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崛、范”等8个生字,书写20个常用字,积累16个词语。
2.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重难点:
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写下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句话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发奋读书,立志报国。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谁说的?周恩来。12岁的周恩来就有如此远大抱负。
你对周恩来有哪些了解?出示老师收集的资料。年轻的周恩来1924年黄埔军校的周恩来
帅气的容貌
坚毅的表情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出生于江苏淮安,1910年随伯父去东北求学,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起走进少年周恩来。
二、检查预习
(一)出示词语
jué
fàn
xiào
崛
起
模
范
效
仿
xùn
huái
chéng
训
斥
淮
安
惩
处
Huò
xī
疑
惑
不
解
清
晰
而
坚
定
1.拼读、齐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2.理解词语、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词语、齐读。
(二)写字
肃
观察。独体字。先两边后中间。
教师范写。
学生练写。评价。
初步感知课文
本单元学习要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课题讲了哪三件事?并划分好段落。
2.汇报第一件事(1—9):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第二件事(10—14):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口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负而没处说理,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看板书,三件事哪一件是事情的原因,哪是结果?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这种写法为倒叙。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所以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的现状。
也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概括。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的现状。立志振兴中华。
总结。这样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很容易地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四、品读感悟
1.课文写了三件事情,哪一件事让周恩来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呢?
2.默读16自然段,圈出人物,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3.交流。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读课文、找出人物、读出感受。
可怜的中国妇女,可恶的中国巡警,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歧视,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屈辱......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魏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
情景朗读
还原当时的情境分角色朗读
一读分角色朗读。
二读只保留为校长和周恩来的对话。
六、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外国人随意圈占中国土地。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们随意建造楼房,强占租界。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周恩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这是一个怎样的周恩来?
3.经过他和一代又一代革命前辈的努力和付出。中国终于崛起了强大了。
观看视频。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平坦的马路纵横交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奥运会冬奥会成功申办。和谐号动车,神舟飞船蛟龙号新型战斗机。无不彰显着中国的强大。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道。全体齐诵。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现在的你们正值少年,学了周恩来的故事后,你要为什么而读书呢?
作为新时期的少先队员,我们要铭记历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总结收获
老师为有你们而自豪,祖国为有你们而骄傲。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中华不振的背景下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那又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周恩来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他的雄心壮志呢?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
请同学们一边说着我们的课题,一边走出我们的教室,走向未来!(共31张PPT)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崛、范”等8个生字,书写20个常用字,积累16个词语。
2.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崛
起
模
范
效
仿
jué
fàn
xiào
xùn
huái
chéng
训
斥
淮
安
惩
处
疑
惑
不
解
清
晰
而
坚
定
huò
xī
崛起
模范
效仿
训斥
淮安
惩处
疑惑不解
清晰而坚定
我会写
肃
语文要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梳理内容
整体把握
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课题讲了哪三件事?并划分好段落。
第一件事(1—9):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第二件事(10—14):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口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负而没处说理,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总结写法
倒叙
之所以......是因为
品读课文
理解原因
1、课文写了三件事情,哪一件事让周恩来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呢?
2、默读16自然段,圈出人物,在旁边批注对人物的印象。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肇事的外国人不但不___________,反而________?
为什么失去亲人的妇女不但不______,
反而________?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不但不_________,
反而________?
可怜的中国妇女,可恶的中国巡警,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歧视,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屈辱......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响亮回答。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魏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
朗读感悟
升华情感
分角色朗读(1~9)
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
圈占土地
建造楼房
强占租界
横行霸道
为所欲为
书写感怀
加深体验
现在的你们正值少年,学了周恩来的故事后,你要为什么而读书呢?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课后作业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中华不振的背景下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那又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周恩来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他的雄心壮志呢?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