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关键词语:
清、静、悲凉
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文眼
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分写
总写
记叙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静、悲凉
(五幅秋景图)
真正写故都的秋在哪里?有几种?
3-11段
5种
自由阅读3-11段,给5幅图各安一个小标题
秋
景
图
小
院
清
晨
槐
树
落
蕊
秋
蝉
啼
唱
闲
话
秋
雨
秋
果
奇
景
作业
分组完成其余五幅图的阅读分析。
思路:写景的字、词、句,景物特点
秋院
一椽破屋、一碗浓茶。
破壁腰。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悲凉
清 静
秋槐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清、静
清、静、落寞
秋蝉
衰弱的残声。
这嘶叫的秋蝉
静、悲凉
秋雨
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灰沉沉。
忽而、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着很厚的青布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一层秋雨一层凉。
清、静、悲凉
秋果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淡绿微黄。
清、静、悲凉
结合全文,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景与情是什么关系?
对故都秋色的热爱 眷恋 向往
院、槐、蝉、雨、果
★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相融
★
群文阅读:
“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秋色”
写景的句子—概括特点---情感
家乡的春天,特别美,特别缤纷。
家乡的春天是一位魔术师。她用魔杖拍拍天空的脸庞,天空顿时跳出了笑颜,明媚的阳光给白云闪上金边;她用魔杖碰碰大地,花儿和草儿赶紧钻出被子,她用魔杖敲敲河流的琴弦,河流立即脱去灰冷的衣裳,开始尽情歌唱。
家乡的春天,令我陶醉,令我痴迷。
(王越洋:)
比喻 拟人 排比 生动有趣
春的到来,让我赏心悦目。
春的景象,不及夏的热烈深沉;春的气派,不及冬的严峻浑噩;春的味道,不及秋的浓厚充实。
听—鸟儿叽喳,枝头的鸟儿不大也不小,树枝侧腰聆听着它的婉转歌声,各自欣赏着彼此的容颜,娇羞而含蓄,斗艳而整齐。
(肖自琴)
对比 拟人 深沉中有着俏皮
这秋的深味渐渐袭上我的心头,仰头之间,看见了真正的天高云淡,没有刺眼的阳光,你能将满天的蓝色尽收眼底,那时候天那么蓝,云那么淡,仿佛一切都变得简单了,仿佛梦想也变得容易了。我猜想,那些被生活压迫的人们,那些失败颓废的人们,那些无志失意的人们,望望这无际天空,很是纯净可以将污垢都消释吧?很是寥廓可以将错误都包容吧?
(青措)
画面美 联想 有结合现实的思考
理塘之春,似乎从未存在过,明明是春天,却还紧紧拽着冬天的尾巴不放。这里,仍然寒冷刺骨,仍然白雪纷飞,一切都还在寒冷和萧索中沉睡。
枯黄嶙峋的白杨还是光秃秃的,一个个如同干枯的木乃伊一样,落寞死气地倚在路旁,然而却挣扎的仍未倒地。如果在晚上,陪着寒冷与零星的雪花,衬着路旁的白杨落下的奇形怪状的黑影,在惨白的路灯照射下,总会有一种诡异挥之不去。
河水仍未解冻,枯草依旧嘈杂,鸟儿还是不吭声,雪花还在飞舞,人们仍在砭骨中坚强的忍耐着。
这里,没有鸟语花香;这里,没有莺歌燕舞;这里,没有惠风和畅;这里,没有万物复苏。这里,有的只是一片萧索和荒凉。(周鑫杨)
画面描写准确 比喻 拟人 排比 与众不同
小结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一千个作者笔下有一千种秋色
一千种秋色里有一千种情感
思考探讨:
既然郁达夫热爱、眷恋、向往故都的秋,为什么还要用“悲凉”这个词?
《故都的秋》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课 堂 小 结
秋,是一个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正在凋谢的花,日渐枯黄的树叶,与大地越来越接近的颜色。这时人的情感便敏感起来,情不自禁地将秋的景色风物与自己的心境对应起来,内心便会自然而然对某一段旧时光、某一个老地方产生怀念。郁达夫是这样,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一片春色中招属于你的那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