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美术教材小学第九册第五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九册第五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本课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五、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课件、图片、范图等。
学生用具:绘图纸或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火车吗?
(学生回答:见过。)
那么火车的每节车厢大小一样吗?
(学生回答:一样。)
出示火车照片,提问:从这张照片看,你发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前面车厢大,后面车厢小。因为近大远小。)
你在哪儿见过类似的场景?
(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10页下方的图片,并小结:在生活中离得近的物体高大、宽阔,离得远的物体低矮、窄小,这种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出现的透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的定义。
(二)名作欣赏(2分钟)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现象会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村道》:这幅油画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作品,他运用透视现象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看到这幅作品,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空间感和美感。
(三)了解概念(3分钟)
如何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
将板书补充完整: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师:要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就必须了解两个概念,它们一个叫视平线,一个叫消失点。
出示课件:三维立体展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原理。
小结:与你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叫视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随着视平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学生观看并体会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四)对比观察(3分钟)
教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同一景物不同位置),请你先标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每组景物位置不同),然后与其他同学手中的图片比一比,看看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先用笔标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然后以组为单位观察视平线和消失点位置的变化。)
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发现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结合课件进行小结: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生变化。想突出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低一点,想突出表现视平线一下的景物,视平线就高一点;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想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不是固定的,体会视平线和消失点在画面中的作用。
(五)了解规律(2分钟)
教师:在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帮助下,我们来看看画面中隐藏着什么秘密。
教师示范,边画边讲解: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像一个倒“八”字形;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像一个正“八”字形。这四条线叫消失线。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了解视平线以上和视平线以下景物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视平线以上和视平线以下景物的消失方向。
(六)掌握规律(5分钟)
教师提问:正“八”字形和倒“八”字形分别是图片中的什么地方?
(回答:正“八”字形是道路,倒“八”字形是天空。)
天空由近及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近宽远窄。)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10页作品,看一看画面中的树出现了哪些变化?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
(学生思考、讨论。)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现并板书---树的变化有: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北京颐和园长廊横梁的变化与树是一样的,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通过分析教材图片中的消失线,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的位置及数量有哪些变化。
进一步观察教材第12页学生作品中消失线的数量变化和透视现象的表现方法。
(通过分析,学生了解消失线的位置和数量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发生变化的。)
【设计意图】归纳出树的透视规律。让学生发现透视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并让学生了解消失线的位置和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七)演示分析(5分钟)
今天,我们运用透视现象来画一画我们的校园。我们站在校门口来观察校园,看看老师画的和你们观察的一样吗?
教师演示:
1.根据需要,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2.确定消失线的位置。
3.用线表现校园透视变化图。
分析学生作品:
1.学生作品中教室的深远变化,来确定教室的深度,并在消失线上画出正对面的墙。
2.分析门的画法并演示。
3.分析窗户的画法并演示。
4.添画桌椅和灯的方法并演示。
(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和分析,了解绘画步骤及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创作方法,解决学生将会遇到的问题。
(八)指导实践(12分钟)
实践要求:运用透视知识,对教室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学生实践。)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从能否在画面中有目的地运用视平线和消失点,以及对透视规律的掌握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评价作品的方法。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树的变化有:
近高 近高远矮
近粗远细
近疏远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