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时间
行程
战斗
战果
1934.10至
1936.10
约25000里
380余次
攻占城镇62座
红军长征小百科
经过11个省
翻越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
翻雪山过草地
平均每天行军的行程68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学习目标
1.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
2.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重点)
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聚焦长征走过的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长度:25000里(转战11个省)
河流:跨越河流近百条(大河24条)
中央红军
路线图
雪山:翻越了八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
战斗:三天一次大战(遭遇战400多场)
敌人: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与围堵
读图学史
中央红军出发时间?
中央红军出发地点?
遇到哪些困难?
关键时刻谁站出来?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减员5万人)
毛泽东
改向贵州前进
血战湘江
贵
州
湘西
通道
遵义
四渡赤水出奇兵
重兵围困下的绝地反击
必杀之局中的一线生机
3万
40万
1935年1月
-3月毛泽东
指挥中央红
军转战川贵
滇三省,在
运动中大量
歼灭敌人。
四渡赤水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前进
大渡河
泸定桥
过草地有三怕:泥沼;下雨;过河
过草地有三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
红军三大主力数次过雪山草地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走过雪山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突破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
腊子河
两个营驻守天险腊子口
“云贵川”攀上峭壁
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红军于9月21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走出了雪山、草地,穿过了藏民区域,击碎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困死”红军的阴谋。
为什么要走上这条路?
时间
次数
战果
战术
1930年11月——1933年3月
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四次“围剿”中央苏区
都被红军粉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阅读课文,自行完成表格:
自述第五次反“围剿”的史实,说说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李德
博古
主观:“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左-革命倾向;“左”-盲目冒险)
客观:敌强我弱(50万:8万)
遵义会议
阅读课文,自行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
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遵义会议会址
组织上:博古李德掌握中央领导权。
军事上:博古李德掌握军师指挥权。
领导思想错误,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组织上: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军事上:由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权长征胜利,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纠正错误思想确定正确领导,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长征、抗战、解放战争胜利)
会议前
会议后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__________
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____,挽救了______,挽救了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_______。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毛泽东
中共中央
党
红军
中国革命
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14年
由失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长征胜利会师甘肃会宁
吴起镇
会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
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的吴起镇。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由86789人到会师的6500人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
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
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
有收获的。
——毛泽东
第二部分:
关注长征路上的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人员: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由出发
时的30万人到会师时的3万人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年龄: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
装备:平均每百人有枪支数仅40余支,
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行军:平均每日68里……
王承登,1915年7月生,江西兴国县人。
1930年8月参加革命。1934年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亲历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等战役。
王承登同志遗像
(1915-2020)
享年106岁
“他们都被冻成了‘石头’……”这是
老人在采访中形容翻越夹金山时的情形。
正是带着这一串串血迹斑斑的脚印,他和战友们趟出了一条胜利的道路,走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无论如何都要跟着党走
下去,只要坚持,肯定会
有胜利的一天。”
海拔4800米雅克夏山红军烈士墓
——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1936年,最后一个班12名红军战士走入雅克夏雪山,从此再无音讯。
当他们再次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16年之后了。
1952年进山剿匪的解放军在雅克夏山桠口发现一排12具排列整齐的遗骨,头北脚南,间隔相等,在骨架旁还找到皮带环、铜扣之类的军用品。据推测,这12名战士很可能是夜宿雅克夏山,因缺氧而窒息牺牲。
无名英雄
贾德福是红四方面军妇女工兵营炊事班班长。
长征中她背着一口大铁锅行军。在过草地时她总
掉在队伍的最后。为此,大家要抢她的锅背,她
却打趣地说:“背这个锅好处可多着咧!像背了乌龟
壳,又落不到雨,又落不到鸡蛋(飞机丢下的炸弹)!”
女战士贾德福
生卒年月不详
一次惨烈的战斗过后,贾德福的那口大锅下,血殷殷地流着,她的生命悲壮地定格在这口铁锅下。
女宣传队员
在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铁流中,女红军们表现出
了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妇女解
放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
革命精神。
来自心底的叩问:
革
命
信
仰
——是信仰,是信念,是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
追随,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
担当。
单衣爬雪山,绝粮过草地,红军一无所有,
却能创造人间奇迹,凭的是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这支队伍一直保持着前进的方向,
又是什么鼓舞着这群年轻人不畏生死勇往直前?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永恒的记忆
延
伸
论
今
长征过时了吗?结合现实说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事例体现了长征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传统
2008年汶川地震
---永不言弃
2016年天津仓库火灾爆炸事故——不畏牺牲
知识线索
长
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军事行动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开始:1934年10月
转折:遵义会议
结束:1936年10月会宁会师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铸就长征精神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突破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易错易混点
1.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1936年10月的甘肃会宁会师。
2.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
长征精神永载人类史册。
课堂检测
⒈一位记者赞叹道:“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南昌起义
2.2006年5月,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带领21名体验者重走长征路。这支队伍在出发前,计划在我们贵州境内应走的地方有(
)
①遵义
②赤水
③乌江
④黄果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A
3.在红军长征过程中被称为“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指(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4.1935年10月,毛泽东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赋诗一首《七律·长征》,其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这首诗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
A.井冈山会师
B.遵义会议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C
C【老红军王承登的介绍:】
102岁的王承登老人是走完长征的3万名勇士中的一员。参加长征时,他刚20岁,循着他的回忆,我们去探寻80多年前那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在“将军县”兴国,参军的5万人中有2.3万人成为烈士。
“他们都被冻成了‘石头’……”这是王承登老人在采访中形容翻越夹金山时的情形。
那时,很多战友穿着单衣和草鞋。“有时一阵大风刮来,前面的人就被吹下了山崖,没了踪影,后面的人连拉一把的机会都没有。”雪山上的夜晚,气温极低。宿营时,大家就靠着唱歌、讲故事支撑精神。有些战士实在支撑不住睡着了,这一睡,便再也没有醒过来……行走在茫茫雪山,迎面是裹着雪粒子的寒风,脚下是一踩就把脚硌得生疼的冰渣子。很多战士脚板开裂,全是一道道的血口子。王承登干脆把草鞋一脱,赤着脚走在雪地上。双脚被冻得通红,麻木地向前移动。而在那皑皑白雪上,也留下了一个个鲜红的脚印……正是带着这一串串血迹斑斑的脚印,王承登和战友们趟出了一条胜利的道路,走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有人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比作一条红色的飘带,需知这鲜红的颜色尽是万千英雄的鲜血汇成。
记者问王老:那么苦,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王老沉默片刻,语气坚定地说:“无论如何都要跟着党走下去,只要坚持,肯定会有胜利的一天。”
由于红军战士入伍全凭自愿,知道“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因而他们在革命中表现出了坚定的自觉,甘愿为了解除被压迫群众的苦难而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