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原来静止的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互成60°角的大小相等的两个水平恒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物体获得的速度为v,在两个力的方向上的分速度分别为v1和v2,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其中一个力做的功为( B )
A.mv2 B.mv2
C.mv2 D.mv2
解析:依题意,两个力做的功相同,设为W,则两力做的总功为2W,物体动能的改变量为mv2.根据动能定理有2W=mv2,则可得一个力做的功为W=mv2.
2.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在0~1 s内,合外力做正功
B.在0~2 s内,合外力总是做负功
C.在1~2 s内,合外力不做功
D.在0~3 s内,合外力总是做正功
解析:由v-t图知0~1 s内,v增加,动能增加,由动能定理可知合外力做正功,A对.1~2 s内v减小,动能减小,合外力做负功,可见B、C、D错.
3.一物体质量为2 kg,以4 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时刻起对物体施加一水平向右的力,经过一段时间后,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水平向右,大小为4 m/s,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做功为( A )
A.0 B.8 J
C.16 J D.32 J
解析:对滑块进行研究,在水平力作用的一段时间内,初、末速度大小相等,虽然方向不同,但两个不同状态下动能的改变量为零,由动能定理知,合外力做的功等于零.因为水平方向只有一个作用力,所以水平力所做的功为零.
4.据报道,我国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炸弹,已知该新型炸弹材料密度约为钢的2.5倍,设其与常规炸弹飞行速度之比约为2?1,它们在穿甲过程中所受的阻力相同,则形状相同的新型炸弹与常规炸弹的最大穿甲深度之比约为( C )
A.2?1 B.1?1
C.10?1 D.5?2
解析:设穿甲过程中所受阻力为Ff,由动能定理得:-Ffd=0-mv2,所以d=,代入数据解得:d新?d常=10?1,C正确.
5.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它的速度从0增加到v的过程中,汽车发动机做的功为W1;在它的速度从v增加到2v的过程中,汽车发动机做的功为W2.设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牵引力和所受阻力都不变,则有( B )
A.W2=2W1 B.W2=3W1
C.W2=4W1 D.仅能判定出W2>W1
解析:设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分别为F、Ff,两个过程中的位移分别为l1、l2,由动能定理得:(F-Ff)l1=mv2-0,(F-Ff)l2=m(2v)2-mv2,解得:l2=3l1.由W1=Fl1,W2=Fl2,得W2=3W1,故B对.
二、多项选择题
6.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 ABD )
A.一直增大
B.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C.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
D.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解析:若恒力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或二者夹角为锐角,物体一直做加速运动,选项A正确;若恒力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物体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反向做匀加速运动,选项B正确;若恒力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如斜上抛运动),则选项D正确,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D.
7.冰壶比赛场地如图所示,运动员从起滑架处推着冰壶出发,在投掷线MN处放手让冰壶滑出.设在某次投掷后发现冰壶投掷的初速度v0较小,直接滑行不能使冰壶沿虚线到达尽量靠近圆心O的位置,于是运动员在冰壶到达前用毛刷摩擦冰壶运行前方的冰面,这样可以使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从μ减小到某一较小值μ′,设经过这样擦冰后,冰壶恰好滑行到圆心O点.关于这一运动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C )
A.为使本次投掷成功,必须在冰壶滑行路线上的特定区间上擦冰
B.为使本次投掷成功,可以在冰壶滑行路线上的不同区间上擦冰
C.擦冰区间越靠近投掷线,冰壶滑行的总时间越短
D.擦冰区间越远离投掷线,冰壶滑行的总时间越短
解析:该题考查动能定理的应用及运动问题.从发球到运动到O点应用动能定理有-μmgL1-μ′mgL2=0-mv,因此只要在冰壶滑行路线上的不同区间擦冰且使擦冰的距离L2满足上式即可,因此A错误,B正确;擦冰区间越靠近投掷线,则开始阶段冰壶减速越慢,平均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短,因此C正确,D错误.
8.一质量为1 kg的质点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起,第1 s内受到2 N的水平外力作用,第2 s内受到同方向的1 N的外力作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D )
A.0~2 s内外力的平均功率是 W
B.第2 s内外力所做的功是 J
C.第2 s末外力的瞬时功率最大
D.第1 s内与第2 s内质点动能增加量的比值是
解析:第1 s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1 m,第2 s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2.5 m.第1 s内外力所做的功W1=2×1 J=2 J,第2 s内外力所做的功为W2=1×2.5 J=2.5 J,则0~2 s内外力的平均功率为P== W,选项A正确,B错误.根据动能定理可知,第1 s内与第2 s内质点动能增加量的比值等于=,选项D正确.由功率公式P=Fv可知,在第1 s末外力的瞬时功率最大为4 W,选项C错误.
三、非选择题
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为h、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最后停在水平面上.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物体滑至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2)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解析:物体从斜面上滑下,只有重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增加.在水平面上滑行时,摩擦力做负功使物体的动能又减少到0,分别在两段过程中应用动能定理即可求解.
(1)由动能定理得mgh=mv2,得v=.
(2)解法1:设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为l,由动能定理
得-μmgl=0-mv2,得l==.
解法2:对整个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
mgh-μmgl=0-0,得l=.
答案:(1) (2)
10.如图所示,ABCD为一竖直平面内的轨道,其中BC水平,A点比BC高出10 m,BC长1 m,AB和CD轨道光滑.一质量为1 kg的物体,从A点以4 m/s的速度开始运动,经过BC后滑到高出C点10.3 m的D点速度为0.求:(g取10 m/s2)
(1)物体与BC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2)物体第5次经过B点时的速度;
(3)物体最后停止的位置(距B点多少米).
解析:利用动能定理处理多过程问题,首先要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把握好物体的初、末状态,然后找到整个过程中各个力所做的功,最后利用动能定理列式求解.
(1)由动能定理得-mg(h-H)-μmgsBC=0-mv,
解得μ=0.5.
(2)物体第5次经过B点时,物体在BC上滑动了4次,由动能定理得mgH-μmg4sBC=mv-mv,
解得v2=4 m/s≈13.3 m/s.
(3)分析整个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H-μmgs=0-mv,
解得s=21.6 m.
所以物体在轨道上来回运动了10次后,还有1.6 m,故距B点的距离为2 m-1.6 m=0.4 m.
答案:(1)0.5 (2)13.3 m/s (3)距B点0.4 m
11.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物体落回地面时,速度大小为v0(设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不变),如图所示,求:
(1)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
(2)物体以初速度2v0竖直向上抛出上升的最大高度;假设物体在落地碰撞过程中无能量损失,求物体运动的总路程.
解析:(1)设物体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受空气阻力为f,则由动能定理得:上升阶段:-mgh-Ffh=0-mv,①
下降阶段:mgh-Ffh=m(v0)2-0,②
由①②两式解得=.
所以空气阻力的大小为Ff=mg.
(2)设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则由动能定理得:
-mgh′-Ffh′=0-m(2v0)2.
将Ff= mg代入上式,得h′=.
物体从抛出到停止时,设运动的总路程为s,则由动能定理得-Ffs=0-m(2v0)2,解得s==.
答案:(1)m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