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78950-93345-118110乌兰察布分校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素养评估二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 西方古典宇宙观认为,事物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城市建筑仅仅是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简单形式的运用,没有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同地域有不同风气、不同民俗,进而当有不同建筑。气可感而不可实体化,不能把气仅仅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需要全身心去体悟。西方建筑学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形式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学强调放眼天地的同时细察地域,服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
? 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而对中国人来说,阴阳五行不但与空间(东南中西北)、时间(春夏秋冬)相关,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宫商角微羽)、味(酸苦甘辛咸)等方面相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
? ?西方建筑设计更侧重和依赖建筑师的案头工作,容易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周遭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一栋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乃至天地之间气化运行的关联。这些建筑更注重单体自身的完美,忽视建筑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先要看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对建筑做出自然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体现与社会和谐相连的文化规制,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注重建筑实的方面,立面、柱式、墙体等;而中国注重虚的一面,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对于建筑来说,天地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和人文之气,天地中的建筑就体现为地域中的建筑。
? 中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营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
? (摘编自张法《深研城市美学助建美丽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城市美丽起来需要相关建设者提升美学境界,加强美学理论研究,走出认识误区。
B.西方建筑在外观上体现其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并不突出建筑的地域特点。
C.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文化因素,重视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细节。
D.西方建筑更注重建筑单体的美,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谐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美学的误区,分析指出融汇中西重构城市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B.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美学的不同,闸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
C.第四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侧重论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间普遍联系的特点。
D.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态度鲜明。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回归中华民族美学精神。
B.要让我国城市建设更能体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就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C.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
D.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方法论而成,因此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的最早提出者美国的IBM公司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六个核心系统如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组成。这些系统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所以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摘自科普中国网“智慧城市”条目
材料二??
??11月17日,2017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论坛云集众多国内外领先智慧城市的政府代表及领袖,还有智慧城市领军企业的学者、精英,共同探讨智慧城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应对智慧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同行以及观众打开思路,开拓视野。华为、中电科、平安科技、国民技术等众多智慧城市领域领军企业前来参展,还带来了各自的智慧解决方案和新近成果。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在致词时指出,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方面不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型载体和落实四化同步的范例。
??程晓波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自己很高兴见到中国智慧城市已经从最初的起跑、跟跑发展到当前的并跑阶段,到未来可能会实现领跑和超越。
??程晓波表示,尽管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步伐非常快,但是,也必须要清醒的看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应对比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要提高的问题,要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过程中,要更多地调动大众参与积极性,还要通过移动互联、智慧应用来突破瓶颈,为大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服务,让大众体会到智慧城市带来的现实获得感。
《程晓波: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阶段》节选
材料三??
??本届(2016)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共有六大类一级指标,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及保障体系。根据一级指标得分率情况来看,“保障体系”得分最高,整体情况普遍良好;“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两类指标的得分率都在40%上,表明大部分城市的建设水平相对较好;而“智慧经济”与“智慧民生”两类指标得分情况明显偏低,说明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在该方面的建设还明显不足,需要建设者们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的真需求和期待,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而通过对201个样本城市的行政区划对比,可见华东与华南地区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分数,并且其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四个地域成绩较为相近,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西北地区总体得分最低,需要加强开发。
--科学网《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发布》节选
材料四????
??? 图表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最早由美国的IBM公司提出,目的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提供美好生活,促进城市发展。
B.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步伐非常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范例。
C.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必须要清醒的看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D.预计,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6.0万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2.64%,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万亿元。
5、依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核心系统组成,它们各自独立为城市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B.2017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吸引了众多智慧城市领域的领军企业前来参展,可以推想,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仍将大有可为。
C.依据第大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数据,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四个地域成绩较为相近,可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D.中国智慧城市已经从最初的起跑、跟跑发展到当前的并跑阶段,实现领跑和超越也必将指日可待。
6、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智慧民生”类指标得分偏低,请结合材料,谈谈加强智慧民生建设的建议。(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手电
毕飞宇
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回了那把锃亮的东西。枸杞是我们家乡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
②父亲穿过一丛又一丛枸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 -”手电在黄昏时分通体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说,这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话题一直在手电的边缘。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噼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荚树下,手里拿了一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努力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无限肯定地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荚树上的栖鸟惊然而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我们的听觉充满夜宇宙感。
④母亲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面面相觑。
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了。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底下,再不打上来就要流到美国去了。当天他们就在我们的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大伙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说,不许打了!
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
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父亲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
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大肚子队长。他称我的父亲“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了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都是电灯,像枸杞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电在哪里呢? --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呢?--油在地下。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母亲说,你听他瞎扯。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
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
⑩民间想像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我们看鱼就像玉帝老儿在天上看我们那样。总之,科学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
?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勘探队长整日待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荫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
?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巴里。太阳金灿灿,枸杞子红艳艳。
?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面心情是矛盾的。勘探队长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而后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象中雾一样难以成形。
?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过石油出土的可能性。父亲每一次都得到肯定回答。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了,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
?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
?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孤寂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
?在暮色苍茫时刻勘探队长生气地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双腿堆满伤疤,一个劲地说话,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冰是水的疤,井是土的疤。说着这些疯话,悄然走上船。
?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
?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人们走东串西没有发现勘探队的人影子。只有无尽的枸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 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
(作于1994年,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对于勘探,父亲的态度从不准打井到后来支持打井,其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依靠科学会给村子带来巨大的变化。
B.第③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村民们在时间很晚且母亲很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离开,表现了村民对“手电”的好奇心理。
C.手电筒在河底发出的墨绿色光亮,让村民们感到了恐怖和绝望,甚至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
D.结尾写太阳驱散了浓雾,枸杞子蓬勃生长,暗示勘探队在村庄的石油勘探无果而终;写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了父亲对未来的迷茫。
8、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6分)
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 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 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 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 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 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 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信印。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①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意同“祖席”。
②长河:黄河
14、下列几项对诗歌的理解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意同“祖席”。
B. 作者感情经历了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这几个阶段。
C.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
D.“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写出了作者犹豫不决的心情。
这首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沁园春·长沙》描写如火枫林,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出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的句子: , 。
(2)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 ,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
(4)《雨巷》中表现丁香姑娘走到了墙边,走完了雨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游山西村》一诗中常用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经过努力又发现新的出路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________。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隐士陶弘景有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如今,随着历史的疾速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传统的“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________、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如今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________那个云淡风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田园耕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自然回归:(??? )
寄至味于淡泊,发隐忧于日常,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
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________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比比皆是? 行色匆匆? 念念不忘? 熟视无睹
B. 俯拾即是? 栉风沐雨? 耿耿于怀? 充耳不闻
C. 比比皆是? 栉风沐雨? 念念不忘? 充耳不闻
D. 俯拾即是? 行色匆匆? 耿耿于怀? 熟视无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田园耕读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理想情结。
B. 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C. 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D. 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
B. 这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
C. 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
D. 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田园耕读的生活方式是古典、智慧、闲适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古人讲“痴书者文必工,痴画者艺必良”,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就难以产生出众的成就,也难以做出惊人的成绩,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光会就误了自己的事业,耽误了工作,甚至还会使自己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瘾”有好有坏,好的成就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运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写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高中三年,是人生的里程碑, 是人生的转折点。这三年中,我们需要不断审视自我,需要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刚刚进入高一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以“致三年后的我”为副标题写一封信,与大家分享你高中三年后的“自画像”。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C “忽略局部细节”错,原文第四段为“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故C错
2、D? “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错,文章主要是“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从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文章并不是“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故D错。
3、B A“摆脱西方理论影响”错,原文第一段为“立足中国本土”,并没有说“摆脱西方理论影响”。故A错。C“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表述错误,原文第三段为“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故C错。
D“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错,原文最后一段为“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故D错。
4、B “我国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世界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范例”不准确,原文为“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型载体和落实四化同步的范例”。
5、B A“它们各自独立为城市的人提供生活保障”不恰当,城市各系统是以协作的方式互相衔接的。
C“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不当,原文为“华东与华南地区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分数,并且其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四个地域成绩较为相近,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西北地区总体得分最低,需要加强开发”,说明“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很大。
D“必将指日可待”不当,原文是“可能”。
6、①调动大众积极参与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过程;②了解大众的真需求和期待,为大众提供相应的服务;③通过移动互联、智慧应用来突破克服技术难关,使为群众提供的服务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7、A “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错误,由原文来看,勘探队长虽然是“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电的关系,可是父亲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什么是科学”,父亲只是被勘探队长所描绘的未来景象打动了,才同意勘探队在这里寻找石油。
8、①生态之“疤”:勘探队给村庄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令父亲痛心;②失望之“疤”:勘探队开采的失败让父亲对“新生活”的期待落空,令父亲伤心;③愧疚之“疤”:村民们信任父亲并在父亲的描绘下憧憬着“美好未来”,但最终落空,令父亲内疚。
9、以“手电”为题好。理由:①“手电”在文中象征着“新事物”与“科学”,反映出父亲及村民们对“新事物”改变生活现状的美好渴望;②“手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手电”与“勘探队”构成小说行文的两条线索:“买回‘手电’-村民好奇-‘手电’掉河底”,“勘探队到来-村民憧憬-勘探队无果而终”;③“手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对新生活的追求、村民们的落后思想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均可通过“手电”呈现。
以“枸杞子”为题好。理由:①“枸杞子”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勘探队来前(枸杞子承载希望)--勘探队来后(枸杞子与庄稼一样被忽略)--勘探队离开(枸杞子依然生机盎然);②“枸杞子”作为当时村庄里常见的野生物种,在文中象征着简单、质朴的传统乡村生活;③文章结尾充满生机的“枸杞子”与被勘探队弄得“伤痕累累”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易引起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
【解析】8、“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出现在小说结尾段,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表面上,“疤”是指上文的“‘之’字形水迹”,实质上,这个“疤”指的是勘探队给父亲内心造成的伤害,因此才说是“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从全文来看,首先,勘探队长给父亲描绘的美好未来打动了父亲,父亲才做通了村民的工作,允许勘探队开采石油,但结果勘探队失败,父亲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完全落空了,自然会伤心;第二,勘探队爆破,震死了河里所有的鱼,说明勘探队的开采行为破坏了村庄的生态环境,这是令父亲痛心的;第三,村民们是出于对父亲的信任才同意勘探队施工的,他们和父亲一样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结果勘探失败,勘探队悄悄离开,村民的梦想也就落空了,父亲感到内疚。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解析】9、本题要求答出是以“手电”为小说标题好,有人以“枸杞子”为小说标题好,此类题目是探究性题目,注意要从主题表达、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思考。如果一篇小说的标题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那么这个标题就是好的标题,反之则不好。本题可答“手电”好,也可答“枸杞子”好,无论认为哪一个标题好,都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写出充分的理由来,注意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如答“手电”好,就要答出“手电”在文中象征着新事物,能反映父亲及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行文线索,能推动情节发展,且描写“手电”的情节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等;如答“枸杞子”好,则可答出“枸杞子”在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了,是行文线索,是村庄特有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以“枸杞子”为题能够引起读者思考,突出主题等。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B 【解答】“始臣起下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下邳”是地点,在它之后断开,排除D项。“与上会留”是说在“留”这个地方会合,在它后面断开,排除A项、C项;“此”,意为这是……,做主语,在它前面断开;前一个“陛下”作宾语,后一个“陛下”做主语,在它们之间断开;“陛下用臣计”是一个完整句子,在它后面断开;“不敢当三万户”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三万户”是宾语,所以中间不宜断开。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11、A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解答】A项,“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B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解答】B项,“没费一兵一卒”错,原文为“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并不是不费一兵一卒。
???????故选B。
13、(1)①轻:轻视;将:将领;屠者:屠户;贾竖:买卖人,商人;动以利:以利益打动。
译文: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②何:为什么;绝:断绝;示:给……看;还:回来;固:巩固,稳住。
译文: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给天下人看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参考译文:
?????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给天下人看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
???? 汉高祖去世,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14、D 作者“犹豫不决的心情”错,应该是表现作者执着之情。故选D。
15、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④对比,“方一笑”与“还成泣”对比,写出了相聚短暂的遗憾。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本题中,题干涉及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直抒胸臆、对比的手法,仔细理解诗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16.【答案】(1)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2)在康河的柔波里? ?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
(5)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17、A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析】比比皆是:到处都是。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语境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数量多,应选用“比比皆是”。行色匆匆;行走或出发匆忙仓促。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前者强调匆忙仓促,后者偏重奔波的辛苦。语境说的是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来得很快,应选用“行色匆匆”。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耿耿于怀:事情在心理,难以排解。根据语境,应选用“念念不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前者偏重不看,后者偏重不听。语境说的是对“风景”不看,不关心,所以选用“熟视无睹”。
18、B 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解答】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应为“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情结”;二是语序不当。表所属的定语“中国知识分子”应放在数量词“一种”之前。故选B。
19、C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解答】C项,括号前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田园耕读对人们精神的影响,从前文内容和标点符号冒号分析,括号的内容应该是总结“田园耕读”的,所以表述顺序应该是“田园耕读是……”,由此判断,四个选项中C项最恰当。
?20、①如果不对自己的工作上瘾 ②假如一个人染上了坏瘾 ③坏的瘾毁灭你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本题中,从“痴书者文必工,痴画者艺必良”可知关键词是“痴迷”,从而得出①;从结果“耽误了工作,甚至还会使自己走向犯罪的深渊”,可知这种“瘾”是反面的,故得出②;从““瘾”有好有坏”“好的成就你”可得???
21、【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中,要求以“致三年后的我”为副标题写一封信,与大家分享你高中三年后的“自画像”,可以写自己高中三年的人生规划,从而得出三年后的完美的自己;可以有自己的对高中三年的独特看法,从而活出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