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教学重点)
2.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景物描写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3.
随文书写,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法
探究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ppt出示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引出本课作者史铁生,进而引出本课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
巩固新知
1.作者简介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1年,腰腿疼痛回北京治病。
1972年,病发高烧,双腿瘫痪。
此后开始写作,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作者20岁就瘫痪,坐上了轮椅,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坚强的生活。然而,在最初遭遇双腿瘫痪的时候,并非如此豁达坦荡,是他病重的母亲给予了他再生的希望。
2.重点字词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瘫
痪
侍
弄
整
宿
憔
悴
shàn
wān
jué
màn
仿
膳
豌
豆
诀
别
烂
漫
fù
xù
dao
翻来覆去
絮
叨
重点强调“絮叨”的读音,诀别诀字的写法并且与“决”、“抉”进行区分。
三、美读课文
领悟情感
朱自清先生在《朗读与诗》中指出:“语言是不能离开声调的,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因此,要想解锁一篇新的文章,读时必不可少的。
PPT出示美读要求:
1.美读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读时一定要把握好深沉而忧伤的感情基调。
2.美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停顿重音,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课堂操作:
1.学生依据美读要求,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美读。
2.学生展示美读成果。
3.学生、老师共同点评,提出改正建议。
4.听老师范读,学生再次展示。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读中体会博大宽厚的母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愧疚之情。
四、品读课文
学习手法
《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更高要求:“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及“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因此,在美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文本,品读课文。
(一)品读人物
领悟情感
问题1:
双腿瘫痪后,“我”的状态?
要求:
1、默读文章第一段,画出相应句子,并进行分析。
2、从_______(句子),我读出了_____。
答案预设: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内心的绝望与痛苦)
2.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出了我双腿瘫痪后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问题2:
为了让双腿瘫痪后的“我”重拾活下去的信心,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要求:
1.速读文章1-3段,画出相应句子,做好读书笔记。
2.3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再小组内分享、交流。
答案预设: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细节描写,母亲对我行为的理解以及母亲的宽容。)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出了母亲看我失去生活信心后激动的情绪、母亲的坚强以及母亲对儿子爱的叮咛。)
3.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内心的呵护。)
(二)品读景物
领悟用意
问题1:
每当看到“我”心情不好时,母亲总是煞费苦心的想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母亲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预设:
想让“我”看到:菊花在万木凋零、凄冷的秋季依然能灿烂绽放。
想让“我”明白:克服病痛,好好活。
问题2:
“我”真正懂得母亲这份用意是在什么时候?在文中找出相应段落。
答案预设: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终于在母亲离去后彻底走出了阴影,用积极心态对待生活的苦难。去北海看菊花,这是“我”用一种最特殊的方式,也是母亲最希望的方式来完成母亲的遗愿。用“我”积极地转变来祭奠和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三)小结
“三次看菊花”是文章的感情线索,也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也是“我”不断成长、走向积极的过程。而这一转变都是源于母爱的滋养,作者也正是在母爱的润泽与呵护下,在熠熠生辉于繁星银河。
五、赏读课文
随文书写
如果母爱是一片大海,那么,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就是水珠,聚成了这片大海。
回想你与母亲日常相处的点滴,运用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写一个小片段。(4分钟时间)
六、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阅读学案上《合欢树》一文,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再次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之情。
结束语: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七、板书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呵护
理解
宽容
坚强
痛苦
绝望
不想活
好好活
PAGE(共16张PPT)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
作者:
史铁生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作者简介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1年,腰腿疼痛回北京治病。
1972年,病发高烧,双腿瘫痪。
此后开始写作,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翻来覆去
絮
叨
shàn
wān
jué
màn
fù
xù
dao
美读课文
要求
1、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读时要把握好深沉而忧伤的感情基调。
2、美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停顿重音。并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6段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品读课文
品读人物
领悟情感
问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状态?
要求:
默读文章第一段,画出相应句子,并进行分析。
品读人物
领悟情感
问题:
为了让双腿瘫痪后的“我”重拾活下去的信心,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要求:
1、速读文章1-3段,画出相应句子,做好读书笔记。
2、3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再小组内分享、交流。
品读景物
领悟用意
问题:
每当看到“我”心情不好时,母亲总是煞费苦心的想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母亲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想让“我”看到:菊花在万木凋零、凄冷的秋季依然能灿烂绽放。
想让“我”明白:克服病痛,好好活。
品读景物
领悟用意
问题:
“我”真正懂得母亲这份用意是在什么时候?
在文中找出相应段落。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终于在母亲离去后彻底走出了阴影,用积极心态对待生活的苦难。去北海看菊花,这是“我”用一种最特殊的方式,也是母亲最希望的方式来完成母亲的遗愿。用“我”积极地转变来祭奠和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小
结
随文书写
要求
回想你与母亲日常相处的点滴,运用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写一个小片段。
作
业
阅读学案上《合欢树》一文,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再次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之情。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