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检测题[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检测题[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3-08 22: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检测题
命题人:昝村初中 姚自玲
一、基础知识(19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蓦然(  ) huò达(  ) chéng清(  ) 汲取(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4分)
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不可救药:
⑵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春华秋实:
⑶而且,在(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的弹指一瞬,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
⑷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感化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的。(       )
3.下列搭配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题破山寺后禅院》——五律——唐代——常建
B.《赤壁》——七绝——唐代——杜甫
C.《浣溪沙》——词——宋代——苏轼
D.《游山西村》——七律——宋代——陆游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观察时只有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与把握。
B.修改文章,首先要注意全篇的安排,其次要注意具体的语言表达,全文改完后,还必须校核二遍,避免疏漏。
C.想像必须合乎情理,《皇帝的新装》所写故事并非真实生活的直接写照,看起来荒唐,但人们完全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原因就在于作者的想像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
D.说话应注意场合。在正式场合,必须庄重、严肃;在非正式场合,则可以随便,不要过多的顾忌;在喜庆场合,多讲令人高兴的话;在悲痛场合,则要沉痛压抑。
5.下列人物形象皆出于我国四大名著,请分别写出其具体出处及作者。(4分)
卢俊义:《       》  作者:     
王熙凤:《       》  作者:     
关云长:《       》  作者:     
白骨精:《       》  作者:     
6.阅读冰心的这首小诗,说说你的感受。(3分)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感受:
二、阅读(51分)
(一)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冒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浅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的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结。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来,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早巳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华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4.根据文章,将下面的三个词语分别填人第一自然段中的空缺处。(3分)
酿成  滋成  凝成
a.     b.     c.   
15.“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从人的哪几种感觉角度写夏之韵 (4分)
16.文中说“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哪些语句写出了夏季是金黄的 找出这些句子抄写在下面。(4分)
17.第三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18.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3分)
19.选文第四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夏天的旋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二)
齐刷刷的目光
岁月如歌,心灵的历程如一叶孤舟,停泊过温柔恬静的港湾,也历经许多惊涛骇浪。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伤痕。
四年前,我无缘参加高考,因为我预考的分数离分数线都还差二百多分。我并没有痛不欲生,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上大学,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上大学。
接下来,像其他学生一样,父母要我去复读。我呢,要我去就去,反正再考不上父母也就死了心。母校肯定是不要我的,因为老师知道我是连预考都没通过的差生,后来父母托亲戚帮我联系另一中学,称我高考只差几分。于是我便来到了那个中学读补习班,稀里糊涂读了几天,和以前读书没什么区别。这一天上午,补习班的班主任彭老师,一个胖胖的却很认真的老师,在讲台前大声宣布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勒令我立刻滚蛋,因为他在县教委查过我的分数,发现我连预考都差十万八千里。当时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都回过头来看着我这个混进高考队伍中的倒霉蛋。
那一刻,教室里静得可怕,空气都凝固了,我感觉老师和同学的目光都像利剑一样,我已经没有勇气再赖着不走了,在极度的羞愧中我不知道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回家的路上,阳光暴晒,分外刺眼,我的眼泪在无声地流个不停,我感到心也在一滴滴流血。我发誓,如果不考上大学,誓不为人。
想读书了,却没有学校接收我,我惶惶不可终日。忽然有一天,一个同学来邀我去湘乡读补习班,于是我跟着他来到了湘乡。
在一个四面漏风破庙似的教室里,我开始疯狂地读书。我知道,我面临的比赛,别人都快接近终点了,而我此时还刚开始跑,我只有拼命地跑、不停地跑,才能赶上和超过别人。强烈的信念使我不知疲惫不分昼夜地读书,早上我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晚上我一个人还在点着蜡烛看书。头发长及披肩也浑然不觉,因为,我就压根儿没照过镜子……
第二年,我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小有成绩沾沾自喜时,一想起当年老师和同学们那齐刷刷的利剑穿心般的目光,我便不再得意,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20.第一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所谓“无法抹去的伤痕”指的是 。(2分)
21、中写了“我”两次在高考补习班学习的经历,用文中的话概括这两次读书的情况。(4分)
①第一次:
②第二次:
22.文章最后一段说“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促使“我”改变命运的是什么?(3分)
23.文中写到了补习班的彭老师,请你先以作者的角度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再从你自己(读者)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位老师的看法。(4分)


2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分别在其后面括号中用“√”或“×”来标记。(4分)
A.与第二段中画线句“我预考的分数离分数线都差二百多分”相照应的句子是第三段中的“因为他……发现我连预考都差十万八千里。”(  )
B.“岁月如歌”一句中本体是“岁月”,喻体是“歌”;“一想起当年老师和同学们那齐刷刷的利剑穿心般的目光”一句中本体是“目光”,喻体是“穿心般的利剑”。(  )
C“惊涛骇浪”中的“骇”意为“震惊”、“使人震惊”;“浑然不觉”中的“浑”意为“糊涂”、“不明事理”。(  )
D.第四段中的环境描写,衬托了“我”极度羞愧,并由羞愧而自责,从而产生巨大勇气的心境。(  )
(三)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胺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方两三级( )
②患其塔动( )
③乃以瓦布之( )
④贻以金钗( )
19、找出“人皆伏其精练”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2分)
    通     ,意思是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3分)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1、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这个“笑”说明了什么 (4分)
三、写作(30分)
,谢谢你
要求:⑴补充好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⑵事件具体,感情真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检测题评点
说明 :
语文的外延既然等同于生活,考试命题当然也应该来源于生活。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设置,要让学生觉得在考试时不单纯只是在考试,同时也应该是在阅读,在学习,在创造。“考试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
一、基础知识(16分)
1.略 2.⑴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⑵春天开花,秋天结果。⑶白驹过隙⑷潜移默化 3.B 4.D 5.略 6.略
 
二、阅读(54分)
(一)7.a.滋成b.凝成c.酿成 8.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 9.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土地,麦浪翻滚着;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出旺盛的活力。10.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11.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来尽。 12.对比(衬托)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热烈赞美的思想感情。 
(二)13.引出下文;四年前我在高考补习班学习时遭遇到的齐刷刷的目光。 14.①和以前一样,稀里糊涂地读书。②疯狂地、不知疲惫不分昼夜地读书。 15.当年老师和同学们那齐刷刷的利剑穿心般的目光,促使“我”知耻而后勇,鼓起奋勇向前的勇气。 16.①提示:从作者角度,可肯定老师的刺激促使自己知耻后勇、鼓起斗志;可肯定老师工作认真(“一个胖胖的却很认真”)、有责任心(“在教委查过我的分数”);也应指出老师工作方法上的严重失误:简单、粗暴、甚至蛮横,实际上是师德上存在问题。这样做,损害了学生的心灵,甚至有可能毁了一个学生的一生。②从自己角度,可根据各人感受而谈。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17.A√B√C√D√
(三)18.①才②担心③于是④用 19、伏、通服;佩服 20、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21、一方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解决“塔动”的胸有成竹。  
三、写作
一类:30~26分。基本要求:命题适合文章表达的需要,能够围绕“ ,谢谢你”这一话题叙写,情感真挚;用言自然、流畅、准确,表述生动、形象;错别字在3个以下。
二类:25~20分。基本要求:命题基本上适合文章表达的需要,基本上能够围绕“ ,谢谢你”这一话题叙写自己,情感较真挚;用言基本准确,表述较生动、形象;错别字在4~10个之间。
三类:19~14分。基本要求:命题与文章表达的需要差距较大,尚能围绕“ ,谢谢你”这一话题叙写;缺乏真实感,有比较明显的模仿痕迹;语言表述多有缺陷;错别字在11~15个之间。
特别说明:对于那些未能成篇的文章,可视情况酌情给10~15分;未答者不得分;错别字每个扣0.5分,扣至3分为止。
试卷编写目标
这份试卷的编制本着全面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
基础题占19分,争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争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尤其重要,是今后进入高中阶段的必备知识。本试卷在考察基础知识时,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也考察了学生语文素养。
2、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放的语文课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这一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整合,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因此,评价学生时也应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所以,在阅读题中有一些题目的答案是较开放的,鼓励学生发表具有创见性的观点。还有一些题目给学生提供自由的选择余地,可使学生的表达更自由,更能考察出学生的阅读水平。
3、写作水平的考察
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深意。要求学生做到表述清楚,内容明确,语言连贯,语句优美,立意有创意,规定时间内能达到字数要求。
以上几点仅是本人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的解读后的命题思路,和大家探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