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初期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作者简介
轲
子舆
儒家
亚圣
思想家
教育家
仁政
性善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也;
义也;
礼也;
智也。
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想要
也
放弃
选取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大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超过,胜过
比
所以
做
苟且偷生
厌恶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
假如,假使
没有
那么
指代办法、手段
假使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手段/办法
就
因此,由此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单,不仅
这种
都
丧失
本性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
出
论
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由浅人深
自然明晓
设喻引出
比喻论证
第一段探究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避患
??
正
面
论证
舍生取义
第一段探究
反面
论证
所欲
莫甚于生(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舍义取生
第一段探究
由是则生
由是避患
不用
不为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对比论证
舍生取义
(原因)
(结果)
第一段探究
1、“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这个“东西”是“大义”;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2、在孟子看来,有什么事情会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呢?不躲避灾祸的结果是什么?
做不义的事情;
结果是牺牲生命。
第一段探究
3、由此看来,作者在此论述的观点是——
义重于生,我们应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论点、主旨句)
4、第5句“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是从
面论证中心论点。
正
第一段探究
5、“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生命最重要,生命比大义重要。
6、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了活命,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
7、第6、7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论证的角度是——
反面论证
第一段探究
8、“这种本性”是指什么?
指义重于生,舍生取义。
第一段探究
9、“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10、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
第一段探究
11、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要完成这个题目,我们要将这一段话的哪些信息找出来?
⑴
⑵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论点
论证方法
舍生取义
第一段探究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第一段探究
12、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生
义
舍生取义
生
死
生
义
死
不义
第一段探究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
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就
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用脚踢
(蹴鞠:踢球
)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高位厚禄
如果
有什么益处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同“欤”,语气词。
同“辨”,辨别。
同“德”,感激
呢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通“向”,从前、先前
这种做法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舍生
取义
举
例
论
证
见利忘义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嗟来
之食
1、行道之人弗受
2、乞人不屑
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排
比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第二段探究
1、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第二段探究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为了尊严宁死不受施舍的例子。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的例子。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1)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2)“乡”和“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今”的做法为“失其本心”。
第二段探究
相关链接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类比比喻
义
舍生取义
生
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中心论点。
A
生、欲
不为苟得
甚于生
死、恶
不避祸患
甚于死
欲
何不为
莫甚于生
恶
何不用
莫甚于死
正
反
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
B
义重于生
生重于义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
C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行道之人、乞人
正
反
不辩礼义、乞人
受万钟
弗受、不屑
举例
有本心
失本心
(重义)
(取义)
课文总结
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虚词
之: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助词
的
助词
可不译
助词
的
他
指羞恶之心
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虚词
于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示比较,比
表示对象,对、对于
虚词
则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为
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为了
为了
做,接受
做
虚词
而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承接,就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拓展练习
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道理论据。
“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南宋末年文天祥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牺牲。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B)
(D)
(A)
(C)语文班
导学案
学科
语文
学生___________
主题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初期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二.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三.探究课文
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课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思考:
第一段探究
1、“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2、在孟子看来,有什么事情会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呢?不躲避灾祸的结果是什么?
3、由此看来,作者在此论述的观点是——
4、第5句“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是从
面论证中心论点。
5、“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6、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7、第6、7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论证的角度是——
8、“这种本性”是指什么?
9、“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10、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11、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12、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第二段探究
1、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拓展练习
1.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道理论据。
2.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孟子:义我所欲也
(
)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五.结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