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上化学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上化学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1-17 22: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古埃及人利用燃烧冶炼铜
胡锦涛将奥运火炬交给刘翔
运载神州六号的火箭顺利升空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
1、燃烧具有两面性,既可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2、我们应认识燃烧现象,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为人类服务。

观察讨论 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讨论P92“你已经知道什么”
归纳燃烧的特征:
一、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 化学反应。
发光、发热、剧烈、化学反应
(1)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1、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吗?
2、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在什么
条件下可以燃烧?
3、火柴、蜡烛、木条、和煤,
哪个容易被点燃?
燃烧的条件探究
(2)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酒精燃烧起来
水没有燃烧
酒精有可燃性
水没有可燃性
罩着的一会儿
熄灭,没罩的
仍然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
接触才能燃烧
木条容易点燃
煤块不易点燃
不同的可燃物
着火点不同
【1】用燃着的木条分别
接触酒精和水两种液体
【2】点燃两支蜡烛,其
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3】分别在酒精灯上
点燃木条和煤块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558
700~
750
既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
二、燃烧的三个条件
氧 气
可燃物
着火点
烧不坏的手绢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进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三)趣味实验 加深理解
(四)创设情境 自然过渡
1、联系生活 思考问题

做饭的锅底会出现大量的黑灰,
机动车辆尾气中会有黑烟,
煤油燃烧时会冒黑烟,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比较事项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发生条件


燃烧速率


放出热量


燃烧产物


环境保护
污染小
O2充足
O2不足




二氧化碳和水
CO等有毒气体和炭黑等小颗粒
污染大
如果是碳的燃烧
四、一氧化碳的有关知识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一氧化碳+氧气 二氧化碳
②剧毒性: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失输氧的功能,导致人体缺氧。
(3)用途:家庭常用的气体燃料。
(4)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尽量使燃料完全燃烧,及时通风。
点燃
为什么要使燃料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
放出热量多
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等有毒气体,污染大气
完全燃烧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交流与讨论
〖知识拓展〗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①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把煤做成蜂窝状?
②用扇子扇燃着的煤炭炉,炉火会燃烧得更旺,而用扇子扇燃着的蜡烛却一扇就熄,为什么?
3、着煤炉时,要将块状木材劈成片状,为什么?

燃烧的剧烈程度
主要影响的因素有:
氧气的浓度、
氧气与可燃物的接触面积大小、
可燃物的颗粒大小。
总结与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使燃料完全燃烧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呢?
1.提供充足的氧气
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1、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含碳燃料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
(2)从获取能量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考虑,我们应尽量使燃料完全燃烧。

(七)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