何进把家人迁到了其他郡,人们就没有了西和城坚固的信心。陈寅把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全家二十八口人留下来,说:“人们各自顾自己的家,人们将和谁共同守城呢?”(
陈寅)还散发钱财来团结忠义之士,筹划坚决防守的计谋。
北兵十万人进攻城的东南门,让投降的人作为先躯,陈寅起草檄文通告他们,自己举旗打鼓,激励将士,迎击敌人竭力战斗,箭石落下如雨。敌人退去,第二天早上,又增兵而来,陈寅率领忠义的民兵和敢死的战士竭力作战,昼夜作战几十个回合,敌人退走。制置司把陈寅的战功广泛地通告各郡。北兵砍下树木制作攻城的器具,兵力增加到几十万,包围州城。何进一向和陈寅不和,陈寅立了功,尤其被众将领所忌恨。在这时非常急切地求援,过了很久,制置司才派刘锐以及忠义之士陈瑀等人去救援,他们大都观望而不前进,刘锐刚进入七方关,陈瑀没到仇池,都用道路阻塞来报告。陈寅率领百姓和士兵昼夜苦战,援兵不到,城池于是被攻陷。
陈寅回头对他的妻子杜氏说:“你赶快自己想办法吧。”杜氏厉声说道:“哪有活着的时候一起享受君王的俸禄,死时不共同为君王的事业而献身的呢!?”就登上高城堡,自己喝了毒药,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媳妇都死在母亲旁边。陈寅收殓他们的尸体并且烧掉,就穿上朝服登上战楼,望着朝廷所在的方向烧香,号哭着说:“我起初计划守住这座城,作为蜀地的屏障,城不存在,我只有一死的职分了。我没有辜负国家!我没有辜负国家!”拜了两拜用剑自杀而死。宾客和他一起死去的有二十八人。他的一个儿子后来才到,也想自杀,战士抱住他说:“不能让忠臣没有后人。”和他一起从城上缒下,也摔断了脚而死去。制置司把他的事迹报告上去,皇上下诏特别追赠他为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赐钱三千缗,在他所住的乡、所守的州建庙。过了一段时间,加赠华文阁待制,谥号为襄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3分)
解析:“戎马”为借代,指“安史之乱”。诗人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泪下沾巾。
15.(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考生将两点或三点合写的情况,答到了要给分,可以适当扣除缺乏条理、表述不清楚或有病句的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知”百姓的苦难。首联和颔联写无依无靠的老寡妇因为贫穷扑枣,不仅不应干涉,反而还要亲善些。
②诗人“知”百姓苦难的社会根源。尾联中,诗人直抒胸臆,指出官吏们的剥削(征求),使像老妇人一样的百姓贫穷到了极点。而安史之乱(戎马)导致国家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③诗人深切同情百姓的苦难。诗人的“知”,既是其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的体现,也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自然流露,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给分标准如高考)
(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D
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栩栩如生:活泼生动的样子;
呼之欲出: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表现:表示出来;
展现:显现出来;展示。
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未来的收入。
18:B
解析:根据上下文句式的对称排除CD,根据王熙凤的性格中“阴险狡诈”为主,“爽朗大度”为辅排除A.
19:B
解析:区别“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排除AC,先“井井有条”再“妥帖得体”,排除D。
20.(每句2分。其中文意合理、前后连贯1分,内容贴切、表述流畅1分)
参考答案:
①书写生态画卷(2分)
②给城市画出了一道道立体风景线(2分)
③这座城市顿时有了灵气(2分)
21.(5分。计算字数时不含标点符号。在总字数不超过75个字的前提下,5个关键信息,一个1分。如果总字数超过75个字,在关键信息得分上减1分)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1分),习总书记向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祝贺和慰问(2分)。他盛赞教师在抗击疫情、扶贫攻坚等方面的贡献。(1分)他希望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育才。(1分)
四、写作(60分)
22.评卷建议:根据高考作文要求评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