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犹”等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济世之才自负。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
《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资料链接:
用多媒体出示秦淮河繁华美景的图片,并讲述关于秦淮河的三个重要信息:
(1)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南京时发现其地势龙盘虎踞,风水积蓄着皇家贵气,于是下令斩断龙脉,开河断垄,引淮入宁,以泄王气,这条秦始皇引淮水而开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称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有很多关于歌女名妓的传说。而秦淮河又因这些女性而平添了一份明艳旖旎的风情。
(3)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是祀奉孔子之地,为全国四大文庙之一。夫子庙是包含贡院街,魁星阁,尊经阁等等一系列建筑在内的文化建筑群,是多朝的文教中心。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等等数百位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做出过不朽的成就。
“所以总是有人说南京盛产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在杜牧的一首诗中,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又能酝酿出怎样的感怀之叹呢?”
三、吟读诗,感知音韵美
1、指名读准字音,生评价,批注拼音。
泊秦淮bóqínhuái
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óu唱《后庭tíng花》。
2、读准节奏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视频朗读,感知画面美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5、抽生读出鲜明的节奏,生评价。
6、全班齐读,读出美感
四、译读,感知意境美
1、解诗题:
泊:停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
2、读古诗赏佳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今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简评: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今译: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简评:由《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3、在这首诗中,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都是谁?
明确:美女→商女;读书人→作者;亡国君王→并非指哪个人,而是指《玉树后庭花》,相传南朝陈后主整日沉迷于靡靡之音,不理朝政,亡国后,他听过的靡靡之音却流传下来。《玉树后庭花》便是其中之一,是亡国之音。
4、结合注释讲述本诗大意
明确:在水面起雾的夜里,诗人停船在秦淮河畔的酒家,偶然听到有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十分感慨,有感而发兴亡之叹。
五、赏读,观画面之美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烟
寒水
月
沙(写景)
秦淮河
酒家(地点)
通过两个“笼”字将原本分离的烟、寒水、月、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象而简练地描绘出雾升寒水,月落平沙的“秦淮月下图”,营造出浓郁的“清冷迷离”的氛围,既说明了喝酒的环境,也为后句中歌女的出现铺垫了情感基调。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画面。
3、一般我们写文章常常先交代地点再写景,本诗却是先写景再交代地点,前两句能否交换?
明确:不能。原因有二:音韵上讲,平音易发,音调高亢,有助于情感铺陈,仄音深沉内敛,常用于情感烘托,七绝不可以仄音开头;内容上讲首句既是景物描写又点明了时间,次句上承景色描写“夜泊秦淮”,“近酒家”又开启了下句,有“酒家”才可能有“商女”“后庭花”以及兴亡之叹,地位重要。综上,两句不可换。
六、悟读,品诗情感美
1.“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犹”字有怎样的特殊用意?
明确:首先,“犹”是实写,因为江面起雾,歌女隔江唱歌,其实作者是看不清也听不清的,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似乎是前朝的亡国之音;其次,“犹”也是虚写。南朝陈后主沉迷于《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不理朝政,最终亡国。而作者的年代其实正处于国运衰退之时,而此时的权贵竟然还有心情听靡靡之音,作者发现目前的情况与陈后主似乎很像,似乎历史又重演了。“犹”字还体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势清醒的认识,与对统治阶级的深深隐忧。
2.作者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商女”么?
明确:并不是。歌女处于社会底层,她们所唱并非能够自己决定,而是由听曲之人决定。她们会唱,说明有人要求听。而听曲之人,无非就是沉迷于奢靡的生活不理国事的统治阶级。此处作者真正抨击的人是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封建官僚阶级。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全诗表达诗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七、背读,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中考链接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答:景物: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4、
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示例: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共27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读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济世之才自负。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1、作者简介:
2、背景资料:
《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指名读准字音,生评价,批注拼音。
bóqínhuái
lǒng
yóu
tíng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读准节奏
3、视频朗读,感知画面美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5、抽生读出鲜明的节奏,生评价。
6、全班齐读,读出美感
1、解诗题:
泊:停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
明诗意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今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简评: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明诗意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译: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简评:由《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3、在这首诗中,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都是谁?
明确:美女→商女;读书人→作者;亡国君王→并非指哪个人,而是指《玉树后庭花》,相传南朝陈后主整日沉迷于靡靡之音,不理朝政,亡国后,他听过的靡靡之音却流传下来。《玉树后庭花》便是其中之一,是亡国之音。
译古诗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4、结合注释讲述本诗大意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烟
寒水
月
沙(写景)秦淮河
酒家(地点)
通过两个“笼”字将原本分离的烟、寒水、月、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象而简练地描绘出雾升寒水,月落平沙的“秦淮月下图”,营造出浓郁的“清冷迷离”的氛围,既说明了喝酒的环境,也为后句中歌女的出现铺垫了情感基调。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画面。
3、一般我们写文章常常先交代地点再写景,本诗却是先写景再交代地点,前两句能否交换?
明确:不能。原因有二:音韵上讲,平音易发,音调高亢,有助于情感铺陈,仄音深沉内敛,常用于情感烘托,七绝不可以仄音开头;
内容上讲首句既是景物描写又点明了时间,次句上承景色描写“夜泊秦淮”,“近酒家”又开启了下句,有“酒家”才可能有“商女”“后庭花”以及兴亡之叹,地位重要。综上,两句不可换。
1.“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犹”字有怎样的特殊用意?
明确:首先,“犹”是实写,因为江面起雾,歌女隔江唱歌,其实作者是看不清也听不清的,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似乎是前朝的亡国之音;其次,“犹”也是虚写。南朝陈后主沉迷于《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不理朝政,最终亡国。而作者的年代其实正处于国运衰退之时,而此时的权贵竟然还有心情听靡靡之音,作者发现目前的情况与陈后主似乎很像,似乎历史又重演了。“犹”字还体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势清醒的认识,与对统治阶级的深深隐忧。
2.作者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商女”么?
明确:并不是。歌女处于社会底层,她们所唱并非能够自己决定,而是由听曲之人决定。她们会唱,说明有人要求听。而听曲之人,无非就是沉迷于奢靡的生活不理国事的统治阶级。此处作者真正抨击的人是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封建官僚阶级。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全诗表达诗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人
口
手
勤
努
奋
力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
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答:景物:
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4、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示例: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