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
gōng
yuè
f?
佚之狐( )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 )之
zhì
qǐ
páng
yì
shù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相关常识
2、掌握1-2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特殊句式。
3、体会、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爱国情深。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_______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所作。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________”。
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
长于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编年体
左丘明
春秋三传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史书体例
知识积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背景介绍
整体感知
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
② ;
③ ;
④ 。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以:因为。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翻译:
第一段
2、合作翻译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
第二段
状 语
后 置
(1)介词结构“于……” 翻译的时候要把它作状语,因此,我们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而大声发于水上。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出现在谓语动词后。(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如: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
辞:推辞,之前省略主语“烛之武”
犹:
尚且
而:
才
(烛之武)答应这件事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翻译:
1、判断句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梁,吾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 秦,虎狼之国。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问题探究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用原文回答)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军
秦军
秦
晋
周
郑
函陵
氾
水
秦军
秦军
晋军
危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用原文回答)
问题探究
无能为也已 ( )
矣
当堂训练
是寡人之过也。
省略句
通假字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判断句
许之
省略句
课堂小结
《左传》相关常识
熟悉常见文言现象
作业布置
熟记重点文言字词句。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第二课时
《左传》相传为 鲁国史官 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 著作。
“春秋三传”: 。其中《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春秋末年
左丘明
编年史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课前回顾
学习目标
1、掌握3-4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特殊句式。
2、总结烛之武的形象。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烛之武)曰
既:
已经
翻译:
第三段
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状语常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相当于“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表目的,“来”。陪:增加。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越:跨过。
其:这
件事
厚:增强
薄:削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阙:
侵损,削减,使动用法
焉:从哪里
以:而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盟:结盟。
戍:守卫。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烛之武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
亡 郑 (害于秦)(削其防心)
舍 郑 (利于秦)(使其动心)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
晓 以
利 害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合作探究
郑 亡 (言于秦)(无利可图)
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
(劝其
死心)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釜
底抽
薪
保全郑国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古人评论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易:代替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之:代郑国
第四段
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
⑴ 志士: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分析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爱国情深;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课堂练习
1、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夫晋,何厌之有?( )
失其所与,不知( )
矣
供
悦
餍
智
④亦去之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古今异义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古义:那人;
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3.词类活用:
某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为另 一类词使用,并具有临时充当的这类词的语法特征.
1.名词 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 状语
3.动词 名词
4.形容词 名词
5.数词、代词 动词
6.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 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从属二主)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把……做疆界)
(在东边;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名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得……)
形容词→ 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何厌之有
4、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辞曰 许之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课堂总结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发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出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更集中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左传》 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
布置作业
1、请在作业本上总结本课的文言现象及重点实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