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级 姓名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备课人:李媛媛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
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
叙的感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学生学习方案:
1、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
2、品读课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学习课时: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学习导言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看看他的童年留下了哪些印记。
二、课前尝试
【积基础累】
1、复习作者:鲁迅,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接着,鲁迅还发表了 、 、 、 ____________等十几篇小说。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代表作品:小说集 ;散文诗集 ;散文集 ;杂文集 等。
2、介绍《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3、读一读 查一查 写一写
确凿 菜畦 桑椹 叵测 蟋蟀 脑髓 书塾 斑蝥
秕谷 收敛 锡箔 竹筛
倜傥 蝉蜕 缠络 人迹罕至
多音字:
拗口 宿儒 攒成
拗 执拗 宿 一宿 攒
拗断 星宿 积攒
解词:1、确凿:
2、轻捷:
3、鉴赏:
4、觅食:
5、人迹罕至:
6、宿儒:
7、蝉蜕:
8、人声鼎沸:
【通读课文】
从标题可以看出,本文写了 和 这两个地方,主要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
【梳理内容】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第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预习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评价:
三、整体感知全文
作者在百草园体会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
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2、用一个词概括百草园在“我”心中的地位?
3、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4、作者写到了三味书屋中哪些人和事?
思考:第9段划归哪一部分比较合理?
也许有的同学会对第9段的归属问题产生疑问,同学们可以再读一读课文的第9段,想一想,第9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选出写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并把错别字圈出来,写出正确的( )
A、轻捷 班蝥 无妨 缠络 B、鉴赏 人迹罕至 消释 后窍
C、绣象 绅士 盔甲 秕谷 D、质扑 博学 书塾 宿儒
2、写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B、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C、那天我和他在车间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各奔东西了。
D、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作业: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导言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二、课前尝试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什么感情?
2、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与“乐园”是否矛盾?
3、品味词语
A、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椹。
鸣蝉 、 黄蜂 在菜花上
叫天子 向云霄里去了
B、 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预习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评价:
三、课内对话
(一)品味写景状物
经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百草园尽管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作者心目中却是他的“乐园”。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三件事:泥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
2、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小结:这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串联,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欣赏图片朗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这一段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那么百草园的冬天会是怎样的呢?
(二)品味写景状物
1、研读捕鸟部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 。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 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1)文章中是如何描写在雪地上捕鸟的?
小结: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2、阅读课文3-6段,
思考:童年时的作者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此时对百草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四、当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
(2)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坏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 )
2、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百草园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百草园为什么被我称为是“我的乐园”?
本节课小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五、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用四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3、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导言
上节课我们深入感受了百草园的“乐园”之趣,如果说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那么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课前尝试
1、“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2、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就两者“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比较
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溜到花园去玩 偷着画画 读书的乐趣)
?
百草园
三味书屋
学习环境
教书先生
学习内容
【预习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评价:
三、课内对话
1、比较生活的不同: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与课文第一部分作比较,思考下面的问题: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请各小组发言的同学先有感情的朗读你找到的课文片段或语句,再具体分析课文内容,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里:“询问怪哉”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就行。 而“后园寻趣”,园虽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却饶有趣味,更反衬了读书生活的单调枯燥。“师生读书”片段,四个“有念”和一个“疑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先生读书入神时的“做戏画画”,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所学内容引不起儿童的兴趣。
2、在三味书屋生活里的我和百草园里的我有不同吗?为什么?
3、评价寿老师
三味书屋里的“我”和百草园里的“我”没有多大的改变,可是三味书屋里不再有会讲好听故事让“我”依恋的长妈妈,却多了一个让我尊敬的老师,那么这位寿先生又是怎样的老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这个人物。
(寿镜吾先生图片)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寿先生的材料,让我们能更加全面的评析这个人物: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4、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小结:正是这样一位老师深得鲁迅的尊敬,在后来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他的家属保持联系。
四、探究主旨
本文按空间顺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
由“我的乐园”引出百草园的生活,按时间顺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冬的趣事,中间还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又由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猜测引出“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写了三味书屋的一些读书生活片段。
1、你能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两处的生活吗?
2、历来对“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存在很大的分歧。下面老师把分歧意见罗列出来,请同学们与自己的观点做个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主题一、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主题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针对以上两种主旨,你更赞成哪一种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从课文内容的比较中我得到一些启示。百草园的生活是何等的欢乐、天真,充满童真和童趣。那么,三味书屋的生活尽管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在作者笔下同样也是快乐的:后园的乐趣自不必说,师生读书的场面也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吗
概括主旨:
五、当堂练习
1、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
2、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
六、课后作业
描写你童年的一个“乐园”。(100字左右)
拓展阅读
迟到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躺在床上不起来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有一阵愁,心想,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从早晨起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 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迟到了,而且还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紧皱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我挨打了! ……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最后……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______第一次花钱坐车上学。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1、文中说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打开”、“拿”、“递”、“看”、“拿出”等一系列极为细腻的动作描写,
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静默时听了老师说的几句话,为什么“鼻子抽搭了一下”,差点流出眼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境,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气极了”,竟用鸡毛掸子打了“我”,对“爸爸”的这种教育方法你是怎么看的?(开
放性试题!可赞成,可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 姓名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备课人:李媛媛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
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
叙的感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学生学习方案:
1、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
2、品读课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学习课时: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学习导言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看看他的童年留下了哪些印记。
二、课前尝试
【积基础累】
1、复习作者: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几篇小说。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3、读一读 查一查 写一写
确凿 菜畦 桑椹 叵测 蟋蟀 脑髓 书塾 斑蝥
秕谷 收敛 锡箔 竹筛
倜傥 蝉蜕 缠络 人迹罕至
多音字:
拗口 宿儒 攒成
拗 执拗 宿 一宿 攒
拗断 星宿 积攒
解词:1、确凿:确实无误。
2、轻捷:轻快敏捷。
3、鉴赏:鉴定和欣赏。
4、觅食:寻找食物。
5、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
6、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
7、蝉蜕: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可入药。
8、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通读课文】
从标题可以看出,本文写了 百草园 和 三味书屋 这两个地方,主要是按照 空间变换 的顺序来写的。
【梳理内容】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第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第一部分:(1--9)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二部分:(10--24)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预习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评价:
三、整体感知全文
作者在百草园体会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
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不同。百草园:依恋,留恋;三味书屋:害怕
2、用一个词概括百草园在“我”心中的地位?(“乐园”)
3、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在第一部分,作者紧扣“乐园”写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依次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1-8)百草园的乐园生活:(2) 有趣景物(3-6)神奇故事(7-8)雪地捕鸟
4、作者写到了三味书屋中哪些人和事?
在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先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再依次写了询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和在课上做戏画画的事。
(10-24)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0)书屋陈设 (11)先生印象(12-16)询问怪哉 (17-20)后园寻趣
(21-23)师生读书 (24)游戏、画画
思考:第9段划归哪一部分比较合理?
也许有的同学会对第9段的归属问题产生疑问,同学们可以再读一读课文的第9段,想一想,第9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课文第9段主要写了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猜测,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有一个过渡作用。因为第9段更多的是写对百草园的情感,所以把它归在第一部分比较合理。
四、当堂训练
1、选出写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并把错别字圈出来,写出正确的( B )
A、轻捷 班蝥 无妨 缠络 B、鉴赏 人迹罕至 消释 后窍
C、绣象 绅士 盔甲 秕谷 D、质扑 博学 书塾 宿儒
2、写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B、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C、那天我和他在车间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各奔东西了。
D、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作业: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第二课时
一、学习导言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二、课前尝试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什么感情?
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2、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与“乐园”是否矛盾?
第1段是总说。不矛盾。“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判定有些踌躇,“确凿”──是写此文时,用大人的眼光断定,乐园──小孩的眼光。
3、品味词语
A、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椹。
鸣蝉 、 黄蜂 在菜花上
叫天子 向云霄里去了
B、 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预习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评价:
三、课内对话
(一)品味写景状物一
经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百草园尽管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作者心目中却是他的“乐园”。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三件事:泥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等14种景物,种类丰富,可见观察之细
采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个句式连接起来的。
2、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不必说,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红的,这
些都大多是春季的景物。也不必说,蝉是鸣的且在长吟,黄蜂是肥胖的且伏在菜花上,叫天子是轻捷的且是直窜向云霄的,这些大多是夏季的景物。单是,就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和覆盆子这些秋季的景物。)
小结:这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串联,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欣赏图片朗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这一段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那么百草园的冬天会是怎样的呢?
(二)品味写景状物二
1、研读捕鸟部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1)文章中是如何描写在雪地上捕鸟的?
“扫..., 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准确而生动的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可见,童年的“我”对捕鸟十分感兴趣。
小结: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2)阅读课文3-6段,
思考:童年时的作者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此时对百草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不难发现,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四、当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比喻 )
(2)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 )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坏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 排比 )
2、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百草园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逗人喜爱的孩子。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百草园为什么被我称为是“我的乐园”?
(因为这里有:有趣的景物、神奇的故事、好玩的雪地捕鸟)
本节课小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五、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
(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用四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3、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导言
上节课我们深入感受了百草园的“乐园”之趣,如果说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那么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课前尝试
1、“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明确:“我”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三个“也许”,表反复揣测。可见“我”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
2、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就两者“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比较
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溜到花园去玩 偷着画画 读书的乐趣)
?
百草园
三味书屋
学习环境
开阔、优美
封闭、沉闷
教书先生
亲切耐心的长妈妈和 闰土的父亲
死板、冷漠的老先生
学习内容
自然景物、故事、捕鸟:神奇有趣
不懂的古文:枯燥乏味
【预习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评价:
三、课内对话
1、比较生活的不同: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与课文第一部分作比较,思考下面的问题: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请各小组发言的同学先有感情的朗读你找到的课文片段或语句,再具体分析课文内容,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生活的不同:生活比较单调;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里: “询问怪哉”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就行。 而“后园寻趣”,园虽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却饶有趣味,更反衬了读书生活的单调枯燥。“师生读书”片段,四个“有念”和一个“疑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先生读书入神时的“做戏画画”,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所学内容引不起儿童的兴趣。
2、在三味书屋生活里的我和百草园里的我有不同吗?为什么?
我们不难发现,三味书屋里的我除了比原来用心的学习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没变。我仍然是: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和向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能细致观察生活;天真活泼幼稚的孩子。
3、评价寿老师
三味书屋里的“我”和百草园里的“我”没有多大的改变,可是三味书屋里不再有会讲好听故事让“我”依恋的长妈妈,却多了一个让我尊敬的老师,那么这位寿先生又是怎样的老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这个人物。
三味书屋的寿老师是“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他有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见他是个比较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老师。
(寿镜吾先生图片)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寿先生的材料,让我们能更加全面的评析这个人物: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所以他20岁考取秀才后就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放学时,他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会拄着拐杖上门访问。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来。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还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但寿老先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4、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爱戴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不过瞪瞪眼而已。)
小结:正是这样一位老师深得鲁迅的尊敬,在后来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他的家属保持联系。
四、探究主旨
本文按空间顺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
由“我的乐园”引出百草园的生活,按时间顺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冬的趣事,中间还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又由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猜测引出“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写了三味书屋的一些读书生活片段。
1、你能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两处的生活吗?
百草园:自由快乐 三味书屋:枯燥乏味
2、历来对“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存在很大的分歧。下面老师把分歧意见罗列出来,请同学们与自己的观点做个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主题一、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主题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针对以上两种主旨,你更赞成哪一种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从课文内容的比较中我得到一些启示。百草园的生活是何等的欢乐、天真,充满童真和童趣。那么,三味书屋的生活尽管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在作者笔下同样也是快乐的:后园的乐趣自不必说,师生读书的场面也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吗
概括主旨: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而又欢乐的心理。
五、当堂练习
1、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
先要行拜师之礼;上课时,单独上生书;课程只有读经、习字、对课;教材晦涩难懂;
体罚学生:打手心、罚跪。
2、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
六、课后作业
描写你童年的一个“乐园”。(100字左右)
拓展阅读
迟到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躺在床上不起来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有一阵愁,心想,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从早晨起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 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迟到了,而且还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紧皱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我挨打了! ……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最后……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______第一次花钱坐车上学。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1、文中说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打开”、“拿”、“递”、“看”、“拿出”等一系列极为细腻的动作描写,
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静默时听了老师说的几句话,为什么“鼻子抽搭了一下”,差点流出眼泪来?(分
析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境,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气极了”,竟用鸡毛掸子打了“我”,对“爸爸”的这种教育方法你是怎么看的?(开
放性试题!可赞成,可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不许“我”乘车上学; ② 不许“我”逃学; ③ 打“我”。 2、 表现出对我的疼爱、对打我的愧疚之情 3、“我”意识到自己没听爸妈的话,惹爸爸生气,是不应该的。
课件33张PPT。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从鲁迅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 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
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
叙的感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第一课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几篇小说。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鲁迅简介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 小说集 ;
散文诗集 ;
散文集 ;
杂文集 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坟》、《二心集》、《华盖集》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
介绍《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注音确凿 菜畦 桑葚 叵测 蟋蟀 脑髓 书塾 斑蝥 秕谷 收敛 锡箔 竹筛 tì tǎng tuì chán luò hǎn 倜傥 蝉蜕 缠络 人迹罕至záo qí shèn pǒ shuài suǐ shú máo bǐ liǎn bó shāi 拗口 宿儒 攒成
执拗 一宿
拗断 星宿 积攒 àoǎoniùsùxiùxiǔcuánzǎn (1)确凿:
(2)轻捷:
(3)鉴赏:
(4)觅食:
(5)人迹罕至:
(6)宿儒:
(7)蝉蜕:
(8)人声鼎沸:
确实。轻快敏捷。鉴定和欣赏。寻找食物。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可入药。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从标题可以看出,本文写了 和 这两个地方,主要是按照 空间变换 的顺序来写的。 百草园三味书屋梳理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
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那么第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
过渡段:(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第一部分:(1--9)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二部分:(10--24)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整体感知全文 1、作者在百草园体会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不同。百草园:依恋,留恋;三味书屋:害怕
2、用一个词概括百草园在“我”心中的地位?
“乐园”
3、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第一部分,作者紧扣“乐园”写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依次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1-8)百草园的乐园生活:(2) 有趣景物(3-6)神奇故事(7-8)雪地捕鸟4、作者写到了三味书屋中哪些人和事?
在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
活,先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再依次写了询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和在
课上做戏画画的事。
(10-24)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0)书屋陈设
(11)先生印象
(12-16)询问怪哉
(17-20)后园寻趣
(21-23)师生读书
(24)游戏、画画 思考:想一想,第9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课文第9段主要写了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猜
测,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
依惜别的深情。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在结构上
有一个过渡作用。因为第9段更多的是写对百草
园的情感,所以把它归在第一部分比较合理。第二课时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鲁迅
先生对百草园的什么感情?
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2、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似乎确凿只
有一些野草”与“乐园”是否矛盾?
第1段是总说。不矛盾。“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判定有些踌躇,“确凿”──是写此文时,用大人的眼光断定,乐园──小孩的眼光。 (一)品味写景状物 百草园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味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长吟、弹琴……声音又酸又甜味道光滑、高大、肥胖……形状碧绿、紫红颜色比喻、拟人、排比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2、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不必说,菜畦啊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
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红的,这
些都大多是春季的景物。也不必说,蝉是鸣
的且在长吟,黄蜂是肥胖的且伏在菜花上,
叫天子是轻捷的且是直窜向云霄的,这些大
多是夏季的景物。单是,就有油蛉、蟋蟀、
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和覆盆子这些秋
季的景物。 阅读训练 石井栏皂夹树桑椹鸣蝉云雀黄蜂何首乌木莲藤覆盆子研读捕鸟部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
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
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1)文章中是如何描写在雪地上捕鸟的?
“扫..., 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准确而生
动的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可见,童年的“我”对捕鸟感兴趣。
(2)思考:童年时的作者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
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此时对百草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不难发现,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
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增
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当堂练习1、比喻 、 拟人、 排比
2、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逗人喜爱的孩子。第三课时
鲁迅幼时上学的三味书屋 1、“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
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我”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三个“也许”,表示反复揣测。可见“我”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
2、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就两者“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比较 。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溜到花园玩、偷着画画、读书的乐趣)封闭、沉闷死板、冷漠的老先生不懂的古文:
枯燥乏味开阔、优美亲切耐心的长妈妈
和闰土的父亲自然景物、故事、
捕鸟:神奇有趣1、比较生活的不同: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里: “询问怪哉”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就行。 而“后园寻趣”,园虽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 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却饶有趣味,更反衬了读书生活的单调枯燥。
“师生读书”片段,四个“有念”和一个“疑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先生读书入神时的“做戏画画”,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所学内容引不起儿童的兴趣。2、在三味书屋生活里的我和百草园里的我有不同吗?为什么?我们不难发现,三味书屋里的我除了比原来用心的学习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没变。我仍然是: 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和向往;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强烈的求知欲;
能细致观察生活;
天真活泼幼稚的孩子。 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3、评价寿老师4、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爱戴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不过瞪瞪眼而已。探究主旨1、你能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两处的生活吗?
百草园:自由快乐 三味书屋:枯燥乏味
2、历来对“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存在很大的分歧。下面老师把分歧意见罗列出来,请同学们与自己的观点做个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概括主旨: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而又欢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