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段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
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 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
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
2.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中分封出去的同姓封国是( )
A.晋国和楚国 B.卫国和燕国 C.齐国和鲁国 D.燕国和宋国
3.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 )
A.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4.《中国通史》载:“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上述材料
A.认为嬴政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大 B.指出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强调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秦朝统一前,郡县制度已普遍建立
5.关于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B.郡县制是行省制的基础
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发展 D.两者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6.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
A.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虚设 B.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
C.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7.唐玄宗时,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皇帝的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并且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
A.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 B.政事堂的权力高于皇权
C.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 D.中书门下统领六部百官
8.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和帝改革后的察举制
A.体现了差别平等 B.削弱了世家特权 C.增加了选拔人数 D.限制了王国势力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
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
10.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结果把这事闹黄了。魏征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说明
A.唐朝门下省有权参与中央最高决策 B.唐代尊卑等级秩序不是很严格
C.唐朝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 D.门下省有草拟和审核诏令大权
11.“(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①唐朝科举制度以门第出身为选材标准 ②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
③唐朝时期深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④唐朝科举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掌握了决策权 B.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C.明朝政治初露民主端倪 D.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13.军机处建立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也。”下列关于军机处的理解准确的是
A.军机处主要处理西北军务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军机大臣实现了大权独揽 D.军机大臣拥有很大的决策权
14.某历史学家指出:“在雅典不同政治派别,激烈斗争、相持不下时,陶片放逐法无异于一次全民公决,全体雅典公民是最高审判官和仲裁者,对立的派别要由他们评判是非,决定取舍。”作者旨在
A.强调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优缺点 B.分析雅典派别间激烈斗争的原因
C.说明陶片放逐法体现民主精神 D.论证民主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15.有学者认为梭伦改革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主要的政治保证。梭伦改革中能产生这一效果的措施是
A.解负令 B.成立四百人会议 C.成立陪审法庭 D.召集公民大会
16.在古代雅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注重强化城邦意识
C.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D.公民政治地位提高
17.提到罗马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罗马法。罗马法的演变过程是
A.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B.习惯→成文法→习惯法→法律总结
C.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18.《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十二铜表法》保护债务奴隶制度
B.《十二铜表法》保护一切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C.《十二铜表法》极力保护私有财产
D.《十二铜表法》掺杂某些原始性法规的特点
19.从适用范围来看,罗马法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下列有关公民法或万民法的表述,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公民法主要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
B.公民法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万民法维护平民的利益
C.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D.万民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0. 罗马法发展情况与下图阶段对应准确的是
A.①罗马只有习惯法 B.②出现第一部成文法
C.③《民法大全》编纂成功 D.④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1.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议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这说明《权利法案》
A.彻底否定英国的君主政体 B.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C.废止了英国社会的世袭制 D.使议会权力居于国王之上
22.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下
A.内阁可以弹劾首相 B.首相和内阁相互牵制
C.内阁成员集体负责 D.首相必须对内阁负责
23.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衰败选邑”的代表权,增加了43个新市镇的议员名额,8个属于伦敦城中的新市镇,28个属于新兴工业城市。其中包括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等棉纺中心、冶铁中心、毛纺中心终于在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中有了自己的代言人。由此说明
A.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取代了贵族势力
C.工业化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D.议员资格由地位转向财产
2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的分离,首次规定三权分离的宪法是
A.英国的《权力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5.阅读下面有关美国政治生活的漫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美国政党政治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美国政党政治实现了竞选对手的公平竞争
C.国会与总统选举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的本质属性
D.美国国会或总统选举在程序上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些规定
A.解决了大州与小州的分歧 B.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调和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 D.奠定了长期稳定的基础
27.杰斐逊(1743年—1826年)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度设计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与联邦制 B.总统制与两院制
C.共和制与总统制 D.三权分立与民主制
28.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一直未改变,这反映了
A.启蒙运动使法国思想极其活跃 B.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力量多元
C.法兰西共和之路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
29.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皇权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3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议两院议员共有创造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总统通过参众两院享有立法权
C.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 D.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影响。(6分)
32.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欧洲历史》
材料三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上的不同。以英国、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8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首相,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内阁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当国王和内阁出现矛盾时,内阁如何应对?英国的内阁有何特点。(8分)
南宁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段考
历史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A D C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B C A B D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C B C C A C B A
31.(1)标准:汉初以德行(品行或孝廉)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1点2分,共6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1点2分,共6分)
32.(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1点2分,6分)
(2)民主形式:古希腊的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不同(1点2分,共4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民主)共和制。(1点2分,共4分)
33.(1)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点2分,共6分)
(2)应对:首相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2分)。特点: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与首相共进退原则,内阁对议会负责。(1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