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智取生辰纲》课件(共43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智取生辰纲》课件(共43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7 15:49:53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一课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尽管梁山好汉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不尽相同,但他们殊途同归,聚义梁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浒传》中的一篇《智取生辰纲》,领略众英雄的风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
2.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3.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与贯通。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2)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作家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卒年均不详。名子安,字彦端,号耐庵。曾在钱塘为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最终写成流传千古的代表作《水浒》。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3)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水浒》又名《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白话小说,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生动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水浒》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除本文出现的青面兽杨志、托塔天王晁盖、智多星吴用、赤发鬼刘唐、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白日鼠白胜外,还有呼保义(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小旋风柴进、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九纹龙史进、浪里白条张顺、拼命三郎石秀、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菜园子张青等,他们如点点繁星,永远闪烁在文学殿堂的天空。
写作背景
《水浒》中的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命运多舛,奉命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被风打翻了船,只得逃难远避。杨志在东京用财物打点,想官复原职,被高俅赶出,盘缠用尽,只得变卖祖传宝刀。集市上遇见泼皮牛二挑衅,盛气之下,杨志杀死牛二,投案自首,被发配大名府充军。这是杨志“失意”之时。杨志在教场与周谨、索超比武获胜,受到梁中书赏识,被升任为管军提辖使,并接下押运生辰纲上东京的重任。这是杨志人生中“得志”之时。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劫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阮氏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几条好汉齐心协力夺取这批财宝,并定下智取之计。课文所选部分就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这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
吴用,《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梁山泊排名第三。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晁盖,梁山泊的总寨主。武功超群,神武过人,平生仗义疏财,为人义薄云天,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是一位真正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村人凿了一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鬼就被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大怒,就去西溪村独自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村放下,因此人称托塔天王。
公孙胜,绰号入云龙,道号一清。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四位,担任机密军师。他与晁盖、吴用等七人结义,一同劫取生辰纲,后上梁山入伙。后又离开梁山,回乡探母,直到大破高唐州时方被戴宗请回。
立地太岁阮小二,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七位,梁山四寨水军头领第四位。在阮氏三兄弟中排行老大。
阮小五,绰号“短命二郎”,梁山排行中第二十九位,梁山八大水军头领第四位。在阮氏三兄弟中排行第二。
阮小七,绰号“活阎罗”,梁山英雄中第三十一条好汉,梁山水军八员头领第六位。在阮氏三兄弟中年纪最小。
刘唐,绰号赤发鬼。他是晁盖的心腹班底。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二十一位,担任步军头领。
杨志,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
文体知识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趱行  
虞候
嗔怪
  
尴尬
兀的
厮  
朴刀 
恁地
怨怅
读读写写
zǎn
ɡān


chànɡ
chēn


nèn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4)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芥菜

舀酒
罗唣
 
聒噪
晁盖
死心塌地
jiè
tuī

cháo
ɡuō
yǎo
zào
三ruǎn(

ān(

chěnɡ(
)辩
bìn(
)边
òu(

nuò
nuò(
)连声  
wān(
)口割舌 
面面相qù(





喏喏



记记背背
1.趱行:赶路。
2.干系:责任。
3.恁地:这样地,如此。
4.怨怅:怨恨。
5.兀的:怎么。
6.兀自:尚且,还。
7.逞辩:卖弄口舌。
8.窥望:暗中观察。
9.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例句:课堂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面面厮觑,谁也不举手回答。
10.聒噪:
声音杂乱;吵闹。文中的意思是打扰,对不起。
聒噪、吵闹辨析:
两个词语都有“吵吵闹闹,不安静”
的意思,但是“聒噪”更为书面化;如:夏天,蝉只要一出现,
便会聒噪个不停。“吵闹”则是口语化比较强的词
语。如:老师不在,教室里十分吵闹。
11.死心塌地:
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例句:安倍死心塌地走
复活军国主义老路,受到各国的强烈谴责。
听读课文
听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助读题,绘制本文结构思路导图。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5)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整体感知
1.生辰纲是什么?
【合作交流】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其实质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是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合作交流】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合作交流】要点:杨志智押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4.通过上面的复述,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合作交流】两个部分:第1~7段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第8~14段写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其中第14段是补叙。
5.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合作交流】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学习活动(五)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6.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自然环境:①是指天气酷热,照应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和军士买酒解渴;②是指黄泥冈上松树林内,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草芥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用来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1.“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杨志的粗暴蛮横,惟恐有闪失,对部下非打即骂。这种粗暴的态度必然会让军汉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为下文杨志与众军汉的矛盾激化埋下伏笔。
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勾画批注)。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6)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文中第2自然段是如何写众人对杨志的不满的?写这些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搬口”,而老都管则也是“心内自恼他”,众人的表现虽不同,但埋怨对象却一致。众人对杨志的不满,表明杨志一行人已失去了内部的团结,黄泥冈“生辰纲”被劫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同时,这也预示了矛盾必然会被激化,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3.第2段中,“跳起来喝道”“大骂道”“拿了藤条要打”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合作交流】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一番动作上的形象刻画,生动地再现了杨志粗暴、野蛮的个性和当时急躁的心态,进一步激化了一行人内部的矛盾。
4.“六个人脱……拿一条朴刀。”为什么要如此写晃盖等人出场的情况?
【合作交流】这是晁盖等人的第一次出场,他们扮作商人,把自己放在暗处,摆出一副不容置疑的模样,让对手放松警惕,同时因为天热脱得赤条条的,既照应了前文,也为下文口渴喝酒,证明酒中无药作铺垫,从而成功地劫取生辰纲。
5.第7自然段,写卖酒人的唱词有怎样的作用?
【合作交流】第⑦段卖酒人的唱词,目的在于吸引众军汉的注意力,好卖酒行计。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是太平盛世,照应了前文杨志所说的“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还暗示了来者不善,使读者更关心情节的发展。在结构上巧妙地联系了上下文,成为课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引出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白胜。
6.白胜“不卖酒”的情节,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合作交流】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杨志说话刻薄,在生意人面前说人家的酒里下了药,这如同打人的脸。白胜装着很生气,做足了“生意人”的样子;实质上白胜“不卖酒”是对杨志等人的“欲擒故纵”,他的目的是为了打消杨志的猜疑和顾忌,他的“不卖”是为了“卖”。这样安排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更进了一步。
7.“饶酒”这个细节中“饶”“劈手”“倾”“盖”“丢”等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再来“饶”一瓢吃,目的在于麻痹杨志等人,让他们觉得酒是没有问题的,好来中计买酒。“劈手”“倾”是为了向酒里倒蒙汗药。“盖”“丢”体现了生意人的特征和对偷酒的不满,这些是做给杨志等人看的,丝毫不露破绽,显然是经过周密计划的。这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同时也紧扣题目中的“智”。
8.第10自然段,白胜“唱着山歌”与前面的唱山歌情节相似,含义一样吗?
【合作交流】“唱着山歌”照应前文,但此时唱山歌的含义和前面唱山歌的含义完全不同。前文主要为了引诱杨志等人上当,此处流露出计策得逞后的欢喜,表达了“卖酒的汉子”志得意满之情。
9.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交流】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所以众军汉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一行人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生辰纲的最佳地点,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
(3)智用矛盾: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
(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饶酒”。在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走,就是动弹不得。
10.试举例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智、不智?)。
【合作交流】杨志是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人。他的精明、能干表现在:因其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在路上,根据不同的地形,不断更改行路时间,坚决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冈的松林里休息,千方百计阻拦众军汉买酒喝等。他的急功近利、粗暴蛮横集中表现在:他太过看重这一次的任务,惟恐有失,使自己封妻荫子的愿望落空,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
1.这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交流】课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都没有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与众军汉如何闹别扭,如何鞭打众军汉,老都管如何掣肘,虞候如何进谗言,以及军汉们如何埋怨,读者的目光完全被作者引向杨志一行的矛盾上。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虽然有内部不和,由于他的小心谨慎,似乎万无一失了,但吴用的妙计却一直在按计划实施着;等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推走,读者也如坠云雾,弄不明白到底在哪一步酒里被下了药。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这样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端出,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如果这个故事换一种写法,把晁盖等人的用计和行动明写出来,把他们的行动和面貌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那故事就平淡无奇了。可见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讲,效果会大不一样。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表达难点和表现手法。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7)
2.
杨志为什么会失败?
【合作交流】生辰纲最终被夺,这是否说明杨志是个很愚蠢的人呢?其实结合《水浒》中其他描写杨志的章节,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杨志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接受任务,就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作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后来在路上,也是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后来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体现了杨志的精明。
那么,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从《水浒》对杨志的整体描写来看,杨志经历了“失意——得志——幻灭”的发展历程。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应该说最初也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在盛气之下杀了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却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
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要任务交托给他。只要他完成这个任务,前途就会一片光明,他的命运也似乎是“柳暗花明”了,志得意满的日子也不远了。可是“福兮祸之所伏”,他太在乎这趟任务了,唯恐辜负了梁中书的厚爱(这也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所以处处小心,时时在意,因此就有点急功近利,有点急躁。而且太过小心时,脑筋就死板了,他一心怀疑蒙汗药已经下在酒里了,所以一直等到别人先喝过才允许兵士买,却忘了酒里可能本来就没有蒙汗药,而别的人虽能证明酒里没药,却未必能证明他是清白的。最后失掉了生辰纲,他的幻想破灭,不得不上二龙山落草。
中心意思
本文对杨志与老都管、两个虞候及众军汉之间的矛盾和杨志与晁盖一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见识过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晁盖、吴用等英雄的智慧、胆识和力量,讴歌了他们的智慧、胆识和协作一致的精神。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8)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1.善用自然环境描写,突出形象,推动情节。文中关于天热的描写很多,这些描写对人物起到了衬托作用。比如酷热之中,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这就表现了他的谨慎;吴用他们之所以敢于采用酒里下蒙汗药的智取方法,是因为他们分析了酷热天气中会发生什么,反映了他们的智慧。另一面,天气炎热是杨志与众军汉、虞候、老都管的内部矛盾发生、发展、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第①段说“天气热了,行不得”,引出下文杨志鞭打军健、怒责虞候的情节。白胜唱着“赤日炎炎似火烧……”展开了另一场景,故事转到吴用等智取的描写之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智取作好了铺垫。
学习活动(9)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反思本课学习,评析写作特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2.巧设复杂的矛盾,刻画人物性格。文中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
3.照应、伏笔的手法运用自如,使全文浑然一体。如前文写杨志“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拿了藤条要打”,与后文写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相照应。这样相互照应,较完整地刻画了杨志粗横野蛮的性格。再如前文写“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等就为后文的“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及“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埋下了伏笔。这样前文为后文埋伏笔,不仅使得后文能很好地张扬,而且能使全文浑然一体,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读写迁移:正面和侧面相结合
课文对天气炎热的描写,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请你也采用这种方法,描写一个表现天气寒冷的片段。
【课文片段】①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
②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③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
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反思本课学习,总结写作技法,参加实践活动,读写迁移,拓展演练。
学习活动(10)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写法分析】文中直接写“热”的有几十处,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有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的,如句②;有通过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的,如句①、③。这些描写突出了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众军汉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要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学习活动(十)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例文】朔风像发了疯的野牛似的四处乱撞,彻骨的寒风在行人的脸上呼啸而过,针一般地刺着路上寥寥可数的行人的肌肤。行人们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可冷酷的风婆婆似乎仍旧不肯善罢甘休,她决定要将冬的冷峻演绎到极致。
阅读技法:动作描写作用分析
【典型例题】第2段中,“跳起来喝道”“大骂道”“拿了藤条要打”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一番动作上的形象刻画,生动地再现了杨志粗暴、野蛮的个性和当时急躁的心态,进一步激化了一行人内部的矛盾。
【技法点睛】人物的动作描写是中考小说阅读中常考的一种描写方法,其作用一般有: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或活跃的场景等。答题基本格式为:运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