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1.6 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上1.6 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17 18:48:15

文档简介

物质的分离(2)
1.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有多种方法,其中净化程度最高、所得到的水近乎纯净的方法是(
)。
A.吸附法
B.沉降法
C.过滤法
D.蒸馏法
(第2题)
2.净化带有少量色素的浑水,可以采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则用该净水器净化后的水是(
)。
A.蒸馏水
B.透明但有色的水
C.纯净物
D.混合物
3.在过滤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
A.
B.
C.
D.
4.粗盐滤液蒸发时,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B.向蒸发皿中注入液体量不超过其容积的
C.等液体完全蒸干,才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5.老师用手机拍下了某同学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的几个重要步骤,转到投影中让同学们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6.
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
,为了使沉淀的效果更好,常


作凝聚剂。过滤法适用于分离
的混合物。
7.自来水净化过程主要经过下列两个阶段:
(1)物理阶段:通过
等方法除去水中的固体颗粒。
(2)化学阶段:通入
等杀死水中的微生物。
(第8题)
最后,经过化学检测,证明水是洁净的之后,这些水才被送到用户家中。
8.小明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

(2)操作过程中,他发现过滤速度太慢,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3)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4)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小明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看法?
(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若要制取纯水,还需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9.结晶、过滤、蒸发、蒸馏都是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常用方法。下列对相关实验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过滤与筛选的原理是类似的,都是把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分离
B.蒸发就是使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逸出液面
C.蒸馏就是使液体中的分子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逸出液面再重新凝结为液体
D.结晶就是把溶液中的溶质转化为难溶的沉淀析出
10.向漏斗内倾倒待过滤液体时,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则引起的后果是(
)。
A.液面高,将滤纸压破
B.液体溢出漏斗
C.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流入烧杯
D.滤纸被压过紧,不能起过滤作用
11.粗盐提纯实验中,对使用玻璃棒的作用,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溶解时用于搅拌,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B.过滤时用于引流,以便不溅出液体且不至于冲破滤纸
C.蒸发时用于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D.转移时,用玻璃棒把蒸发皿中的粗盐转移到指定的容器中
12.关于操作Ⅰ和操作Ⅱ,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
操作Ⅰ:用滴管吸取饱和的食盐水,将其滴在玻璃片上,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干,玻璃片上留下食盐晶体。
操作Ⅱ:在30mL的沸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至不再溶解为止,将上层热的饱和溶液倒入到另一只烧杯里,把盛有热饱和溶液的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溶液底部析出晶体。
A.操作Ⅰ、Ⅱ的结晶方法分别为蒸发和冷却热饱和溶液
B.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可用操作Ⅰ的方式从溶液中分离出溶质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物质,可用操作Ⅱ的方式从溶液中分离出溶质
D.两种结晶方式不能结合起来用于从溶液中分离出溶质
(第13题)
(第14题)
1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并采取了一种方法,能加快过滤速度,此方法是
,此方法的原理是

14.蒸馏是净化水的方法之一,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烧瓶中自来水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

(3)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
(填“a”或“b”)口进入。
(4)蒸馏后收集到的蒸馏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5)下列过程中,只能用蒸馏法分离的是
(填字母)。
A.除去混水中的泥沙
B.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C.除去水中的异味
D.从原酒中提取酒精
15.【台州】通过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配制蔗糖溶液
B.获取纯净水
C.获取氯化钠晶体
D.配制10%的食盐水
16.【兰州】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提纯含有泥沙的粗盐,并用提纯后的氯化钠来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7.5%的氯化钠溶液。
(1)粗盐提纯:
①将粗盐加入盛有水的烧杯里,使用玻璃棒搅拌。搅拌的作用是

②在蒸发结晶的过程中,当蒸发皿中
时,停止加热。
(2)配制溶液:
①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称取提纯后的精盐
g。
②量取所需的水应选用
mL的量筒。
【解析】(2)①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7.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7.5%=7.5g。②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水的质量=100g-7.5g=92.5g(即92.5mL),应选用100mL的量筒。
17.如图所示为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7题)
(1)自来水厂从取水口取水后,可加入

作絮凝剂,加速沉淀过程。
(2)在这个过程中,未涉及的净水方法是
(填字母)。
A.吸附
B.沉淀
C.过滤
D.煮沸
(3)节约水资源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请列举一种可行的节水方法:

18.现有一包从海水中获得的粗盐,已经经过初步的提纯,这种经初步提纯的粗盐还含有氯化钙(CaCl2)、氯化镁(MgCl2)等可溶性杂质。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这包粗盐中氯化钠(NaCl)的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并将粗盐进一步提纯。他们按下列步骤继续进行实验: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②将样品加水溶解,制成粗盐溶液。
③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可将其中的氯化钙(CaCl2)、氯化镁(MgCl2)等可溶性杂质通过化学方法转化为氯化钠和杂质沉淀,然后过滤(注:杂质转化方法的具体科学原理将在九年级科学课中进一步学习)。
④沉淀洗涤后小心烘干,得到纯净固体A。
⑤滤液在进行某一操作后,移入蒸发皿蒸发,得到纯净固体B。
⑥称量实验中得到的某种固体,并计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②③⑤中,都使用到的同一仪器是
(填名称);它在步骤②和⑤中的操作方法相同,但目的不同,在步骤②中的目的是
,在步骤⑤中的目的是

(2)步骤⑤进行的“某一操作”是
,目的是

(3)在步骤⑥中,需要称量固体A还是固体B?
(填“固体A”或“固体B”),不选择称量另一种固体的理由是

答案:
1.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有多种方法,其中净化程度最高、所得到的水近乎纯净的方法是(D)。
A.吸附法
B.沉降法
C.过滤法
D.蒸馏法
(第2题)
2.净化带有少量色素的浑水,可以采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则用该净水器净化后的水是(D)。
A.蒸馏水
B.透明但有色的水
C.纯净物
D.混合物
3.在过滤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D)。
A.
B.
C.
D.
4.粗盐滤液蒸发时,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C)。
A.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B.向蒸发皿中注入液体量不超过其容积的
C.等液体完全蒸干,才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5.老师用手机拍下了某同学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的几个重要步骤,转到投影中让同学们分析,其中错误的是(C)。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6.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
沉淀法
,为了使沉淀的效果更好,常用
明矾

活性炭
作凝聚剂。过滤法适用于分离
液体中混有不溶性固体杂质
的混合物。
7.自来水净化过程主要经过下列两个阶段:
(1)物理阶段:通过
过滤和沉淀
等方法除去水中的固体颗粒。
(2)化学阶段:通入
氯气或漂白粉
等杀死水中的微生物。
(第8题)
最后,经过化学检测,证明水是洁净的之后,这些水才被送到用户家中。
8.小明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玻璃棒
,其作用是
引流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
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

(2)操作过程中,他发现过滤速度太慢,产生的原因可能有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3)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滤纸破损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玻璃棒靠在了单层滤纸的一侧

(4)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小明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看法?
不同意
(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
。若要制取纯水,还需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蒸馏法

9.结晶、过滤、蒸发、蒸馏都是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常用方法。下列对相关实验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过滤与筛选的原理是类似的,都是把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分离
B.蒸发就是使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逸出液面
C.蒸馏就是使液体中的分子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逸出液面再重新凝结为液体
D.结晶就是把溶液中的溶质转化为难溶的沉淀析出
10.向漏斗内倾倒待过滤液体时,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则引起的后果是(C)。
A.液面高,将滤纸压破
B.液体溢出漏斗
C.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流入烧杯
D.滤纸被压过紧,不能起过滤作用
11.粗盐提纯实验中,对使用玻璃棒的作用,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
A.溶解时用于搅拌,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B.过滤时用于引流,以便不溅出液体且不至于冲破滤纸
C.蒸发时用于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D.转移时,用玻璃棒把蒸发皿中的粗盐转移到指定的容器中
12.关于操作Ⅰ和操作Ⅱ,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D)。
操作Ⅰ:用滴管吸取饱和的食盐水,将其滴在玻璃片上,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干,玻璃片上留下食盐晶体。
操作Ⅱ:在30mL的沸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至不再溶解为止,将上层热的饱和溶液倒入到另一只烧杯里,把盛有热饱和溶液的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溶液底部析出晶体。
A.操作Ⅰ、Ⅱ的结晶方法分别为蒸发和冷却热饱和溶液
B.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可用操作Ⅰ的方式从溶液中分离出溶质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物质,可用操作Ⅱ的方式从溶液中分离出溶质
D.两种结晶方式不能结合起来用于从溶液中分离出溶质
(第13题)
(第14题)
1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并采取了一种方法,能加快过滤速度,此方法是在吸滤瓶侧管处用注射器抽气,此方法的原理是使吸滤瓶中压强减小而形成负压。
14.蒸馏是净化水的方法之一,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烧瓶中自来水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
防止暴沸

(3)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
b
(填“a”或“b”)口进入。
(4)蒸馏后收集到的蒸馏水是
纯净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5)下列过程中,只能用蒸馏法分离的是
D
(填字母)。
A.除去混水中的泥沙
B.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C.除去水中的异味
D.从原酒中提取酒精
15.【台州】通过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B)。
A.配制蔗糖溶液
B.获取纯净水
C.获取氯化钠晶体
D.配制10%的食盐水
16.【兰州】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提纯含有泥沙的粗盐,并用提纯后的氯化钠来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7.5%的氯化钠溶液。
(1)粗盐提纯:
①将粗盐加入盛有水的烧杯里,使用玻璃棒搅拌。搅拌的作用是
加速溶解

②在蒸发结晶的过程中,当蒸发皿中
出现较多固体
时,停止加热。
(2)配制溶液:
①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称取提纯后的精盐
7.5
g。
②量取所需的水应选用
100
mL的量筒。
【解析】(2)①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7.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7.5%=7.5g。②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水的质量=100g-7.5g=92.5g(即92.5mL),应选用100mL的量筒。
17.如图所示为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7题)
(1)自来水厂从取水口取水后,可加入
明矾

活性炭
作絮凝剂,加速沉淀过程。
(2)在这个过程中,未涉及的净水方法是
D
(填字母)。
A.吸附
B.沉淀
C.过滤
D.煮沸
(3)节约水资源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请列举一种可行的节水方法:
用养鱼的水浇花(合理即可)

18.现有一包从海水中获得的粗盐,已经经过初步的提纯,这种经初步提纯的粗盐还含有氯化钙(CaCl2)、氯化镁(MgCl2)等可溶性杂质。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这包粗盐中氯化钠(NaCl)的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并将粗盐进一步提纯。他们按下列步骤继续进行实验: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②将样品加水溶解,制成粗盐溶液。
③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可将其中的氯化钙(CaCl2)、氯化镁(MgCl2)等可溶性杂质通过化学方法转化为氯化钠和杂质沉淀,然后过滤(注:杂质转化方法的具体科学原理将在九年级科学课中进一步学习)。
④沉淀洗涤后小心烘干,得到纯净固体A。
⑤滤液在进行某一操作后,移入蒸发皿蒸发,得到纯净固体B。
⑥称量实验中得到的某种固体,并计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②③⑤中,都使用到的同一仪器是
玻璃棒
(填名称);它在步骤②和⑤中的操作方法相同,但目的不同,在步骤②中的目的是
加速溶解
,在步骤⑤中的目的是
防止局部过热暴沸而产生飞溅现象

(2)步骤⑤进行的“某一操作”是
加入适量的某种化学物质
,目的是
除去过量的碳酸钠

(3)在步骤⑥中,需要称量固体A还是固体B?
固体A
(填“固体A”或“固体B”),不选择称量另一种固体的理由是
固体B是氯化钠,固体B中的氯化钠并非全部来自样品中原有的氯化钠

2物质的分离(1)
1.关于溶液中晶体的析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
D.将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第2题)
2.如图所示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两种晶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若要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从溶解和结晶的角度考虑,应采用的正确方法是(
)。
A.先全部溶解,再冷却热饱和溶液
B.先全部溶解,再蒸发结晶
C.先全部溶解,再蒸发大部分溶剂,最后趁热过滤
D.先全部溶解,再趁热过滤,最后蒸发全部溶剂
3.【雅安】高氯酸钾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右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
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
D.将80℃的高氯酸钾溶液冷却至40℃,肯定有晶体析出
4.我国青海湖是一个典型的咸水湖,水中溶解有大量的食盐和纯碱,有“夏捞盐,冬捞碱”一说,其中的碱指纯碱(即碳酸钠)。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湖底常有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A.碳酸钠难溶于水
B.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温度变化对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5.带有结晶水的硫酸铜、云母、食盐、硝酸钾等都属于晶体。晶体的两大特点为

。上述晶体中,有一种晶体的形状为针状,应该是
晶体。
6.结晶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食盐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要使这类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通常可采

的方法;用该方法将溶液从不饱和变成饱和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恒温条件下,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与食盐饱和溶液相比溶质质量分数

(2)硝酸钾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要使这类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通常可采

的方法;用该方法将溶液从不饱和变成饱和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相比溶质质量分数

(第7题)
7.海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们可以从海水中获得多种有用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晒盐”所采用的方法是
(填字母)。
A.冷却结晶
B.蒸发结晶
C.过滤
(2)海上航行缺乏饮用水时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获得淡水,用该装置将2000g含3%氯化钠的海水暴晒4h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则收集到的可饮用水为
g。
(3)海水中的硼酸可用于玻璃行业,如下表所示为硼酸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①由表可知,硼酸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60℃时100g硼酸饱和溶液中含有硼酸
g(结果保留整数)。
8.浙西山区蕴藏有大量的石灰石,开采所得的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经高温煅烧可制得生石灰(氧化钙),生石灰与水化合反应而制得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熟石灰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1)20℃时,将0.56g氧化钙放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恢复到20℃时,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大
D.可以升温使之变成不饱和溶液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晶体都含结晶水
B.结晶水合物里有水分子,所以它是混合物
C.饱和溶液冷却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从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获得硝酸钾晶体的最好方法是蒸发溶剂
10.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中,应用
结晶方法的是(
)。
A.除去混浊水中的泥沙
B.分离豆浆和豆渣(制作豆浆的最后一道工序)
C.除去混在铜粉中的铁粉
D.从脱色后的蔗糖水中提取“白糖”
11.在温度不变时,某固态物质的溶液M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蒸发5g水,因为无晶体析出,所以M2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第二次蒸发5g水,因为有晶体析出,所以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第一次蒸发5g水,因为无晶体析出,所以M2和M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若将M3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是2g
12.如图所示为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根据图中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12题)
A.进入贮水池后,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加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13.要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下列实验中,能成功的是(
)。
A.
B.
C.
D.
14.【昆明】在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分别取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A、B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g和ng(A、B均不含结晶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80℃时,A的饱和溶液与B的饱和溶液相比,前者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比后者小
B.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大,则m一定小于n
C.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小,则m一定大于n
D.30℃时,A的饱和溶液与B的饱和溶液相比,后者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前者大
15.九年级科学课中,我们将会学习:氯化钠等晶体溶于水后,电离生成氯离子(阴离子)和钠离子(阳离子)并分散在水中能自由运动。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容器内含有三种微观粒子,一种是阳离子,另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且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移动的状态。当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这个过程属于(
)。
A.结晶
B.蒸馏
C.溶解
D.过滤
(第16题)
16.氯化钠、硝酸钾、硒酸镉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

(2)t℃时,将25g硒酸镉加入
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

(3)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提纯的方法是

17.工业上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晒盐。已知海水蒸发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如下表所示:(表中数据为每升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各种盐的质量,单位为g)
(1)海水从密度为1.21g/mL浓缩到1.22g/mL时发生的变化是
(填字母)。
A.各种盐的溶解度增大
B.海水中水的质量不变
C.析出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D.海水中Br-(溴离子)的质量分数不变
(2)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最先析出的盐是
。实际晒盐生产中,海水的密度一般控制在1.21~1.26g/mL范围内。由上表可知,所得粗盐中含有的杂质有

(3)下列图像中,能较正确地反映浓缩过程中海水中氯化钠(NaCl)的质量分数(A%)与海水密度(ρ)的关系的是
(填字母)。
AB.C.D.
答案:
1.关于溶液中晶体的析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
D.将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第2题)
2.如图所示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两种晶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若要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从溶解和结晶的角度考虑,应采用的正确方法是(C)。
A.先全部溶解,再冷却热饱和溶液
B.先全部溶解,再蒸发结晶
C.先全部溶解,再蒸发大部分溶剂,最后趁热过滤
D.先全部溶解,再趁热过滤,最后蒸发全部溶剂
3.【雅安】高氯酸钾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右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
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
D.将80℃的高氯酸钾溶液冷却至40℃,肯定有晶体析出
4.我国青海湖是一个典型的咸水湖,水中溶解有大量的食盐和纯碱,有“夏捞盐,冬捞碱”一说,其中的碱指纯碱(即碳酸钠)。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湖底常有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B)。
A.碳酸钠难溶于水
B.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温度变化对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5.带有结晶水的硫酸铜、云母、食盐、硝酸钾等都属于晶体。晶体的两大特点为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

有规则的形状
。上述晶体中,有一种晶体的形状为针状,应该是
硝酸钾
晶体。
6.结晶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食盐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要使这类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通常可采用
蒸发溶剂
的方法;用该方法将溶液从不饱和变成饱和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恒温条件下,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与食盐饱和溶液相比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

(2)硝酸钾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要使这类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通常可采用
冷却热饱和溶液
的方法;用该方法将溶液从不饱和变成饱和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相比溶质质量分数
变小

(第7题)
7.海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们可以从海水中获得多种有用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晒盐”所采用的方法是
B
(填字母)。
A.冷却结晶
B.蒸发结晶
C.过滤
(2)海上航行缺乏饮用水时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获得淡水,用该装置将2000g含3%氯化钠的海水暴晒4h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则收集到的可饮用水为
500
g。
(3)海水中的硼酸可用于玻璃行业,如下表所示为硼酸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①由表可知,硼酸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60℃时100g硼酸饱和溶液中含有硼酸
13
g(结果保留整数)。
8.浙西山区蕴藏有大量的石灰石,开采所得的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经高温煅烧可制得生石灰(氧化钙),生石灰与水化合反应而制得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熟石灰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1)20℃时,将0.56g氧化钙放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恢复到20℃时,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
A.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大
D.可以升温使之变成不饱和溶液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晶体都含结晶水
B.结晶水合物里有水分子,所以它是混合物
C.饱和溶液冷却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从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获得硝酸钾晶体的最好方法是蒸发溶剂
10.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中,应用
结晶方法的是(D)。
A.除去混浊水中的泥沙
B.分离豆浆和豆渣(制作豆浆的最后一道工序)
C.除去混在铜粉中的铁粉
D.从脱色后的蔗糖水中提取“白糖”
11.在温度不变时,某固态物质的溶液M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D)。
A.第一次蒸发5g水,因为无晶体析出,所以M2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第二次蒸发5g水,因为有晶体析出,所以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第一次蒸发5g水,因为无晶体析出,所以M2和M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若将M3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是2g
12.如图所示为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根据图中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第12题)
A.进入贮水池后,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加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13.要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下列实验中,能成功的是(C)。
A.
B.
C.
D.
14.【昆明】在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分别取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A、B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g和ng(A、B均不含结晶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B)。
A.80℃时,A的饱和溶液与B的饱和溶液相比,前者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比后者小
B.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大,则m一定小于n
C.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小,则m一定大于n
D.30℃时,A的饱和溶液与B的饱和溶液相比,后者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前者大
【解析】虽然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但是80℃时,A的饱和溶液与B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知道,所以无法比较两者所含溶质的质量的大小;若30℃时A的溶解度比B大,而80℃时A的溶解度比B小,则说明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时,B物质的溶液析出的晶体多,m一定小于n;若30℃时A的溶解度比B小,而80℃时A的溶解度也比B小,则不能说明A、B的溶解度哪一个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无法比较m、n的大小;因为30℃时A、B的溶解度大小不知道,所以无法比较30℃时A的饱和溶液与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15.九年级科学课中,我们将会学习:氯化钠等晶体溶于水后,电离生成氯离子(阴离子)和钠离子(阳离子)并分散在水中能自由运动。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容器内含有三种微观粒子,一种是阳离子,另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且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移动的状态。当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这个过程属于(A)。
A.结晶
B.蒸馏
C.溶解
D.过滤
【解析】某一容器内含有三种微观粒子,一种是阳离子,另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且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移动的状态。当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说明由液态变为固态,故此过程是结晶。
(第16题)
16.氯化钠、硝酸钾、硒酸镉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硝酸钾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
氯化钠

(2)t℃时,将25g硒酸镉加入
50
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
降低温度,再加入硒酸镉,搅拌使之溶解

(3)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提纯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17.工业上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晒盐。已知海水蒸发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如下表所示:(表中数据为每升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各种盐的质量,单位为g)
(1)海水从密度为1.21g/mL浓缩到1.22g/mL时发生的变化是
C
(填字母)。
A.各种盐的溶解度增大
B.海水中水的质量不变
C.析出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D.海水中Br-(溴离子)的质量分数不变
(2)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最先析出的盐是
硫酸钙
。实际晒盐生产中,海水的密度一般控制在1.21~1.26g/mL范围内。由上表可知,所得粗盐中含有的杂质有
硫酸钙、氯化镁、硫酸镁、溴化钠

(3)下列图像中,能较正确地反映浓缩过程中海水中氯化钠(NaCl)的质量分数(A%)与海水密度(ρ)的关系的是
B
(填字母)。
AB.C.D.
【解析】(2)由表中数据可知最先析出的盐是硫酸钙,海水的密度在1.21~1.26g/mL范围内,除了氯化钠,析出的晶体还有硫酸钙、氯化镁、硫酸镁、溴化钠。(3)因为浓缩过程中水分减少,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所以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达到饱和后,由于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