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2020年秋季高一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或答题区域以外一律无效
现代文阅读(2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
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
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
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
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
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
方面却在不经意间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
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
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
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
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
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
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
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
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
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
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进
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
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
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
辽阔的“非洲大陆
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
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
作用。如果说“苫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
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
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
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
手而成
高一期中考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