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8 15: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公开课教研活动
切入、连贯、整合、提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教研活动
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他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这篇文章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封信,同时也是说理文章的典范。他在文中高度赞美东方文明,愤怒谴责英法联军劫掠、毁灭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法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超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表达了鲜明的观点。
这是初三年级一新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实录如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史实导入
师:同学们,日军侵华时,爱因斯坦与罗素等人于1938年1月5日在英国发表联合声明,斥责日本侵华,呼吁世界援助中国。当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运动的领袖“七君子”时,他与美国15名知名人士于1937年3月发出声援电。这些发生在远东的事件,离他的生活,与他何干?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也有一个人为中国遭受的劫掠而发声,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雨果。
师:对,让我们一起看看雨果是怎么发声的!(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题目传达了哪些信息?
生:文体是一封信,是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师:很好!信的格式是大家要了解并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屏显信的基本格式)
(学生做课堂笔记)
二、破题梳理
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生:雨果高度赞美了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无耻劫掠的恶行。
师:信中表达了雨果什么样的情感?
生:表达了对本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无比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雨果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
生:巴特勒上尉希望得到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的评价。
师:巴特勒自己怎么评价这次远征,同时希望雨果给出什么评价?(从原文中找)
生:巴特勒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胜利,希望得到雨果的赞誉。
师:那雨果是否认同巴特勒的想法?
生:不认同。
师:为什么?
生: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了圆明园!
师:由于英法联军的破坏,我们只能见到圆明园的残亘断壁了(出示图片)。那没有被破坏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资料(出示资料图片)。
三、探究景美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来谈谈你对圆明园的印象。
生:非常非常美丽。
生:壮观。
生:是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宝库。
师:我们来看看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前三节,然后告诉我答案。
(学生阅读约三分钟)
师:很多同学找到了。
生:圆明园是个奇迹,世界奇迹。
生:雨果说圆明园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生: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恍若月宫的建筑。
生: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生:是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说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缩影。
师:也就是说它是亚洲的代表,看一下文章里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生: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师:课件展示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和巴黎圣母院的图片,雨果评价圆明园的时候为什么要提这些建筑?
生:类比,因为它们都是世界闻名的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强调了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师: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中国甚至是东方的象征,那么,雨果认为这个奇迹属于谁?
生:属于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四、赏析语言
师:(手指圆明园废墟图片)现在这个应该属人类的伟大建筑被谁毁了?
生: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了。
师:这种事情值得炫耀和称赞吗?
生:不值得!
师:但巴特勒竟然妄图得到雨果的赞誉!那么雨果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立场是?
生:雨果表示抗议,认为这种行为非常的可耻、卑劣!
师:文中哪些细节能表明雨果的态度和立场?
生:雨果说英法联军是“强盗”,抢来的东西是“赃物”。
生:第6段。“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还自称是“文明人”,却干出了这种“野蛮”的事情。
师:有没有注意到她抓住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文明”,一个是“野蛮”,这两个反义词。“英法联军远侵中国”应该是“野蛮” 的事情,文中却称他们是“文明人”,这种手法我们以前接触过没有?叫什么?
生:反语,讽刺。
师:“讽刺”是它的作用。这种手法的名字叫“反语”。什么叫“反语”?——就是说反话。那么这一段它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生:欧洲人是野蛮人。
师:谴责欧洲人是野蛮人。在这篇文章中,雨果“反语”的使用是一种非常多的语言现象,你还发现有吗?咱们跳读第五段,看看还发现哪些反语,标出来分析下。
生:彻底,更漂亮,荡然无存。
师:彻底,文中是怎么说的?“更彻底”好还是“彻底”好?
生:有比较,更彻底的程度深刻。
生:同学还抓住了一个“荡然无存”,这是反语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也没有了!
师:是反语吗?——不是的。后面的“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是反语形式。
生:胜利者,把两个强盗比作了胜利者。
师:在雨果的眼里他们不能被称作是“胜利者”,却依然使用这个词语,所以是反语。
师:雨果还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大家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描绘出强盗的什么模样?
生:描绘出强盗得手后的罪恶的样子。
师:很好,所以这些反语词句时应该用什么语气?用什么情感?
生:讽刺的语气,愤怒的情感。
师:是的,大家来试着读一读。
(学生全体朗读。)
五、体悟情怀
师:中国被掠夺,谴责强盗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法国人这样说,他是不是不爱国?
生:不是。他站出来斥责强盗的所作所为正是因为他爱国!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雨果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说明他觉得理想中的法国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把抢来的东西物归原主。
师:很好,雨果希望自己的国家不要一错再错,而是愿意给中国一个交代!
师:那么该向中国道歉的是所有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吗?
生:不是。
师:犯错的是谁?
生:英法联军。
师:英法联军受到谁的指令?
生:政府。
师:所以雨果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 这说明雨果是个怎样的人?
生:爱国,公正,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生:体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洁、公正的品格。
师:雨果为什么愿意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去抗议,为与自己不相干的国家发声?(课件展示雨果的简介)
(学生齐读材料。)
师: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所以他愿意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说出真相!
师:布置一个课后作业。从下面的对象中选择一个,给它、他或他们写一封短信,表达读了本文后的感受。要求:语意连贯,情真意切,100字左右。
对象:1、雨果 2、受伤的圆明园 3、英法联军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