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1-17 18:1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一、_??????_内容: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初步介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再认识。本节以能量变化的一部分——反应热为主线索,首先介绍了焓这个物理量,然后介绍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焓变有关,从而引出反应热概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反应热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接着以H2(g)与Cl2(g)反应生成HCl(g)为例子,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微观角度)入手,介绍了反应热形成的原因和用键能计算反应热。然后再重要介绍了反应热与放热、吸热反应之间的关系。本节还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节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了中和反应热的测定,从而加强认识到反应热是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得的。在本节学完之后是学生不但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过程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而且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三、_??????_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热效应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定量的水平上重新认识与描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同时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初步会书写和判断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考与交流”等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基本训练;通过“课后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成果;通过阅读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全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是学生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难懂,与以前联系较少且新概念较多,故在教学中采用多台阶、小步幅的方法,层层推进,是学生能与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教学环节在引入时可通过蜡烛燃烧、Ba(OH)2与NH4Cl的反应吸热和放热的不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此时提出反应热的定义,同时进行讲解与说明。
在介绍反应热时可有焓变引申而得,而物质的所具有的能量即为焓,对其做大体介绍后引出反应热这个概念,这是个概念先发散后回收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应对比反应热和焓变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为了进一步阐明热化学反应,最后重点介绍了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其具体表示含义和注意事项也是本节课应重点说明的地方。最后应做一定量的巩固训练,本节课即以完成。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本第一章引言及P2-4的内容,并自主整理要点。
[知识回顾][学生活动]习题(回顾高一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认识)
[小结]1、所有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反应的吸热或放热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大小。
[补充]化学反应按照能量变化来分,可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3、常见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小结]常见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引入]为了更好的描述吸热、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我们引入了反应热这个概念。
[板书]一、焓变 反应热
1、焓和焓变
[讲解](1)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2)焓变(ΔH):(焓变可以表示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
[讲解]在一定条件下(恒压下)进行的反应的反应热可用其焓变来表示。
[过渡]到底什么是反应热?
[板书]2、反应热
[讲解](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所 吸收 或 释放 的能量。
(2)符号、单位:ΔH kJ/mol(kJ·mol-1)
[讲述]许多反应的反应热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得。
(3)ΔH与吸热、放热反应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整理、板书)
[板书]放热反应:ΔH为“-”或△H<0;吸热反应:ΔH为“+”或△H>0。
(4)ΔH与能量之间的几个关系
[师生互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
A、ΔH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之间的关系(宏观角度)
[小结]吸热和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图。ΔH=E(生成物)-E(反应物)
B、ΔH与旧键断裂吸热和新键生成放热之间的关系(微观角度)
[学生回顾]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吸收能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放出能量)。
[师生互动]从键的断裂、形成的角度分析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
[投影]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小结]反应的放热或吸热取决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和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小。
ΔH=E(生成物)-E(反应物)=E(吸收)-E(释放)=E(反·键)-E(生·键)
[师生互动]习题
[过渡]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我们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来表示。我们如何准确详细的表示某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呢?能够表示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么书写?
[板书]二、热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1、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含义
[老师讲解]例如在298 K,101KPa时,1mol氢气和0.5mol氧气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同时放热285.8kJ,可书写为H2(g)+1/2O2 (g)=H2O(l) ΔH(298K,101KPa)=-285.8kJ·mol-1。
[学生交流讨论]通过P4几个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对比,指出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区别?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当注意那几点?(本章归纳与整理中有参考)
[学生归纳](老师指导,并整理、板书)
[板书]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四注意)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分析、整理
(1)注意ΔH的符号和单位。
(2)注意反应的温度、压强。
(3)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
(4)注意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投影](趁热打铁)习题(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习题(判断热化学方式的书写)
[投影]反馈训练(学生训练,老师指导)
[小结]1、利用反应热ΔH来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后习题]课本P6
[巩固训练]资料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整体比较成功,但内容较多,在课堂设计时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反应热)为主线索,适当提及回顾了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整个过程较紧凑。由于学生活动时间较多,在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知识块的时候,时间有点紧张,但是整体还能够较为完整的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由于给了学生较多的表现的机会,所以这节课学生较活跃,课堂气氛很好,从课上检查情况来看,学生的掌握还可以,能理解反应热的含义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并且课后的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条件有限,中和热及课后“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无法完成,但可以在本节补充内容或下节学习燃烧热概念时,再了解认识中和的概念及相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