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劝学
同步训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取之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全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⑤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B.“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事例,论证了借助外物不断学习,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
D.作者论述学习的态度时,从正反两方面设喻,形成对比,说明“舍”与“不舍”的效果完全不同。
8.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无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省察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提升自己的德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说:“_____,_____。”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惰感的名句。《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
(6)莘莘学子要把《劝学》中的“_____,_____”当成座右铭,勉励自己要持之以恒,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9.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晖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
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甲同学:你可以说说“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是指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动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会学”是指①_____;
“坚持学”是指②_____。
11.《劝学》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形成了“博喻”。“博喻”是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就是“博喻”。请运用博喻的修辞格,写一段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
12.下面一段文字的观点存在错误,请对其进行反驳。要求:联系实际,条理清晰,语言得体,不超过85个字。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学知识的年龄,只要学习搞好了,你们的前途就有保障了;不然,有何前途可言?
答:_______________
微写作
《劝学》一文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启发人们思考,让人们切实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与他人交流,需要将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劝学》一文的比喻、对比论证堪称典范,请你以“谈学习”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语言生动简洁,语意明确;250字左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⑤而言,蠕⑥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⑦,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⑧。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⑨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⑩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有删改)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要,纲领。④箸:通“著”,显明。⑤端:通“喘”。⑥蠕:微动。⑦傲:浮躁。⑧囋:形容言语琐碎。⑨向:同“响”,回声。⑩方:仿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书》,即《尚书》,先秦“六经”之一。先秦“六经”还包括《诗》《礼》《乐》《易》《春秋》,《乐》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性的含义。
C.小人,通常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与“君子”相对。古时也可作为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D.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篇提出观点,荀子认为,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荀子认为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学习的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众多的道理。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亲近良师益友,亲近良师益友也是“善假于物”的一种体现,这样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广博的知识。
4.(水平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非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楔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而沦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恶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姑布子卿、唐举是古时著名相术师。相术又称相人术,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木。
B.皋陶,是禹帝和商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传桀和纣都是暴君,后来,“桀纣”泛指暴君。
D.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尚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是评判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成为天下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被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的不同。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而非自然。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和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朴素之美》,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朴素观由道家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与节俭观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等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相呼应,结构严谨。
B.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而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其重要原因是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将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尽量实现协调发展。
D.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似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主持人]:三位老师如何看待当下网络文学以及电子设备的移动阅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呢?
[陆天明]:我肯定用手机阅读,但是我一般不阅读网络上的小说。为什么呢?说得刻薄一点,以我剩下不多的时间再去阅读这些东西有点可惜。大量的网络文学,我说得坦率一点,它们不是文学,很难进入我们所认为的文学的境界里去。怎么让网络文学更好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服务,更好地为提升下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服务,值得我们从各方面来考虑。
[刘庆邦]:网络文学,我自己也很少看,我有时间就写自己的东西。因为网络有海量的东西,我没有时间看。但是有一次我不得不看,因为我参加网络文学评奖,我就硬着头皮看了,因为要投票嘛,感觉这些作品大部分还是不行的。
[主持人]:这个“不行”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刘庆邦]:文学是创作的,网络文学是制造的,它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产物。网络文学是娱乐化的。我们的传统文学,是严肃的文学,是让人思考的,是被赋予了思想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网络文学,打工者下班以后,很辛苦,看完一乐,他觉得是消遣。网络写手得到点击卒,赚到钱,他就觉得完成任务了,从来没想过把他的文学留下来、传下去。他们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这种写作动力和达到的效果,都是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
[黄传会]:文学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网络文学,是不讲究语言的,它不会说一句话给你推敲,这样就会形成快餐文化。我有一点忧虑,一些年轻人看着网络文学长大,他们对中国的语言是缺少真正理解的。所以,我觉得读书还是要读经典的。
[刘庆邦]:会影响一代人的审美趣味,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读经典,主要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审美趣味。但是大量的网络读物会影响青年人审美趣味的提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主持人]:我们以前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按照刘老师的观点,这样下去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陆天明]:这就是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它无所顾忌,肆意表现着它最丑恶、粗暴的一面。
[主持人]:说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在现今移动阅读的时代,我们进行的是一种碎片化阅读,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深阅读和浅阅读的问题。
[陆天明]:读书要系统化,系统地接受一些东西,才能形成一种世界观、人生观。阅读碎片化以后就没有这些东西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再加上极端市场的影响,确实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刘庆邦]:浅阅读和深阅读一个本质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不思索的阅读,一个是思索的阅读。浅阅读,它就是不思索的,读过了就拉倒,这种阅读会让人越变越懒,因为读是为了获得信息,或者为了猎奇,为了娱乐。深阅读是一种参与创造的阅读,读了以后要思索、要创造,这是不一样的。浅阅读现在比较盛行,盛行的结果就是使大家都不思索。
[主持人]:为什么大家都习惯于这种越来越慵懒的状况,习惯于不想读那么沉重、深厚的东西,习惯于放松、娱乐呢?
[刘庆邦]:我们这个时代物质非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人越来越追求共性,生活便出现了同质化,比如人的服饰、穿戴、生活方式甚至语言表达,都是共性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浅阅读的一种暗示,生活表面上是复杂的,实际上大家都在追求共性,追求一种同质化的生活。以前,生活都是个性的。
[黄传会]:懒散,我也觉得是挺可怕的事情。我记得有一段资料说,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派了很多特务到中国来搜集情报,他们来到江南,当时我们民族面临危机,江南很多市民拉着那种很哀怨的二胡,特务回去说这个民族没有希望了。为什么?整个民族非常消沉、哀怨,不知道前途在哪里。所以,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这是文化情报。一个民族沦陷,精神状态是哀怨的、忧愁的。我们不能说现在我们就是很懒散的,但这是情绪的一种警告。
[陆天明]:光追求物质享受,缺失精神追求。大家不相信有精神、信仰、理念这些东西,无论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一个民族不再为明天或者为自己的精神、信念去做些什么的话,它持久不了,肯定持久不了。作家在这一点上,我想也应该做一点事情,通过自己的姿态、自己的为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创作状态来改变或者升华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
(有删改)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网络时代,文学遭遇了快餐化、娱乐化、市场化的挑战,材料中的受访者认为大量阅读网络文学会妨碍青年人理解中国的语言,会影响青年人审美趣味的提升。
B.网络文学不会有经典文学那样的形式,也不会有经典文学那样的内容,但是却有着超越经典文学的阅读受众数量。
C.网络时代,人们逐渐丧失个性,变得越来越肤浅和慵懒,其实这和网络文学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
D.网络时代人们也有大量的阅读,但沉浸在网络文学的阅读之中,难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13.受访者们围绕网络文学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
14.在受访者看来,作家在网络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有哪些?请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
五年高考练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容易失分的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予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乏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超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_______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_______
10劝学
基础过关练
1.C
A.“知”,同“智”。B.“生”,同“性”。D.“有”,同“又”。
2.D
A.“日”,名词作状语。B.“上”“下”,名词作状语。C.“水”,名词用作动词。
3.C
A.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介词,从。B.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C.连词,表并列。D.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相当于“啊”。
4.C①古今都指“登上高处”。②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③古今都指“片刻,—会儿”。④古今都指“风和雨”。⑤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D
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C.主谓倒装句。
6.C
A.①②都强调学习需要“广泛积累”。B.①强调要善于借助外物;②从反面强调学习需要“持之以恒”。C.①强调学习需要“广泛积累”;②强调学习需要“持之以恒”。D.①强调要善于借助外物;②从正面强调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故选C。
7.B“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错,这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后,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借此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
8.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6)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9.答案①⑤②④③
解析
①句提出话题“读书”,应放在首位;②句照应⑤句中的“生活的常态”“习惯”,故应紧跟⑤句之后;④句中的“春秋默默交替”“岁月寂然运行”照应②句,故④句应紧跟②句之后;③句中的“起起伏伏”照应④句中的“一波三折,百转千回”,故③句应紧跟④句之后。由此可知,正确排序是:①⑤②④③。
10.答案①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不断总结学习经验
②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意志,并且能持之以恒
解析
由画线句子可知,仿写的语句必须采用“学习者……,并且……”的句式,并且内容要体现“会学”与“坚持学”。
11.答案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播种在心田。希望它在夜晚,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一棵向上的春苗;在大海之上,是一朵欢腾的浪花;在寒峰之巅,是一株坚毅的雪莲。
解析
作答时要紧扣博喻的特点——一个本体,多个喻体,注意多角度寻找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
12.答案
学习好固然是拥有美好前途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如果只拥有好的学习成绩而没有高尚的品德,只能成为一个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人,又有何前途可言呢?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只要学习搞好了,你们的前途就有保障了”进行分析,“学习搞好”是拥有光明“前途”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由此出发,联系实际,进行反驳即可。
微写作
【写作指导】
根据题干要求可知,需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首先要明确提出关于学习的看法,即明观点,可以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内涵、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态度等角度提出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阅读提升练
1.B“君子之学也”中,“君子”作“学”的主语,“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句式对称原则,“布乎四体”与“形乎动静”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2.D“学者”在文中指求学的人。
3.C“《礼》是学习的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终乎读《礼》”“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4.答案(1)所以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下的。
(2)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小人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解析(1)有终:有尽头。若:如果。须臾:片刻
(2)以:连词,表目的。美:完善。以为:把……作为。
【参考译文】
学习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答:按学习的路径来说,就是从诵读古代经典开始,到阅读《礼经》结束;按学习的意义来说,就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停止。所以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下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总要;《诗经》是和谐音乐的集结;《礼经》是行为规范的大要、法式律例的总纲。所以学到《礼经》就可以停止了。这可以说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经》注重礼节,《乐经》中正平和,《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言辞微妙,存在于天地之间的
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学习,听在耳中,显明于心中,彰显于形体上,表现在举止上。或喘息微言,或稍微一动,都能够作为他人的表率。小人学习,从耳中进,从口中出。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完善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求学之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现在的求学之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小人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浮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啰嗦。浮躁,是不对的;啰嗦,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亲近良师益友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记载了法度,却没有详细阐明;《诗经》《尚书》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辞简要,因而不能使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问,就能普遍受到尊重,通晓世间的事理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亲近良师益友更便捷的了。
5.C
“为天下大修”的主语即“身死国亡”者,故“然而身死国亡”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焉”为代词,指“后世言恶”者,其后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故选c。
6.B“是禹帝和商朝初期的一位贤臣”错,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
7.C”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原文“是非容貌之患也”的意思是“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
8.答案(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为自己今天的下场痛心不已,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解析(1)学者:有学识的人。道:谈论。
(2)莫不:没有谁不。苦伤:痛心。:其始: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根据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现在粱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所以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即使形体相貌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即使形体相貌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不好,也不能妨碍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胖瘦、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于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矮小瘦弱,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然而白公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衡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衡量身材的胖瘦,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是看他的志向。高矮、胖瘦、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样子,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样子,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面具;周公旦的样子,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样子,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样子,脸上的毛发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样子,身体好像竖起的鱼鳍;伊尹的样子,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
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比较他们的高矮、区分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人;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与上百人对抗。但是他们人死国亡,成为天下非常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客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这样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衔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为自己今天的下场痛心不已,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这样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9.B“老子的朴素观”错,原文说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10.D“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错,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优越性。
11.A
B.“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于文无据。C.“避免矛盾”错,原文是“调和人与生态的矛盾”。D.“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是老子的观点,并且由此无法得出“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这一结论。
12.B材料中并没有网络文学“有着超越经典文学的阅读受众数量”的相关表述。
13.答案①网络文学的文学价值低下;②网络文学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充满娱乐性;③网络文学会影响人们审美趣味的提升,影响国民素质;④网络文学不讲究语言,会形成快餐文化。
解析
解答此题,可根据主持人和受访者的问答内容提炼有效信息,然后加以概括即可。
14.答案①坚守文学的底线,让文学符合时代并为时代发展服务;②让文学更好地为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服务;③引导人们阅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提升审美趣味;④引导人们思考而不是走向慵懒和消沉;⑤坚守民族精神和信念。
解析
解答此题,先要从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如“怎么让网络文学更好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服务……值得我们从各方面来考虑”“我们读经典,主要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审美趣味”“通过自己的姿态、自己的为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创作状态来改变或者升华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出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即可。
五年高考练
1.C“芝坐爽下狱”,“坐爽”是“下狱”的状语,表示下狱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口不讼直”“志不苟免”为对称句,应在“直”后断开,排除B项。
2.C“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错。践阼,指帝王即位。晋武帝是由魏元帝禅让而登上帝位的。
3.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天水郡和蜀国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由文意可知该项中“蜀地饱受侵扰”弄错对象.
4.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1)以:凭借。以为:把……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素:向来。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郿县人。(鲁家)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大户人家。鲁芝的父亲被郭汜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州,潜心研究古代典籍。被郡里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里征召为别驾。魏国的车骑将军郭淮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他为孝廉,又任命他为郎中。后鲁芝被授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后来又升任尚书郎。曹真到关西督察时,又任命鲁芝参大司马军事。曹真去世后,宣帝代职,于是任命鲁芝参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国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几年的时间,被掠夺的土地都被收复了。又调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人和小孩到朝廷上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授任司马。鲁芝多次提出正直的言论和绝妙的计策,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率领他的手下攻门闯关,赶赴曹爽处,劝诫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因为获罪被罢免,(就像李斯一样)即使想牵黄犬,也不可能再做到了。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势,发文书征调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些离去,(那就是)想要前往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又糊涂,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被杀。
鲁芝因曹爽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苟且求取赦免。宣帝赞许他,于是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起兵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告老退休,章表上奏了十多次,于是被征召为光禄大夫,加官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羊祜担任车骑将军,于是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为人谦和而不盲目苟同,做官至头生白发,始终守礼,未曾被任选此官职,我反而超越了他,怎么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呢!”皇帝没有听取。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